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科研的思維方式

教育科研的思維方式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0 20:46:31

教育科研的思維方式?進入“十四五”時期,努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成為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務高質量的教育科研成果以聚焦中央關心、社會關注、人民關切的問題為切入點,以堅實的教育科學理論為支撐,在教育改革發展實踐中不斷探索經驗規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教育科學研究要變成指導教學、服務決策、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實踐成果”高質量教育科研成果的完整生産鍊不僅是創新理論的過程,更是将成果實現“四個轉化”的過程,這也是其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教育科研的思維方式?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教育科研的思維方式(教育科研成果四個轉化)1

教育科研的思維方式

進入“十四五”時期,努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成為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務。高質量的教育科研成果以聚焦中央關心、社會關注、人民關切的問題為切入點,以堅實的教育科學理論為支撐,在教育改革發展實踐中不斷探索經驗規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教育科學研究要變成指導教學、服務決策、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實踐成果。”高質量教育科研成果的完整生産鍊不僅是創新理論的過程,更是将成果實現“四個轉化”的過程,這也是其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轉化為教案

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轉化為教案,即将高質量教育科研成果應用在教學實踐中,體現在教材建設、教書育人各個環節。在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背景下,人民群衆對不同類别的學校、師資、課程有更高的需求,“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落後的教材體系與弱化的師資力量,并不能有效滿足人民群衆對升級和個性化的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期盼。

鑒于此,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本着思想解放和創新精神,提出更契合學校實際的教育舉措。第一,要以加強教育現代化為中心,深入基層一線做好調查研究,把脈制約基層教育發展的重大命題,以解決問題為突破口,增強科研工作的針對性。比如,在激發學校辦學活力背景下,探索如何建立社會力量辦教育的體系,解決制約學校辦學自主權和缺乏内在創新動力的難題,等等。第二,要以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為目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廣大教師掌握教育規律與教學技巧,及時獲取教育科研的前沿成果,并輔助教師提高信息加工與處理能力,熟練提煉科研成果并将之運用在教材建設和教學實踐中。第三,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為歸宿,踐行“五育融合”理念,因材施教,探索建立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技能。目前,一些學校适應學習變革,采用了選課走班、翻轉課堂等課題研究成果,體現了育人方式的創新。

轉化為決策

提出高質量政策建議

轉化為決策,即推動高質量教育科研成果進入決策程序,提出針對性、具有實操性的政策建議,或培養教育政策研究人才,直接參與制定教育決策。進入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對教育産生了深刻的影響,教育發展面臨着日趨複雜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倒逼教育科研組織和生産模式轉型,以破除經驗主義和研究滞後的禁锢。

鑒于此,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提出更契合決策需求的政策建議。第一,由于教育決策對成果科學性和準确度的要求較高,教育科學研究要采用“團隊作戰”的組織模式和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方法,通過全國教育科研系統之間協同創新工作,形成團隊式、跨學科的規模化研究合力。同時,要注重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實證研究,确保證據翔實、數據精準、論證透徹,所提建議科學務實。第二,教育智庫要建立“旋轉門”制度,定期派駐科研人員進入政府與社會部門挂職鍛煉,同時吸納政府與社會部門人員的經驗,處理好教育科學研究定位于“謀”與教育決策定位于“斷”的角色關系,有效發揮教育科學研究的咨詢和預測功能。第三,建立順暢的成果對接機制,定期擇優選擇課題成果,并将成果建議報送決策部門。值得探讨的是,教育科研成果作用于教育決策并不是一個直線式的過程,更多體現為教育科研工作者與教育決策者在具體情境下的人格化互動過程。決策者的認知偏好、供需雙方之間的信任關系等都會影響成果轉化為決策的成功率,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敏銳把握“政策窗口”的開啟期并推動成果有效轉化為決策。

轉化為制度

支撐高質量教育體系

轉化為制度,即将高質量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為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和包含道德倫理、意識形态在内的非正式制度。成熟完善的教育制度是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支撐。教育科研人員是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力量,當研究中遇到學術研究自主性與堅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沖突時,若處理不好二者關系,就會對教育制度的構建産生不利影響。

鑒于此,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加強倫理建設和專業自律,将科研成果轉化為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制度。第一,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貫穿于教育科學研究之中,在各項學術工作中堅守政治底線,樹立法治思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為例,衡量學前教育的兩大标準主要是質量和公平,在參與法律的研制過程中,需要教育科研工作者從國家戰略大局出發,對其中涉及的國家教育權、社會教育權、家庭教育權等沖突問題做好平衡,切實引領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第二,要本着對成果去僞存真的态度,把實踐作為檢驗教育科研成果的客觀标準,探求教育道德倫理,批判性地構建教育價值秩序,使學校、家庭、社會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第三,要根據社會實踐的情境變化,在反思中質疑、驗證教育制度和規範。以《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下稱《規則》)為例,該規則首次以立法方式對教育懲戒權的行使進行了規範,教育科研工作者通過調研《規則》在各地各校落地的實際情況,可以檢驗《規則》的科學化水平并提出針對性建議,使教育懲戒達到促進學生更好成長的目的。

轉化為輿論

營造高質量發展氛圍

轉化為輿論,即教育科研工作者通過解讀政策、普及教育科學知識、開展輿情研究,有效引領社會輿論實現正向發展。改革開放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不可忽視的偉大成就,但當前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自說自話”的問題,成果轉化渠道比較單一,教育輿情處理不當易引發社會混亂,教育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成果傳播效果直接影響着其輿論引導效果。

鑒于此,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堅定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突出教育科研成果隐性轉化的特點,通過觀點滲透影響社會受衆對教育問題的認知和信念。第一,要探索形成多樣的研究成果,包括論文、著作、研究報告等。本着“以用戶為中心”的傳播理念創新傳播模式,借助傳播速度快、範圍廣、點對點的全媒體多元化平台,對成果進行二次轉化,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表達觀點,使成果有數據支撐、觀點鮮明、語言通俗,有對教育科研成果的廣泛“揚聲”。第二,要聚焦民情民意,開展輿情研究和引領,客觀分析教育現象與問題産生的背景,提出解決方案,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會的教育共識。同時,要聽取用戶對科研成果的反饋意見,在此基礎上調整研究方向,進一步完善成果。為有效應對涉及校園安全、教育公平等突發輿情事件,還要制定輿情應對預案,建立事前、事中、事後的一體化輿情引導模式,争取輿論支持和公衆理解。第三,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和氣派的學術話語體系,加大國際交流合作,通過國際論壇、項目合作、交流互訪等方式,搶占國際教育話語體系制高點,在全球化進程中貢獻中國教育智慧,促使我國實現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轉變。

隻有培育積極的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環境,推動教育科研成果走出“書房”,才能充分利用成果價值。為此,當下要破除“唯論文、唯職稱”的評價困境,建立評價“代表作制度”,完善教育科研評價機制,把評價的關鍵指标轉向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情況。此外,還應建立成果轉化激勵制度,保護成果知識産權,确保轉化收益惠及科研工作者,這也是教育智庫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0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智庫個人項目“全媒體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教育智庫輿論引導力提升研究”成果,項目編碼:GYF22020001)

《中國教育報》2021年05月28日第9版

作者:唐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