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我國的耕地狀況是什麼

我國的耕地狀況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15:39:35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基本的耕地政策之一。在我國耕地嚴重不足的嚴峻形勢下,國家出台了多種耕地保護政策,嚴守耕地紅線。同時,我國大力推進耕地保護、耕地地力提升等多方面科技。

藏糧于技、藏糧于地,耕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也是人類生存的根基。随着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未來的耕地将是怎樣的?新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請他們描繪未來農田的圖景。

我國的耕地狀況是什麼(未來的耕地是什麼樣的)1

未來的耕地将是智慧的土地。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措施:耕地保護迎來四大工程

自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以來,我國約40年未開展土壤普查,原有數據已不能準确反映當前耕地質量狀況。據了解,“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部會統籌以下四方面措施,構建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長效機制。

首先是實施四大工程。具體包括加快實施高标準農田建設工程,啟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動實施酸化和鹽堿化耕地治理工程,推動實施有機質提升工程。同時,擴大稭稈還田、有機肥堆漚施用、綠肥種植等政策覆蓋面。

第二是完善政策體系。通過政策支持,完善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研究網絡,針對耕地退化演變規律、質量提升重大障礙因素等開展科研攻關;推動實施有機肥施用補貼政策,探索建立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耕地質量提升挂鈎機制。

第三是推動立法。圍繞規劃、建設、保護、監督等内容,明确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相關主體權利和責任。

第四是加強監測評價和監督考核。完善調查評價制度,定期開展耕地質量(土壤)普查、專項調查與應急調查相結合。結合建立完善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制度,加大耕地質量考核權重。

質量:10億畝高标準農田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開始明确提出要“不斷提高耕地質量”,随後,我國各地開始大範圍建設高标準農田。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到2020年末,我國已經建成8億畝高标準農田。

什麼是高标準農田?根據我國高标準農田建設标準,高标準農田是“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産和經營方式相适應的旱澇保收、高産穩産,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

也就是說,建成後的高标準農田,将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污染、産量高”的穩定保量的糧田。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規劃,2021年,我國還将建成1億畝高标準農田,到2022年,再建成1億畝,實現“2022年全國建成10億畝高标準農田”的規劃。

在未來,高标準農田将成為糧食增産最重要的保障之一,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保國認為,高标準農田不僅是産量更高的農田,也是可持續利用的農田,更多的高标準農田,意味着耕地壓力将會大為降低,“以産量為例,假如全國的平均畝産,從4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也就意味着,我們可以用原來三分之二的耕地,生産出和原來一樣多的糧食。我們隻要10億畝耕地,就能生産出6億多噸的糧食。那麼,多出來的耕地,就可以種植其他作物,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

政策:田水路林村的綜合保護

随着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推進,我國耕地保護的措施和政策也在不斷推進,從保障農田數量,到提升農田質量,再到當前的田、水、路、林、村綜合保護和整治。

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在占補制度、生産結構、土地整理、綜合治理等多方面規劃了未來耕地保護的規則。

在占補制度方面,按照占多少,補多少的原則,由占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占耕地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

在生産結構方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産品生産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等将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嚴格保護。

在綜合治理方面,施行土地整理制度。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和生态環境等。

“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如确立18億畝耕地紅線,劃分基本農田等,”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表示,“再如耕地保護責任制,即将耕地保護任務明确到地方政府,分清責任,使之目标化和定量化,規範地方政府及領導耕地保護工作行為。在未來,耕地保護将成為一個完善、系統的機制。”

科技:智慧農業的未來暢想

當前,我國農業生産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已經超過60%,科技是第一生産力,農業科技的發展,不僅體現在育種、管理等方面,也體現在耕地保護中。

姜文來介紹,随着農業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的耕地會更美好,“它不僅僅是生産農産品的生産資料,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樂園,擁有更多高科技的智慧土地,是懂人順自然的耕地,是真正的金土地。”

在未來,耕地的功能将會更多樣、更豐富,“不僅僅是用來生産農産品,而且能充分發揮文化保護功能、生态功能、美學功能等。未來的耕地,生态功能等其他功能可能超過其生産功能,生産功能慢慢轉換成附屬品。當然,附屬品的功能為保障糧食安全功能隻能增強不能弱化,隻是其他功能更強大起來,”姜文來說,“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需求就是耕地的責任,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并且人與耕地和諧相處是耕地永久不變的本色。”

對中國這個具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民族來說,耕地還是情感和文化的體現,姜文來說,“它将是鄉愁的寄托者,一些厭倦城市生活的人回歸農村,尋找田園牧歌的傳統生活,用近乎傳統的耕作方式進行耕種,土地成為部分甯靜之人心靈寄托的家園。”

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也更多體現在耕地的改變中,姜文來覺得,“未來耕地将逐步演變成智慧耕地,在耕地上擁有更多的高科技,旱能澆澇能排、能抵抗自然災害、高效利用水資源等。它能‘讀懂’人的需求,變得更智慧,如自動澆灌、自動除草、自動收獲、自我修複等,當然這需要時日。保護好耕地,就保護住了希望和無限的可能。未來耕地充滿神奇,是我們希望的田野,是我們幸福生活的載體。”

新京報記者 李傲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

來源:新京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