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蘊含人生哲理的詩

蘇轼蘊含人生哲理的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5:24:39

唐詩長于抒情,而宋詩善于說理。唐詩主言情,即使說理,也多以抒情方式書之;宋詩喜說理,崇尚議論。宋詩的優秀之作也來自生活,但往往先從理性上把握,然後再選擇恰當的形式。唐詩總用感性形象來把握現實,宋詩則多借助理性思維來解剖現實;唐詩詩味較濃,宋詩詩味較淡,但卻以思想的細緻深刻、技巧語言的精益求精彌補之。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到宋詩的時候,他認為(嚴羽也是宋代人)本朝人是以文為詩——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那麼這三個方面就被認為是宋詩的特征。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蘇轼的幾首詩篇,感受一下蘇轼詩中的哲理。

蘇轼蘊含人生哲理的詩(讀詩識理欣賞蘇轼三首哲理詩)1

1、《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态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綿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隻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曆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内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蘇轼蘊含人生哲理的詩(讀詩識理欣賞蘇轼三首哲理詩)2

2、《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這首詩中思考的是:琴是如何發出聲音的?根據科學依據可知,其實,琴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指頭彈動、敲擊琴絲 ,産生振動發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時存在是發出琴音的物質基礎,隻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美的音樂。這首詩講了一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産生單靠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的熟練。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一樣了。詩裡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其實這是一個複雜的美學問題:産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系。

蘇轼蘊含人生哲理的詩(讀詩識理欣賞蘇轼三首哲理詩)3

3、《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蕩漾,鴨子在江水中嬉戲遊玩。“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别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這句詩化用了唐人詩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虛虛草争出”(《春雨後》)。蘇轼學古而不泥,前人詩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觀察的積累,熔煉成這一佳句。“鴨知水暖”這種訴之于感覺和想象的事物,畫面是難以傳達的,詩人卻通過設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表達出來。緣情體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暖”補充畫中春水潋滟的視覺印象。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隻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凫水嬉戲。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着密切關系的鴨子。這就說明:凡事都要親曆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可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道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