當青春與理想的鐘聲敲響
還記得沉睡已久的夢想嗎?
在這個收獲的季節
餘杭文化館邀你一起走近那些心懷理想
閃耀在餘杭群文陣地的璀璨“明星”們
▲餘杭故事名家徐永革
徐永革,又名徐永忠,故事作家,農工黨黨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餘杭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長三角地區優秀故事家。從青少年時起開始業餘從事故事創作、講演,師從被譽為“故事大王”的豐國需老師。著有長篇小說《蘆葦青青》、《亞細亞之光》、《山魂》、《淩統傳說》,及大量散文遊記;在全國公開刊物發表故事一百餘篇,全國各級征文獲獎百餘次;收集民間故事上百篇,講述故事近百場,參加故事比賽評選活動數十場,是餘杭故事界一顆熠熠生輝的明星,在省市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01/
“對牛彈琴”不如“對牛講故事”
浙江杭州餘杭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使得故事傳說資源十分豐富。“良渚文化”、“大禹治水”、“古運河”、“徑山”等方面的經典傳說,世代相傳,特别是“楊乃武與小白菜”民間故事傳說在全國家喻戶曉。在餘杭城鄉,不少市民有講故事聽故事的習慣,田頭地角休息時,茶店酒肆閑聊時,常常有人會聲情并茂地講述民間傳說故事,每到夏季納涼,在許多地方更是成了“故事會”。
徐永革就是上世紀70年代出生在餘杭區鸬鳥鎮仙佰坑村的孩子,在故事的浸潤中長大,屬于他的故事都在那裡孕育着,浸潤着,隻等有天從群山裡綻出光來。“自然”,是那個兩座遠山和寬廣地平線構成的風景。目之所及,耳之所聞,身之所感皆是他故事創作的靈感源泉。
自幼奶奶在枕邊講“偷白鲞”和“狼來了”的故事,從哥哥們嘴裡聽到的“徐文長吃白食”的故事,一群年輕人圍着聽堂叔講《水浒傳》或《隋唐演義》的故事,村裡大喇叭在吃飯的時候用沙啞聲音講的極難聽懂的故事……都在少年的心裡埋下了種子。于是,他便慢慢萌生了一個夢想:長大了要做個講故事的人!
夢想始于行動!每每将故事講給小夥伴們聽,卻屢屢碰壁,被大家用“早聽過了”敷衍搪塞。于是,他便在放牛時講故事講給牛聽,就那樣,每天将牛趕到山腳時,就将它們的繩子系在一起,然後對着牛講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時間一長,連那些牛好像都厭煩了,一開口,它們要麼“哞哞”地叫着抗議,要麼顧自低頭吃草,根本就不理睬這個講故事的人。
被生産隊長發現後卻誤以為他是在訓練牛“站崗”,還特地跑到家裡來教育他:“牛是耕地的,要跑得快才耕得多,你訓練牛站崗,它一動不動還怎麼耕地呀!”聽到解釋後,隊長非但不信還說:“我聽說過對牛彈琴的,沒聽說過對牛講故事的,要是将牛養瘦了,我扣你工分。”那次之後,他便不敢将牛繩系在一起對牛講故事了,改成騎在牛背上講故事:每天騎一頭牛,那麼,生産隊共有6頭牛,一個故事可以講6次了。
/02/
迎難而上,笃定前行
寫故事,在這個沒念幾天書就退了學,認識的字加起來都不到500個的青年人身上,可謂是困難重重。
首當其沖的就是,在這個閉塞的村子裡,可供他學習的資源少之又少。但這沒有難倒徐永革:沒有資源,那就自己創造機會!于是,他一邊在土窯場打工,一邊用打零工賺的錢買來《新華字典》和《成語詞典》自學。
就這樣,無意中少年造橋的點子被老師改成《造橋的故事》刊發在了《錢塘故事報》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勵,這個對寫故事講故事充滿向往的青年,也漸漸被更多的老師所熟知。
接下來他還跟着豐國需老師參加了千島湖舉辦的故事創作培訓。有了這次深入學習的機會,之後的各種培訓他都想辦法積極參加,在豐國需老師、辣伯伯胡大明、“江南故事大王”吳文昶老先生的幫助下,終于收到了第一份印着自己故事的墨香味報紙,拿到了第一筆稿費。他怎麼也沒有想到,那堵曾經無法逾越的牆,被自己的一陣陣堅持擊碎了。
“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谏者塞,專己者孤。”雖未接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但是他卻深深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他知道:日複一日,過去,将來,現在都會如此。
/03/
無數次積澱中一步步前行
沒多久,區裡搞故事演講比賽,他報了名,去講了自己寫的《精老子 呆兒子》的故事。不會講普通話,就隻能用家鄉方言,這也是他第一次站上台給人講故事。
上台後,他說自己看到那黑壓壓的不是牛而是人的時候,不知道是害怕還是激動,一時之間竟然忘了第一句話怎麼講了,好在給牛講過故事,愣了沒半分鐘就恢複了常态,越講越來勁,最後竟然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在他手舞足蹈地講完了自己寫的故事後,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後來回想那感覺,可比對牛講故事要好上千倍。
如願以償,那次演講比賽得了二等獎。靠着真誠和勤奮,這個年輕人逐漸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屬于自己的光芒。不管人們對這個時刻如何漠視或吃驚。每個白日,每個夜晚,他都恭順而殷勤地期待那個講故事的時刻來臨。
初次在賽講會上講故事就獲了獎,這下又将他從“對牛講”拉回到了“對人講”上。信心倍增的他除積極報名參加各類賽講會外,還會去鎮裡或學校的聯歡會上講故事。
在和吳文昶老先生的接觸過程中,吳老先生經常會講這樣一句話“動筆寫故事前,先将想寫的故事說給别人聽,說得多了,這個故事就圓了。”此類經驗之談對他受益良多,所以每次寫故事前都會想方設法講給别人聽,可農村人都忙,沒人有閑功夫聽他講那些通都不通的故事點子,後來他便想辦法,買了個大鏡子,站在鏡子前自己講給自己聽,雖然沒有笑聲和掌聲,但講錯了可以重講,感覺也還不錯。
那時候附近的山上剛好在做毛料,有一隻老鷹專啄人的後腦勺,吓得村民都不敢到那個區域去幹活了。根據這個點子,他構思出了《鳥啄後腦勺》的故事,晚上回來便對着鏡子講個幾遍,随後去參加了區裡的文藝調演,結果這個故事獲創作和演講二等獎。講故事獲了獎,他的信心也就更足了,凡有故事活動,都積極參加。
2021年1月18日,國家級中國故事盛會——中國故事節“弘揚抗疫精神 傳唱平凡者”中國好故事成果發布典禮在“故事之鄉”上海金山區楓泾鎮舉辦,徐永革創作的故事《孫猴子和二憨子》榮獲2019年至2020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中國好故事”。
/04/
将文化底蘊融入曆史長河
一次,村裡一位年長者對他說,“如果可以講講當地的傳說,不僅接地氣,聽的人肯定多”。一語驚醒夢中人,自己的身邊就有别人喜歡聽的故事,為什麼不收集起來慢慢講呢?有了這個想法,他開始騎着自行車到處走訪了解。
生活積累早已成為我們龐大的素材庫,創作者從來都是生活中人,我們一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就是生活本身。
傳說鳌魚燈的形成與三國逍遙津之戰有關。在逍遙津吃了敗仗的孫權,開船後撤,淩統率300名精兵浴血護駕,終因敵衆我寡而命懸一線。在淩統生還無望,想跳河盡忠的危急時刻,突見河内白浪翻湧,一條鳌魚騰空而起,馱起淩統,趕上了孫權本部。淩統的鄉親們為了紀念這條鳌魚的救命之恩,便紮起了鳌魚燈,并把逍遙津之戰的陣式用在舞燈上。如今每到春節,當地人一定會組織鳌魚燈舞,以慶賀感恩過去一年的收獲,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這個傳說在這裡也不知道流傳了多少年?徐永革整理出《鳌魚燈的傳說》後不久。鳌魚燈就被評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這個傳說也被廣大群衆所熟知。
為了挖掘當地的文化底蘊,徐永革一有空閑就去年長者的家裡采錄故事,有一次見到茅塘村的一幢老房子牆上寫着“永遠革命”四個字,邊上一位老人說“你可别小看了這棟房子,以前新四軍在這裡辦過被服廠的。”一聽到這句話,他便連忙向那老人打聽新四軍辦被服廠的情況。老人說具體他不清楚,不過有個盛姓老阿婆以前給新四軍做過飯。
新四軍轉移後,她還将新四軍遺留的東西藏在村裡的戲台下,國民黨兵來了後,将她吊起來用扁擔拷打,要她交出新四軍的東西,老人的背也因此被打駝了。
在旁人的指引下,徐永革找到了那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盛姓老阿婆,她已經90多歲了,回憶斷斷續續,交談中還會顧自睡着,徐永革不厭其煩地跑了不下10趟,整理出了《新四軍被服廠》和《七盞汽油燈》這兩個紀實的故事。
也就是因為有了這兩個故事,景區将那裡當成了一個景點來開發,搞起了紅色旅遊,随着景區知名度的提高,聽過這二個故事的遊客每年不下于10萬人次,這棟老房子也被列為了杭州市文保單位。
此後,由徐永革整理的《少年淩統智鬥五老虎》、《洗馬嶺》、《東山嶺擊退嚴白虎》、《淩統背牛》、《逍遙津之戰》等故事,在報紙和雜志上陸陸續續地發表。漸漸在民間故事演講比賽,全國少兒故事演講比賽上都能聽到有人演講。
( 來源:餘杭區文化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