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幾千年的竹編手藝文化

幾千年的竹編手藝文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3 10:08: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幾千年的竹編手藝文化(指尖縱橫的福建傳統竹編技藝)1

圖為李伏清編制的幢籃。 蕉城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中新網甯德9月12日電 (李锟 黃璐)“人常說慢工出細活,幢籃是慢活細活,賺不了錢,現在很多人不做了,也沒人學。”對于竹編技藝的傳承,與竹子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李伏清深感憂慮。

幢籃,是一盒一盒疊起來、挑着走的竹編禮籃,設計精巧、造型生動、制作精細。在過去的日子裡,大到婚喪嫁娶、做壽上梁,小到日常盛物,福建省甯德市蕉城區家家戶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幾千年的竹編手藝文化(指尖縱橫的福建傳統竹編技藝)2

圖為李伏清在編制幢籃。 蕉城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在蕉城區石後鄉芹後村,村内毛竹資源豐富,村民善于利用竹子編制畚箕、竹籃等各類生活用品。其中,幢籃工藝尤為精湛。

村中一座庭院内,71歲的傳統竹編藝人李伏清身前工作台上擺滿竹篾、手鉗、鋸刀、釘闆等工具,身旁幾個編制好的禮籃樣品,帶着“花好月圓”“阖家團圓”“吉祥如意”等字樣。

幾千年的竹編手藝文化(指尖縱橫的福建傳統竹編技藝)3

圖為李伏清的雙手與竹絲。 蕉城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李伏清取一段竹子,用篾刀将竹子劈開,去除中間竹節,對剖成均勻的竹片,再單獨取出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細分為竹絲。

“一根竹片要分得又薄又細,才能編出好東西。”言語間,李伏清一手握住刀具、一手拉動竹條,一條約3毫米寬、厚度不足1毫米的竹絲被輕松拉出。

幾千年的竹編手藝文化(指尖縱橫的福建傳統竹編技藝)4

圖為李伏清編織“2021”字樣。 蕉城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兒時,李伏清在伯父指導下接觸到竹編技藝,16歲時前往福州拜師學藝。随後,他多年行走于甯德市各縣市區,以竹編手藝為生。

“竹編是個精細活,很考究技藝,一絲一毫都差不得。”李伏清說,編制幢籃要經過選材、破竹、修竹、劈篾、切篾、制版、打籃筐、編格等工序;編喜蓋最為繁瑣,有起籃底、納籃角、折籃嘴、織籃蓋、安提手及彩繪上漆等20多道工序。

幾千年的竹編手藝文化(指尖縱橫的福建傳統竹編技藝)5

圖為竹編制品上的“喜”字。 蕉城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使用竹絲篾條縱橫經緯編織出各色用品,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李伏清說,一名出色的竹篾匠必須做到基本功樣樣紮實,件件通曉。

染色竹條搭配原色竹絲,讓竹編圖樣豐富多彩。過去,李伏清會上山采摘樹葉并用傳統方式提取植物染料;随着染料制品的成熟,他現也省去了自制染料的工序。

編織中,李伏清一挑一拉,數十條竹絲在他指尖輕松“玩轉”;雙手極為靈活地遊走在竹絲之間,穿、插、釘、套……一條條分散的竹絲,很快就在他的指尖下,連成了一片片。不到一刻鐘,“2021”的字樣呈現眼前。

幾千年的竹編手藝文化(指尖縱橫的福建傳統竹編技藝)6

圖為李伏清編制的幢籃。 蕉城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李伏清說,不同規格的幢籃,編制時不用尺度量,全憑經驗和想象力,自己隻要稍加構思就可以輕松編出,編成後在籃筐邊上漆上紅漆,寓意喜慶吉利。

由于手藝出衆,李伏清成為了蕉城民間有名的竹篾匠。然而,随着塑料制品及金屬制品的普及,不少竹編制品逐漸被市場淘汰,李伏清的竹編制品已基本隻剩禮籃。

他說,偶爾有人慕名前來,或專門定制竹編用品,或駐足欣賞竹編手藝,為他的竹制品拍上一兩張照片,“這都讓我十分滿足。”(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