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不被人愛的信念,正是對那種不能去愛的狀态的自覺反應。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金鎖記》裡面的女主人公曹七巧,曹家本是開麻油鋪的,由于父母早逝,七巧便被貪圖富貴的哥嫂,許配給了當地的名門望族姜家做二少奶奶,因為姜家的二少爺從小就有軟骨病,所以七巧在這段婚姻裡面,并沒有絲毫的幸福感可言。
年少時,七巧沒有得到父母的愛,也沒有得到哥嫂的愛,她覺得自己如同一件貨品一般,被哥嫂“賣”到了姜家,給一個“癱子”做老婆,這種不被人愛的心理暗示,使得七巧感到自卑,她既渴望獲得别人的愛,又懼怕别人的愛,在這種矛盾複雜的情緒下,七巧的心裡逐漸變得扭曲,并将自己身上這種被愛束縛的壓抑,延續到她的子女身上……
在我看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固然有舊社會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原因,但是,也有她因為心中缺愛,太過敏感的想要為自己披上保護色的自身原因。
因為從前沒人愛過我,我就覺得今後也不會有人真心待我;因為别人都用愛束縛我,我也要用愛去束縛别人。
回想曹七巧的少女時代,她理想中的自己,應該是一個健康陽光的,值得被人愛與呵護的,然而,後來七巧卻因為人生的境遇,與自身的性格原因,活成了自己原本讨厭的模樣。
被愛束縛的女人,總是活不出自己理想的模樣,回首曹七巧的悲劇人生,她在三個方面将自己束縛的最深。
第一,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讓曹七巧的性格變得尖酸刻薄。在一段婚姻關系之中,夫妻兩人能夠做到門當戶對是很重要的。
所謂的“門當戶對”,不僅是指夫妻兩人的原生家庭,能夠在财富和名望上相互匹配,更重要的是夫妻兩人是否能夠做到三觀一緻,彼此重視。
家裡開麻油店的曹七巧,被貪财的哥嫂許配給當地的名門望族姜家做兒媳,哥嫂所看重的,無非就是姜家的财勢,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七巧的感受。
因為七巧與丈夫的原生家庭條件差距太大,所以,在嫁入豪門之後,七巧注定會受到很多冷眼與非議,用姜家下人的話來說,要不是二少爺身體有病,怎麼會輪的上她(曹七巧),她也配?
在這段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中,就連姜家的下人,都看不起曹七巧,更遑論公婆對她的态度了。
本身丈夫就有軟骨病,隻能卧床生活,再加上被姜家上上下下所輕視,這使得本就自卑敏感的七巧,開始變得強勢且尖酸刻薄起來,因為她知道,除了她自己,沒有人會保護她,也沒有人會愛護她。
在我看來,正是因為外在的環境壓力,使得七巧不得不變得強勢刻薄,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但同時,這種性格上的扭曲,也為她今後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而這種人生悲劇的成因,正是因為七巧被哥嫂的愛所束縛,走進了一段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嫁給了一個她所不愛的人。
第二,對愛情的試探與失望,使七巧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錢是最重要的。一段婚姻能夠獲得幸福的關鍵,就在于你是否是嫁給了愛情,沒有愛情作為基礎的婚姻,不但經不起風雨的侵襲,更如同一灣死水,讓人看不到一點希望。
嫁給患有軟骨病的姜家二少爺,并不是曹七巧的心中所願,即使兩人在結婚之後,七巧也依然感受不到愛情的溫暖,她或許覺得自己隻像是一個服侍丈夫的高級丫鬟,每天都生活得很壓抑。
然而,七巧畢竟還年輕,她心中對愛情仍有渴望,于是,她便将自己對于愛情的憧憬,投射到了風流潇灑的姜季澤身上,姜季澤是姜家的三公子,也是七巧的小叔。
七巧本以為能夠從姜季澤身上尋找到她渴求已久的愛情,但是,令她感覺到失望的是,姜季澤所想要的,隻不過是七巧所繼承的錢财。這使得本來就敏感的七巧,不敢再相信愛情。
我覺得,七巧的敏感與謹慎,都是出于她對自我的保護,因為從小缺愛,結婚後,又嫁給了一個沒有愛情基礎的丈夫,所以,七巧自卑地認為沒人會真心愛她,所以,七巧則變得更加實際,既然愛情把我不住,那我就把握住錢就好了。
亦舒在《喜寶》一書中,曾說過一句有名的話:我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有錢也是好的。而七巧在自感無法再獲得愛情之後,便讓自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她認為:既然沒有愛,那我隻有把握住金錢,才能把我住幸福的生活。
在我看來,七巧的這種觀念,正是源于她那段沒有愛情的婚姻,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嫁給了愛情的女人,即使生活不富裕,但是她們仍對生活充滿希望,心中有幸福感,然而,有很多嫁給了物質的女生,雖然衣食無憂,但卻不快樂。
唯有嫁給愛情,才會有願意與對方同甘共苦的決心,不會在逆境下輕言放棄,嫁給愛情的人,對待生活的态度,總是樂觀且充滿希望的。而曹七巧的人生悲劇,就在于她被自己心中的缺愛給束縛住了,一直沒有追尋到她想要的愛情。
一個人生不幸,不相信愛情的人,也很可能會将自己對愛情的失望,投射到她的子女身上。
曹七巧有一對兒女,但是,她卻親手毀掉了兒女的婚姻與愛情,使得他們隻能守在自己的身邊,孤獨終老。
有人說,七巧之所以這麼多,是因為她并不愛她的子女,不過,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曹七巧之所以毀掉了子女的愛情,反倒是因為她太愛自己的子女了,因為怕他們受傷害,因為怕失去他們,所以,七巧情願用愛将子女束縛在自己的身邊,讓自己好好保護他們。
在我看來,曹七巧對子女的這種愛,正是源于她心中的自卑,和對愛情的不信任,而最令人感覺到唏噓的是,她将自己心中的這種傷痛,投射到了她的子女身上。
就正如同年輕時的七巧,被她的哥嫂毀掉了自己的愛情一樣,當七巧面對自己的子女的時候,她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七巧終于活成了自己曾讨厭的模樣。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曾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當一個人在面對童年時的缺失與自卑的時候,當他成年之後,心中就會形成一種補償機制,它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積極的補償形式,他會努力積極的生活,創作自己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第二種是消極的補償形式,他會通過報複式地滿足自己的需求的方式,來補償自己曾經的缺失。
遺憾的是,七巧最後選擇的補償自我少時缺失的方式,是消極的,七巧對子女的愛,之所以苛刻,就是因為她害怕失去,走不出内心對愛的束縛感。
《金鎖記》是一部讓人沉重的小說,寫作這本小說時,張愛玲隻有23歲,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曾将它稱為史上最好的中篇小說。
在我看來,《金鎖記》向我們闡述了一個道理,被愛束縛的女人,活不出自己理想的模樣。
曹七巧本是一個渴望被愛,希望自身能夠做到為人與善,并懂得去愛子女的人,然而,由于成長環境的影響,以及自身性格的扭曲,曹七巧始終走不出愛的束縛,最終,她在沒有愛情的婚姻中,變得對愛情失望,對子女苛刻,變成了自己最讨厭的模樣。
《金鎖記》告訴了我們,女人要想擺脫愛的束縛,就要多一些自信,多一些勇氣,多一些希望,當你擁有了這些能力,就會發現,隻要你願意努力去做,你就會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