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呟(拼音juǎn)
魯西南地區把“罵人”稱為“呟人”,如“她兒媳婦又呟她了,說她偏心,給自己個閨女塞了個馍”,再如“老大家的和老二家的又呟上啦,都說對方不孝順”,“娘來,俺姐呟我”等。這個“呟(拼音juǎn)”字在《康熙字典》記載“音畎。聲也”。漢字詞典方面對“呟”字的解釋是同“罵”,本義是“用粗語或惡意的話侮辱人”,或者是“斥責”、“很大的很洪亮的聲音”的意思。
“呟”字由來已久,比如出自《戰國策·燕策》裡的——箕踞以呟;出自清·全祖望《梅花嶺記》的――大呟而死。還有“呟呟咧咧”組詞,是指在“說話中夾雜着呟人的話”的意思,與“罵罵唧唧”、“罵罵咧咧”意思一樣,如“他呟呟咧咧地 ,一直在嘀咕:誰偷了他家的瓜了”。還有“呟名”同“罵名”意思一樣,都是“挨呟的名聲,壞名聲,臭名聲”的意思,如“誰都不願留下挨呟(罵)的名聲”。還有“呟人”同“罵人”意思一樣,都是“用有渎神明或下流話呟罵”的意思,如“我老婆素質太差,動不動就呟人”等。曆史上、舊小說中,“呟”人比較出名的人物有許多,譬如諸葛亮連用六個“!”-“汝既為谄谀之臣,隻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将歸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直接呟死王朗。再如張飛呟人,花樣比較多-躺着呟、趴着呟、站者呟、坐着呟、騎着馬呟、馬鞭指着呟、長矛指着呟、喝着酒呟、啃着蹄筋呟、白天呟、晚上呟看着兩個小兵摔跤表演呟、派人專門呟、讓士卒組團呟等,連呟好幾天,拿下瓦口隘,獲得勝利,絕對讓後人望塵莫及。
2.谝(拼音pián)
魯西南地區有個口語常用到“谝(拼音pián)”,如“打工掙了幾個熊錢,不好好滴交給媳婦存起來,到處谝。可好嘞,讓賊給偷了麼,讓你再谝”,“他谝她閨女孝順,這樣谝,讓兒媳婦知道了,可得罪了兒媳婦啦”等。
這個“谝”字,《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便巧言也。從言,扁聲。《周書》曰:“ࢧ ࢧ善谝言”。《論語》曰:“友谝佞”。《新華字典》11版384頁隻給一個解釋“顯示、誇耀,如谝能”。如河南、山東有些地區經常用“谝”字的“炫耀”意思,也可能是黃河沿線的那一帶都會這麼用,如“你别再人前谝了”。另外在陝西方言,“谝”是字“聊天,說話”意思,如“明天有時間咱們再谝”、“谝上一會兒”等。
當下,我認為有些事情是不能谝的,如“小小子你别谝了,一會小朋友跟你搶了”,特别是自己的私人财産,亂谝會引來争執或者是禍水。但商戰上,谝自己的産品,是特别需要的,這個時候谝變成了人們常說的廣告,谝的越到位越能惹人眼,越能賣出去産品。至于谝還是不谝,你可斟酌後再谝。
3.搳(拼音huá)
《新華字典》11版198頁“搳(拼音huá)”字,隻有一個意思-搳拳,飲酒時兩個人同時伸出手指并說出一個數,誰說的數目跟雙方伸出的手指總數相符,誰就算赢,輸的人喝酒。現作“劃拳”。這是字典原話。看到這個“搳”字,才知道我之前寫作“劃拳”是不夠嚴謹的。
“搳拳”從“《紅樓夢》第七五回-賈珍因命佩鳳等四個人也都入席,下面一溜坐下,猜枚搳拳。巴金大作《家》十三-老太爺看見眼前許多興奮的發紅的臉,聽見搳拳行令的笑聲,心裡更快活”等名著描寫來看,是一個範圍比較廣的喝酒遊戲。在魯西南地區也比較流行。我也會劃拳,但隻是偶爾從飯店的雅間裡,隔音較好的情況下,三五知己,酒勁上來後,就搳上幾拳。
當下,全國各地都在落實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反對奢侈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喝酒的人少了,且多是适可而止飲酒,咋咋呼呼“搳拳”喝酒的,即使在飯店也幾乎見不到了。我認為,這是好事,文明用餐,少量喝酒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表現,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益;但也不反對在私密空間,偶爾玩玩搳拳遊戲的。
4.瓯(讀音是ōu)
《說文解字》給“瓯(讀音是ōu)”的解釋是“瓯,小盆也”。《新華字典》第11版370頁給“瓯(讀音是ōu)”的解釋是“小盆。杯,如茶瓯、酒瓯。以及瓯江、溫州的别稱”等意思。魯西南地區口語中稱酒杯為“酒瓯子”,但茶碗就叫“茶瓯子”得很少。我的出生地周邊農村都是稱“茶壺、茶碗、酒壺、酒瓯子”。以前,魯西南農村來了客人或親戚,喝酒是正常的,一般喝的是散打的白酒,用空酒瓶到代銷店打上半斤八兩的。但喝酒的酒具并不是家家都有的,一般當爹娘的好說“大妮,到恁二爺爺家去借個酒壺和幾個酒瓯子來”。酒壺一般是一把錫酒壺或者是陶制的小酒壺。酒瓯子都是陶制的,形為敞口小碗式,大小約摸三杯能盛一兩酒。
随着社會經濟好轉,人們就用玻璃酒杯代替酒瓯子了,近年來更是用紙制的、塑料制的一次杯子,大杯倒酒、喝酒了。我感覺如今的飯店裡、家裡能有把酒壺就很稀罕了,若有個陶制的酒瓯子,品相好的話,可能接近為古董級别的物件了,“酒瓯子”的名字也逐漸淡忘、消失了。現在,魯西南地區的人們的酒量也是很厲害的,一人半斤八兩不在話下,但酒的價格也是齁貴齁貴的,打滾上漲,還是節制點,身體健康最重要。
5.耩(拼音:jiǎng)
“耩(拼音:jiǎng)”,《康熙字典》解釋是“音講,耕也”。《新華字典》第11版232頁,給出的解釋“用耧播種,如耩地、耩棉花”。
在魯西南地區的農村,高粱、谷子、大豆、芝麻、小麥等,都要用“耧”耩播,俗稱“耩地”,口語說“耩棉花、耩麥子”其實就是“用耧播種棉花、麥子”,不是用“耧”播種,如玉米、棉花、花生、瓜類一般用鋤點播,就不叫“耩”,就是“耩地不用耧-撒種”(歇後語)。用耧施肥,比如,将化肥倒入耧鬥,象種麥子一樣施肥,就叫“耩化肥” 。我隐約記得有個和耧樣式差不多的專門施氨水的東西,施肥時也叫“耩氨水”。老莊稼把式都懂“犁地要見死土,耙地要見醭土,耩地要見濕土”這三句話的意思。就是犁地的時候盡量翻的深一些,最好翻到死土(沒有莊稼根的地方) ,這樣犁完的地,松軟透氣.,莊稼紮根快、愛生長; 耙的地,也就是土,越細越好,别有大小土塊;耩(種)地的時候 種子盡量放在濕土裡,這樣才有利于種子生根發芽 。大家看,老百姓對旱田作業的技術性總結多形象。
6.砘(讀音dùn)
“砘(讀音dùn)”字,《新華字典》給出的解釋是“耩完地之後用來軋地的石磙子”。就這麼一句,年輕的朋友可能會蒙的,這是個什麼東東?
一種砘子
我小時候在魯西南地區農村長大,見過當地人稱之為“石砘子”的東西,也就是《新華字典》所說的“耩完地之後用來軋地的石磙子”。我所見到的“石砘子”是如細檩子粗木框,組成“井”字方框,其中一邊的橫木套上三個圓石(也可以套兩個圓石,視砘地壟的條數确定),圓石按照地壟距離分置好,圓石和橫木之間有空隙,圓石可圍着橫木轉動;另一邊橫木做好牲口牽拉的東西,兩根豎的木條做好連接。砘地時,将牛或其他牲口套好後,将牲口套後邊的繩穿過鐵環綁結實,圓石就以另一邊的橫木為軸轉動,牲口牽引着它就可以砘地了。還有一種砘子,就是一根直接用直徑約二十厘米,長約一米半左右,石頭兩端各有一個石窩子,細圓的石頭做輪子,周邊用四根木頭做成扁“口”型框圍起來,短的木框中間有杵頭狀的木橛子或鐵橛子,插入石窩子,橛子在石窩内為軸,可以轉動。
為什麼要砘地呢?《四庫全書》子部-元代王祯所做的《農書》卷十介紹“砘車(砘子),石碢也,以木軸架碢為輪,故名砘車...鑿石為圓,徑可尺許,竅其中受機栝,畜力挽之,随耩種所過溝垅碾之,使種土相著,易為生發”。從此段話中,可以明白,砘地的目的,就是耩種過後,地土發松了,用石砘子壓實松土,使種子和土結合密實,促進種子發芽生長。
7.碓(拼音duì )
“碓(拼音duì )”,《新華字典》給出的解釋是“搗米的器具,用木、石制成”。多一點的解釋就是“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裝一塊圓形的石頭,用腳連續踏另一端,石頭就連續起落,去掉下面石臼中的糙米的皮。簡單的碓隻是一個石臼,用杵搗米”。
魯西南地區農村用的“碓舀子”,就是一個簡單的碓。“碓舀子”即“V”或“U”型狀的圓形石頭中間鑿個圓形的窩,和一根楔有木頭把的、半圓球形狀的、石頭碓頭組成(也可以說是蒜臼子的擴大版)。它主要作用是確谷子,把谷子外面的皮殼去掉,成為小米。家境好點的人家,也可以把新收的麥子,一次适當放入些麥粒到碓舀子窩裡,人蹲坐在碓舀子旁,一手抓起碓頭的把(力氣小的,可以雙手抓碓頭的把),一下一下確窩裡的麥粒,到麥粒脫皮,成麥仁後,就可以了。麥仁在吃不上白面的年代,絕對是高級食品了。另外,也可以確其他東西。
我家鄉農村冬天要喝紅湯的羊肉湯。羊肉湯的紅湯就是“生羊油加上煮羊肉時,放入一同煮的當地産的紅辣椒”,放到碓舀子裡,混合確成的。在滾開的羊肉湯裡放入確好後的羊油,化開後,就變成紅湯了。我自己在家做紅湯的羊肉湯,因為沒有碓舀子確,改用刀剁羊油和辣椒,但做出的紅湯口感比較差,還是碓舀子確的好。問題是到哪去找砘舀子去?
8.確(què)
前日有一位粉絲發文問我,魯西南地區把“搗蒜”叫做“què蒜”,“què”字應為那個字。我得端正态度,仔細查找、推敲。昨晚幾乎一夜沒睡,翻了我書櫥内幾本古書,對照《新華字典》第11版第421頁,我個人确定“què蒜”應該寫為“確蒜”。
“確”字,用拼音、五筆字型能打出來,但字的用法老是出現“确”字。仔細看一下,“確”字是“确”的繁體字,“塙、碻”是“确”的異體字。“確(确)”字作為動詞時,通“搉”,也就是說“確(确)”與“搉”是通假字。這時候的“確(确)”和“搉”一樣都是“敲擊”的意思,如《世說新語·文學》有一例句“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塵尾柄確幾”。
網圖蒜臼子
“確(确)”與“搉”從字形上理解,“確(确)”是用“石頭之類”的東西敲擊的意思,“搉”是用“手”敲擊的意思。因為魯西南地區人們確蒜的用具-“蒜臼子”(蒜臼子,分臼窩和蒜錘兩物,多為石、釉陶制品。外形如中藥店之"臼杵",是中國民間搗蒜泥的專用器具)大多是石頭制成的,尤其是濟甯嘉祥、金鄉縣制作的石頭的蒜臼子比較耐用。如果石頭做的蒜錘毀壞了,可以找旋木匠配一個棗木的,繼續用。正常用的時候,握蒜錘,用力敲擊容器裡的蒜瓣等物體,直到搗成泥或碎沫。這是石頭砸石頭進行的敲擊行為,所以用“確(确)”比較恰當。
9.坷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這說的是“重耳(晉文公)拜土”的典故。典故中“野人與之塊”譯文就是“田野幹農活的人給了重耳一個土坷垃,讓他充饑”。重耳一開始是大怒,後聽下邊的人說“這塊土坷垃不是普通的土坷垃,它代表着天下王土,老農給你,也說明天下農民都聽你的”。重耳轉怒為喜,也不餓了,并對土坷垃跪拜行禮。可見,土坷垃雖平常,卻是代表着國之根基呀。不錯,《新華字典》等漢語詞典上,對坷的解釋就是“磚頭子,小土塊”的意思。菏澤這樣的叫法居多,口語中的“土坷(讀音kē)垃(讀la輕聲)”。如“我小時候,到地裡薅草,若拉屎,基本上是用土坷垃擦屁股,可接地氣啦”,“他仍坷垃砸住俺的頭啦”,“今兒晌午,俺到地嘞敲坷垃去啦”等。在東北方言裡,坷(讀音kē)組成“坷碜”一詞,一個是貶意詞,“難看,醜陋”的意思,如你長相太坷碜;另一個是動詞,“羞辱,嘲諷,讓人難堪”的意思,如當着那麼多人,你别坷碜我!。附加一句,魯西南地區的“寒碜”方言與“坷碜”意思幾乎一樣。“坷”讀為“kě”時,組成“坎坷”一詞,“道路高低不平,形容不順利、不稱心,比喻不得志”的意思,如半世坎坷。
10.蓣(拼音yù)
地瓜
《康熙字典》-《唐韻》解釋為“音預。薯蓣”。《新華字典》給出的釋義是“【薯蓣】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常帶紫色,塊根圓柱形,葉子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花乳白色,雌雄異株。塊根含澱粉和蛋白質,可食用。通稱山藥”。例如:《宋史演義》(蔡東藩著)有一句“真宗遣使馳問,每日必三四次,有時親自臨問,禦手調藥,并薯蓣粥為賜”。
在魯西南地區,有的人将“地瓜”直接稱“地瓜”,如“恁大娘,今兒又吃得是地瓜窩窩,恁的地瓜窩窩放點豆子面沒有?”,“小小,恁把地瓜秧子調到柳樹那個杈上,曬好了,冬天好喂豬”。也有的人将“地瓜”稱“紅薯”,如“恁吃塊紅薯也嘚瑟,把紅薯皮搫得到處都是”。我家鄉的人把“地瓜”稱為“紅蓣”,如“大妮,揍飯的時候,别忘了餾塊紅蓣,恁大大(你爸爸)好吃紅蓣”。
近日,我發微信詢問家鄉裡的熟人,為什麼把“地瓜”稱為“紅蓣”,他們也回答不上來。我自己琢磨,應該是先“薯蓣”,因為宋朝之前就有的“薯蓣”。“地瓜”傳入我國的時間約在19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有記載。還有一個故事,大緻是明朝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到菲律賓貿易,得到藤苗及載種的方法。閩中旱饑時,陳振龍的兒子陳經綸“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因此栽播”。地瓜比“薯蓣”晚,而且地瓜大都有紅色的皮,外形和種植方法、吃法和“薯蓣”差不多,後來家鄉人演變叫成“紅蕷”了。
11.攢
《新華字典》對“攢”有兩個音的解釋,一個是讀作“zǎn”,積聚,積蓄的意思。魯西南地區人們口語中的“把毛顆(硬币)攢起來,将來換成大票子”,“把剪掉的頭發攢起來,撥浪鼓的來了好換針線”,“可不敢亂花錢,俺要攢錢娶媳婦嘞”,“往豬圈裡墊上一層土,撒上點草,好多攢點糞,來年上到地裡頭,多打點糧食”等都是用的這個意思。
另一個讀作“cuán”,聚,湊集,拼湊的意思。我覺得家鄉人将此意思反着用的時候多。如“小小,恁到代銷店找恁二大爺,把這塊錢攢成成毛(一角錢),過年的時候,給恁們好發壓歲錢,一人一毛”,“咦,恁給張整百,俺攢不開呀,咋弄?”。也有正着用的,如“擰好苘坯子,快拿來秫秫稭(高粱稭稈),我好攢成笸,曬棉花”,“把那瓦攢起來,是個技術活,攢不好的話,下雨的時候,房頂會漏雨嘞”等。
“攢笸”、“攢草苫子”是魯西南農村人偶爾幹到的農活。作者本人不會,但小時候見到其他人幹過攢笸。先用粗一點的樹枝子,十字交叉綁好兩個,分開放置,橫放一根檩子。苘坯子分别捯到幾塊磚上。兩塊纏苘坯子的磚為一對,分放在檩子兩邊。攢笸開始時,先做好接頭,不能松開,使苘坯子繞檩子分至檩子兩邊;由于磚重,苘坯子自然下垂在檩子兩邊。然後取一根高粱杆,放置檩子、苘坯子上,一隻手摁住高粱杆,另一隻手将裡邊的磚繞過高粱杆放到檩子、高粱杆的外邊,接着再把外邊的磚繞過高粱杆放到檩子、高粱杆裡邊,使苘坯子将高粱杆“0”型纏住。之後,再放一根高粱杆,重複上述拿磚動作,使兩根高粱杆成“8”字被苘坯子纏住,以此類推,直到攢笸完成,最後打好苘坯子結頭。一張笸就做好了。
如今,攢錢是最重要的,攢錢幹嘛,買房子。城裡的房子齁貴齁貴的!
12.恁
“恁”是多音字,讀音為nèn 、nín 、něn,在魯西南地區大多數用到的是něn的讀音。
“恁”可以做“那麼,那樣,如此,這樣”的意思講。如“哎呀,天問一号咋飛得恁麼(那麼)快,嗖嗖地,不大一會就飛到火星上啦!誰知道火星離咱有多遠?推遠啦,差不多抵上到月姥娘(月亮)百十個來回恁樣(那樣)遠吧”。再如“小小子長得恁(如此)高,都攆上他大大了”,“找媳婦,要找李雙雙恁樣(這樣)的,能勞動,還恁樣(這樣)明理”,“恁(如此)好用”,“恁(那麼)香”等。
“恁”可以做“那”的意思講。如“恁(那)個時候,俺都是吃雜面窩窩,成年嘞沒見過白面馍”,“俺小時候上學,恁(那)時候老師待俺可好啦,可關心學生啦”。“聽說這兩天,咱國家嘞西南邊境,還有了外國想鬧事,趟着河來了恁(那)麼人,還帶着家夥。六十年前,他敢麼?恁(那)時節,還想刺撓(騷擾)咱?綽起個疤瘌棍子,楔死這些龜孫子”等。
“恁”可以做“怎麼”的意思講。如“恁(你)說他好,恁(怎麼)樣好法?他恁(那樣)個好法,還賴賬不還給俺錢。恁(你)诓誰哩”,這裡的“恁”就有一個“怎麼”的意思講。
“恁”可以做“你,你們,你的,你們的”的意思講。如“恁(你)咋啦?那個龜孫又打恁(你)啦,我這就叫恁(你的)哥、恁(你的)兄弟去,恁幾個人(你們)班發(一塊)回去,到恁(你的)家,揍死那個龜孫。看他還敢打俺妮不”。“恁”可以做“您、您的”的意思講。如“恁(您)孫子真英雄,跑到美國搗鼓一圈,拐來個洋媳婦!俺服啦”,再如“恁兒(您的兒子)”。
“恁”讀音為nèn時,可以做“怎麼”的意思講。如《水浒傳》第二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魯提轄訓那個跑堂的小二哥“灑家要甚麼?你也須認得灑家!卻恁(怎麼)地教甚麼人在間壁吱吱地哭,攪俺兄弟們吃酒,灑家須不曾少了你酒錢!”,可以做“思念”的意思講。該意思出自《後漢書》卷四十(下)一段話中“若然受之,宜亦勤恁旅力,以充厥道,啟恭館之金縢,禦東序之秘寶,以流其占”,蔡邕标注的“恁,思也”。還有一個“恁約(思忖,思量)”的意思,一個“任憑”的意思,如費信《星槎勝覽》文中“花布恁商營”一句。
“恁”讀音為nín時,古時候同“您 ”,河南方言用字,河北靠河南邊界市縣也有使用,閩南語和潮州話代表“你、你們”的意思。
近日,有讀者質疑“恁”不是河南方言用的麼。是的,河南用“恁”,但魯西南接壤河南商丘、開封、新鄉等市,還有安徽沛縣、江蘇徐州等地,我所知這一區域也說“恁”,不過口音略有一點不同,若你仔細聽,還是有點差别的。
13.窨(拼音:yìn)
年紀大一點的魯西南人,尤其是農村生産隊時期,生産隊一般都建地窨子。我記得小時候,生産隊在每年初冬時節,就開始建地窨子,主要是儲存辣蘿蔔、胡蘿蔔、地瓜、白菜、蔥等東西,還有就是種地瓜、棉花,提前育好秧苗,谷雨前後就可以栽種。還有印象深的是晚上澆地,看護柴油機或電機、水泵和看水、放水的人臨時住的地方,也有挖地窨子的。這時候的地窨子一般是挖一米來深,兩米來寬、三米來長的土坑,坑周沿用挖上的土墊約半米高,再橫豎放幾根樹幹做檩子,蒙上塑料布就可以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坑面上預先鋪上麥稭,被褥一鋪就能睡了。活幹完後,再用土将坑填好就行了。這樣的地窨子,我睡過好幾次,挺暖和的。
魯西南農村地窖
《新華字典》給出的“窨(拼音:yìn)”解釋就是“地下室,地窖。又稱地窨子,地下室”。《說文解字》也是“窨,地室也”的意思。我家鄉人用的也是這個意思。網搜一下,“窨”也做動詞用,如窨藏(挖窖埋藏)、窨酒(在地窖裡藏過的酒),元代馬謙齋《柳營曲》中“曾窨約,細評薄,将業兵功非小可”,“窨”做“思忖、揣度”講,如窨忖、窨附。它還有一個讀音是xūn,同“熏”,用于“窨茶葉(把茉莉花等放在茶葉中,使茶葉染上花的香味)”,還是做骨酥魚的一道關鍵工藝。窨也稱"料窨",就是在特定的容器内,不加一滴水,通過溫度的作用,把固體調料和液體調料混合後産生的氣體調料作用到魚體。通過"料窨",料的味道和營養不僅能滲透到每一根骨刺,而且做魚時隔街聞香,入口舒服,回味悠長。
魯西南農村地窖
魯西南地區還有地窖,就是找一處弱高于地面、人比較少去的地方,挖一個直徑一米左右,深兩米以上的“L”型的洞,老百姓冬季放入地瓜、蘿蔔儲存洞中,洞口蓋上石塊或木闆,防止人或牛羊掉進去等。我家鄉人口語說這種地窖為“紅蕷窖(蕷,讀音yù,“薯蓣”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常帶紫色,塊根圓柱形,葉子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花乳白色,雌雄異株。塊根含澱粉和蛋白質,可食用,通稱山藥。家鄉人将“地瓜、紅薯”叫“紅蕷”)”。
影視城地窨子道具
最後,需要說明一點,地窨子與地窖是有區别的。一般地窨子設在地下、半地下,可以存放東西,也可以住人;地窖多設在地下比較深的地方,多數是空氣稀薄的深處,儲存地瓜、蘿蔔等,起保鮮、不腐爛的作用。因此,一般來說地窖是不能呆在裡面時間過長的。
14.劙(拼音lí)
“劙(拼音lí)”是魯西南人常說,但不常寫的字。如“恁把甜秫稭的皮破好,再讓孩子吃,别劙着孩子的嘴了”,“咦,不小心劙着手啦,恁說惱人,啥活也幹不成啦”,“小心點拿玻璃,别劙着手了”,“我的包讓小偷劙了個口子”等常說的口語,猛地讓人去寫,還真不會寫“劙”。
“劙”,《新華字典》給出的解釋是“割,劈 ”的意思。如劙《荀子》中“則劙盤盂,刎牛馬,忽然耳”,又如劙枝(砍枝),劙刀(墾荒農具),劙囊(割囊竊取)。南宋詩人陸遊所所《溽暑》“溽暑雨将作,南風來解圍。幽花臨砌坼,乳燕傍巢飛。腰斧剶桑去,攜籃采藥歸。翻憐少年老,疊雪詫宮衣。”詩中也用到“劙”。這說明“劙”字在古代就是官話用字。
今天上網搜到一種“劙面”的陝西風味小吃。劙面,說的簡單點就是用刀劃出來的面。要将面團擀成面皮,然後用手指頭把這個擀面杖壓的穩穩的,再慢慢的往後滾動,劃一刀滾動一下。而劃刀是一左一右,劃出來的面條粗細一樣,入口的面呈現出薄、筋、滑、糯的特點。這說明,陝西人也常用“劙”字。
現代比較火的小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作者想象出“蛾身螭紋雙劙璧”的物件。這個物件造型像是一對飛蛾,這種飛蛾在古代,是一種舍身勇士的象征。上邊的花紋是“螭紋”,螭是一種龍,這種龍沒有頭上的雙角,刻上螭紋的器物,可以起到僻邪的作用。"劙"是指它的制作工藝。其實蛾身螭紋雙劙璧不是玉,上品的蛾身螭紋雙劙璧十二個時辰會分别變化十二種不同的顔色。蛾身螭紋雙劙璧的價值,主要來自它的曆史價值和欣賞價值。這種配飾是挂在頭盔兩側的,所以必須是一對。這說明。“劙”字普通話也是常用到的字,恁應該記得會寫才行。
15.捯
魯西南地區米飯叫幹飯,吃菜叫就菜,夾菜叫捯菜,廚房叫廚屋,客廳叫當門或堂屋。其中的捯菜的“捯拼音dáo”字的意思,《新華字典》給出的解釋是:兩手不停地替換着把線紗或繩索繞好或拉回,如把風筝捯下來;尋找、追究,如今這件事已經捯出頭來了;修飾,打扮,如捯饬;費力地呼吸;如捯氣兒。這幾個意思,魯西南地區都能用到。
“他大娘,咱倆捯捯線,俺今黑呀好織布”,“恁把那根大繩捯好、盤好,放到牛屋裡去”這些魯西南農村人所說的口語,以及“恁把廚屋拾捯拾捯,忒腌臜了”,“恁走親戚去。也不拾捯拾捯,穿身新衣裳去”,“老太太開始捯氣啦,唉,看樣是不行啦”,“恁讓俺喝口水,喘喘氣,俺快捯不過氣來啦”等都是用到《新華字典》給出“捯”的意思。
可能有人對“捯菜”用“捯”而不用其他的字,有異議。我翻遍了手頭上的資料,感覺用這個“捯”字,應該是正确的,不信的話,恁用筷子比劃比劃。
16.刳(漢語拼音kū)
單說“刳(漢語拼音kū)”字,有的人想不出它的讀音和意思,若組成“刳碴”詞語,可能會知道了它是誰了。如魯西南地區人常說的口語“這個地方粘上膠水了,恁早點去刳碴刳碴”,“貼新春聯之前,先将門框刳碴幹淨”,“熊孩子又尿棉褲了,小二家的,快拿點沙土來,蔭蔭尿濕的地方,再刳碴幹淨,讓他再穿上”,“又糊鍋了,小妮,拿個鍋鏟子,把鍋刳碴幹淨”等。這裡用到的就是“刳”字在《新華字典》上的解釋“從中間破開再挖空”的意思。如比較典型的成語就是《易·系辭下》中的“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刳”還有其他幾個意思,如《說文解字》“刳,判也”。《僞泰誓》“刳剔孕婦”。東漢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曆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論衡》中也有一句“引刀自刳其腹”。《史記·蘇秦列傳》“刳白馬而盟”。基本上都是用“刳”的本義“剖,剖開”的意思。還有一個“洗除、消除”引申意思,如《莊子》“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有一個“遭受殘害”引申意思,如唐代韓愈《曹成王碑》中的一句“江東新刳于兵,郡旱,饑民交走死無吊”。
現在也有人用“矻碴”代替“刳碴”,我認為不可以。如簡書中“愛碼愛自由”寫的“顯擺有風險,事前請三思”一文中--“哎我說,你什麼意思啊!不就是求你幫個忙嗎?要不想幫明說。”說完把水杯往辦公桌上一墩,人矻碴往椅子上一坐,胸腹一起一伏地喘着粗氣。此處的“矻碴”用的沒有錯。因為“矻”是“努力的樣子”,“碴”是“小碎石頭之類的硬物”,如果此處用“刳碴”就文不對題了。我一直拿不準的是“恁看你吃個飯,嘴刳碴刳碴的”,“恁看你吃個飯,嘴矻碴矻碴的”,這兩個用哪個正确呢?
17.撇
魯西南地方口語中有這麼幾句:“恁看恁能嘞,還想把我撇下”,“恁撇下我,咋一個人先走啦”,“小二的媳婦心真狠,撇下一個吃奶的孩子,跟别人跑啦”,這裡用到的是“撇”的“丢開,抛棄”的意思。還有“煮羊肉的時候,一定把滾上來的血沫子撇出來”,“井裡剛打上來的水,一定把髒東西撇幹淨,再飲牛”這幾句,用到的卻是“撇”的“由液體表面舀起”的意思。以上的“撇”讀音為一聲。
魯西南地方口語中還有“撇點土,拉回來,撒到豬圈裡”,“把毛巾撇給他,讓他擦擦汗”,用的是“撇”地“平着扔出去”的意思。“恁看他能得,出去沒幾天,學會撇洋腔了” ,“他老是撇嘴,好像很有錢似的”,這裡用的“撇”的“裝,擺出”的意思。漢語字典給出的“撇”的解釋是:從手,從敝,敝亦聲。“敝”意為“向下彎曲或歪斜”。“手”與“敝”聯合起來表示“把手自上而下作軌迹為漢字筆畫'丿'的揮動(例如手持瓦片,朝池塘水面自上而下傾斜揮動甩出之後,瓦片可以在水面滑行很遠)”。以上的“撇”讀音為三聲。
18.搉(拼音què )
對于“搉(拼音què )”字,漢語字典有好多解釋。“搉”作為“敲擊”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就有“搉,敲擊也。從手,隺聲”。《漢書》中,還有一句“先是高後鸩殺如意,支斷其母戚夫人手足,搉其眼,以為人彘”。在我家鄉用得最多的也是它“敲擊”的意思。如“死心眼子,恁不會把那棵甜秫稭,用格拉蓋搉斷,分給大妮、二妮吃”,“把樹枝的搉斷,好燒火”,“恁個龜孫,咋把它搉折啦”等。
“搉”也同“榷”字,可做“研讨”的意思。如《文選·左思·吳都賦》中的“商搉萬俗”;《漢書·陳成傳》中的“沒入辜榷财物”;搉揚(商量讨論)等。它有時也做“專;專賣”的意思講,如《史記·沒鄭傳》中的“搉者,獨也”;《後漢書·靈帝紀》中的“搉,專也”;搉利(官府對某些物品實行專賣以獲利);搉沽(專賣);搉油(官府專利賣油);搉茶(官府對茶葉的專賣);搉商業(貨物專賣);搉酤(官府專利賣酒);搉管(主管專賣)。在《漢書·王莽傳》“豪吏猾民,辜而搉之”中,它也做“較量”的意思講。這些意思,在《新華字典》第11版裡用到“榷”字上了。
19.惱
有一猜字謎語,謎面是“離别後,心添煩(打一字)”,謎底就是“惱(同惱)”字。“惱”字在漢語字典上都是“發怒,怨恨”或“煩悶,苦悶”的意思,例如惱火、惱恨、煩惱、苦惱等。
在魯西南地區口語中,好像比較節省,一個詞語隻用“惱”一個字就行了。如“一想起這個事,就惱(苦惱)得慌”,“恁别再戳記我,我可要惱(惱火)了”,“恁這人不擱鬧,說着說着還惱(煩惱)了”,“俺惱(惱恨)他這個龜孫,借錢不還”,“俺惱(懊惱)自己當時眼瞎啦,咋跟這個二流子過啦”,“不解惱(惱喪),就是不解惱,咋辦”等。
“我是女的,他是個男的,我又怕真罵惱了他我吃虧啊,所以,我就罵了一句把門關上了!他還在門口罵,我又把門打開,罵了他一句然後又趕緊把門關上了,我感覺自己真是又氣又慫,真惱得慌!”,這個例句中兩個“惱”字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前者是“發怒,怨恨”的意思,後者是“煩悶,苦悶”的意思。
還有個例句-女方現在在廣西幹傳銷怎麼都勸不回來,男方想離婚,女方也同意,但是女方已經騙男方5萬了。女方說離婚可以,但要分家産。男方家面臨着要開發,能再分家産給女方嗎,男方現在惱死了,不想給女方家産了。我想這裡的“惱”字更能代替好幾個詞語,,想想也有趣。您認為呢?
20.腌臜(拼音ā za)
是魯西南地區常用口語。本義是“不幹淨”和“心裡感到别扭,不痛快”。如“恁個小孩,擤鼻子也不擦擦手,就往身上抹,真腌臜”,“恁太懶啦,鍋台上還有老鼠屎嘞,真腌臜”。再如“恁這事辦得不高級,有點腌臜人”。
查了一下資料,“腌臜”一詞,在古文中出現的也比較多。如《水浒傳》中就有腌臜潑才、腌臜混沌的罵人話。第二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智深罵鄭屠,“呸!俺隻道那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這個腌臜潑才,投托着俺小種經略相公門下做個肉鋪戶,卻原來這等欺負人!”說他在小種經略相公門下殺豬賣肉,狗一般的東西,竟然也敢叫鎮關西!第十三回“赤發鬼醉卧靈官殿,晁天王認義東溪村”赤發鬼劉唐罵雷橫,“你那詐害百姓的腌臜潑才,怎敢罵我!”。潘金蓮也曾經罵武松,說他是“腌臜混沌”,對外人說自己的壞話,欺負自己。《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五》有一句“況我當不得這擦刮,受不得這腌臜,不如死了,與他結個來生緣罷”等。《紅樓夢》也有一句“破衲芒鞋無住迹,腌臜更有滿頭瘡”等。做“肮髒”解得比較多。
簡書中“沉默的魚寶寶”寫了一篇“我和老妹的日常對話”文章,“腌臜”用的有趣,摘抄一段如下:“老妹:看見這個黃瓜我就知道你刀工不好。我:我刀工怎麼不好了?老妹:你刀工好你就不會切成條了啊~我:我本來打算直接一根黃瓜切三段給你吃的。老妹:她默默吃飯……過會兒,看見這個菠蘿我又想腌臜你的刀工了。我:我刀工好着呢,你看這個菠蘿,有薄有厚,有大有小,還有坡度,多好。沒錯,我就是一本正經的說胡話。”
網友@一兩茶葉對魯西南方言頗有研究,想了解魯西南方言,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