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蓮的詩篇?馬雁淩當代傑出詩人郭小川的《祝酒歌——林區三唱之一》《大風雪歌——林區三唱之二》《青松歌——林區三唱之三》三首詩深受廣大讀者、尤其是林區讀者的喜愛《林區三唱》為宣傳伊春林區發展建設、為宣傳林業工人、讴歌伊春、讴歌林業工人戰天鬥地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睡蓮的詩篇?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馬雁淩當代傑出詩人郭小川的《祝酒歌——林區三唱之一》《大風雪歌——林區三唱之二》《青松歌——林區三唱之三》三首詩深受廣大讀者、尤其是林區讀者的喜愛。《林區三唱》為宣傳伊春林區發展建設、為宣傳林業工人、讴歌伊春、讴歌林業工人戰天鬥地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年,恰逢《林區三唱》發表55周年,2017年7月23日,筆者與郭嶺梅、郭曉惠一起采訪了郭小川在新青林業局金林林場采風時的主要陪同人員、新青林業局原黨委書記、局長、全國勞動模範蘇萬成。
盡管時隔55年,時光沖淡了很多往事,但是,提起1962年12月郭小川來到伊春市新青林業局金林林場采風的事,提起當年接待郭小川、與他朝夕相處的事,88歲高齡的蘇萬成曆曆在目,激動不已……1962年12月8日,著名詩人郭小川來伊春考察林業,到新青林業局體驗生活。時任新青林業局金林林場黨支部書記的蘇萬成接到新青林業局領導電話:“小蘇啊,從北京來一位詩人,要去金林林場考察林業、體驗生活,你們要好好接待,确保客人的人身安全。”
蘇萬成放下電話立刻忙碌起來,心想:“天這麼冷,北京來的客人怎麼受得了?”他急忙從倉庫領來了工人穿的勞動保護過膝的“納趟”棉大衣、土黃色褲子、狗皮帽子、手捂子、棉膠皮靰鞡、氈子鞋墊、綠色腿綁;他拿起狗皮帽子看了又看,覺得這不像文化人戴的,又找來一頂羊剪絨帽子。這就是郭小川上山采風的全部行頭。
北京來的客人住在哪裡呢?蘇萬成決定讓客人住在自己的辦公室。他搬來一張木闆床架子,靠牆支上,鋪上幾塊新木闆,領來一床棉被,把床單、被裡洗得幹幹淨淨鋪在床上。他又把屋地掃了又掃,把桌子擦了又擦。
蘇萬成清楚地記得郭小川來的那天,他去到森鐵車站接站的情景。他說:“隻見郭小川穿着一件灰色中山裝,戴一頂鴨舌帽,利落地走下小火車。一見面就伸出手與我握手,笑呵呵地說:“你就是小蘇啊。”沒有一點名人的架子。
當郭小川第一次走進原始林,看見那些參天大樹排列成陣,看見樹冠上、樹枝上托着厚厚的積雪,不由得思緒萬千。我想:那一刻,詩人一定靈感突降,才有了“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鶴天外歸;松樹林呀,猶如壽星老兒來赴會。老壽星啊,白須、白發、白眼眉。雪花呀,恰似繁星從天墜;桦樹林呀,猶如古代兵将守邊陲。好兵将啊,白旗、白甲、白頭盔”的詩句。12月份,正是小興安嶺最寒冷的季節。郭小川不怕嚴寒,每天與工人同步上山。郭小川對林場的一切都感到新鮮,看見什麼不懂的就問,直到把疑問解開為止。
雖然是冬天,但是,森林裡并不單調,并不寂寞:那些色彩斑斓的山雞、花尾珍雞不時飛過,還有很多種不知名的小鳥叽叽喳喳地歡快地叫着,喧鬧着;小松鼠、花狸鼠瞪着黑溜溜的眼睛打量人;清新的空氣甜絲絲地,吸一口仿佛清洗了五髒六腑。郭小川感受着這一切,由衷地稱贊說:“林區的環境真好,鳥語花香,空氣真新鮮,甜甜的。”
蘇萬成陪郭小川到林号看所有的生産過程、工藝流程,看得很仔細。郭小川甚至還拿起斧子,摸摸斧刃是不是鋒利,他稱贊說,這斧子真快,趕上菜刀了。他還掄起大斧砍楂。看見油鋸手端着油鋸伐木,郭小川接過油鋸說:“我試試。”他端起油鋸,學着油鋸手的架勢,拉了一會。郭小川不論看什麼,都看的極其認真,有時讓工人做示範。有的工人不解地說:“你學這個幹啥呀?”郭小川說:“我要把你們的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
郭小川看見工人修的土槽子澆上水凍成冰滑道,把木材一根一根地豎着放進去,木材順着冰道滑下山,既省時又省力。他連連說:“工人師傅真的很智慧!真了不起!”看見工人用斧子砍樹枝,打出“白眼圈”,而不能打出“馬耳朵”。他問:“這是為什麼?”直到弄明白為止。工人用斧子敲原木,一敲就知道原木爛到哪兒了,就在哪兒下斧子。他看了很驚奇,連連稱贊:“真神奇!真準!”
就這樣,郭小川在金林林場看了采伐、裝車、歸楞、冰雪滑道、拖拉機集材、森鐵運輸等木材生産工藝流程。六十年代,伊春林區的冬季格外寒冷,冬季是木材生産的黃金季節。為了防寒取暖,為了解除一天的疲勞,很多林業工人都有飲酒的習慣。那時,林業工人青壯年居多,多數工人住在工棚。晚上下班歸來,工人們三五一夥,圍坐着在一起,飲酒、吃飯;那時,工人們喝的是散裝白酒,用裝3斤8兩的大綠瓶子或是扁扁的水壺裝白酒,用粗瓷二大碗、搪瓷茶缸喝酒。喝酒時,他們喜歡劃拳,一邊劃拳一邊抖動雙肩。 郭小川常常站在工人身邊,細心地觀察他們喝酒的神情、狀态,時不時地攀談幾句。當時,金林林場油鋸手王長發既能幹活,又能喝酒。郭小川經常和他聊天。隻是,從來到走,郭小川從未喝酒。
通過與工人的近距離接觸,林業工人不怕嚴寒、不怕困難、戰天鬥地的豪情壯志深深地感染了郭小川,工人們勞動歸來舉杯痛飲的樂觀主義精神激發了詩人的無限聯想,伊春林區的壯美風光,浩瀚森林,吃苦耐勞、戰天鬥地為祖國生産木材的林業工人,一幅幅畫面一一閃現在腦際。那些畫面,深深地镌刻在詩人的心扉,為他創作《林區三唱》奠定了基礎。
第一天,蘇萬成很拘束,不知說什麼。第二天,兩人就像老熟人似的。郭小川問什麼,蘇萬成回答什麼。白天看一整天,郭小川還不滿足。他對蘇萬成說:“咱倆每天吃完晚飯再唠一個小時。”
于是,每天吃過晚飯,郭小川和蘇萬成都要坐下來唠一個小時。郭小川給蘇萬成講北京的名勝古迹、風土人情;蘇萬成給詩人講林業工人吃苦耐勞為國家貢獻木材的感人事迹,講林區的茂密森林、獐狍野鹿、野菜野果、神話傳說。蘇萬成自豪地說:“北京的十大建築都有我們輸送的木材,都是8米長、40公分(厘米)粗的優等木材”。郭小川聽了連連稱贊:“伊春林區了不起!林業工人了不起!”蘇萬成給他介紹情況時,他常常急切地說:“再給我說一遍。”郭小川對林區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他說:“林區的原始林北京就沒有!林區的清新空氣北京也沒有!你們在林區生活會更長壽的。”
到了約定時間,郭小川說:“到點了,你休息吧,我也休息。”蘇萬成走出很遠,回頭一看,郭小川房間的燈還亮着。
當年,林業工人糧食定量,每人每月隻有7斤細糧:6斤白面,1斤大米。蘇萬成與食堂的師傅商量:盡量讓客人吃好。早飯,師傅特意給郭小川煎了幾片饅頭片,一碗二米粥,鹹菜絲放幾根肉絲。
當時,蘇萬成不讓郭小川自己打飯,可是,郭小川卻堅持要自己打飯。一次,郭小川進了食堂的竈房,看見給工人們做的大鍋飯:蒸窩窩頭、炖土豆白菜、豆芽湯、鹹菜,急忙說:“你們吃的是這個?我也得吃這個。”大家說:“你是客人。”郭小川對蘇萬成說:“蘇書記,這樣不行啊,我不能特殊啊!工人師傅吃什麼我就吃什麼!”
每天早飯後,蘇萬成陪着郭小川上山。上山要帶飯:工人把幹糧用幹淨布包上,揣在貼身衣服裡。再紮上腰帶,到中午吃時幹糧還是溫乎的。食堂給郭小川帶的午飯是兩個饅頭和一點鹹菜,有時再加幾片胡蘿蔔。一天中午,郭小川看見工人吃的玉米面大餅子,他就拿出自己的兩個饅頭,非要和工人換玉米面大餅子不可。那位工人實在推辭不過,就說:“換吧。”郭小川拿一個饅頭換工人師傅半個大餅子。工人們見了這情景都很感動。蘇萬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後來,他讓會打魚的年輕人砸冰窟窿,下“須簍”,撈幾條小柳根兒,偶爾還能捉到山雞、野兔,給郭小川改善夥食。
郭小川處處嚴格約束自己。他在家是吸煙的,但是,在新青林業局金林林場采風時,蘇萬成從未見過他吸煙。想來,他是知道護林防火的重要性,因此才克制自己沒吸煙。每天上山回來,郭小川和工人一樣,棉褲腿和棉膠皮靰鞡都被雪浸濕了,他從未抱怨,和工人一樣,把棉褲和棉鞋貼在火牆上烤幹,第二天再穿。
當年,金林林場隻有三台“搖把子”電話,黨支部書記、場長、調度各一台。這是與外界聯系的唯一方式。七天六宿,郭小川從未打過一次電話。
七天六宿很快就過去了,郭小川要返回北京了。臨行前,郭小川對蘇萬成說:“我回去把在金林林場了解到的情況整理好,向新青林業局黨委、向伊春市委彙報。”他還語重心長地叮囑蘇萬成:“你這麼年輕,你一定要好好學習文化啊!”
告别的時刻來了。郭小川即将乘坐森鐵小火車回新青林業局。在森鐵車站,兩個人告别的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上車後,郭小川對送行的蘇萬成擺擺手說:“小夥子,好好幹,我會回來看你們的。”
郭小川回到北京後,曾經給蘇萬成寄來一封信。信中,詩人噓寒問暖,向蘇萬成、向林業工人,表達了自己的敬意。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林區的思念,充滿了對林業工人的思念。
蘇萬成接到郭小川的來信很激動,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他一直想給郭小川回信。可是,他轉念又想:自己隻讀過半年私塾,怎能給尊敬的詩人寫回信?他把這封信拿到家裡珍藏起來。不久,蘇萬成在工作中受傷了;再後來,那場運動開始了,那封珍貴的信件也被搜走了。
郭小川回到北京後,立刻投入了創作。我曾在與郭小川的女兒郭曉惠的交談中得知,郭小川是在用生命寫詩。寫詩,他不惜耗費時間,他不惜耗費心血,他不惜耗費生命,他不惜一切代價。他白天上班,晚上堅持創作。為了戰勝疲憊,為了在極度困倦中保持頭腦清醒,他吸煙、喝茶、飲酒;他的頭發一把一把地掉,他的牙齒一顆一顆地松動、脫落;在創作《月下集》時,他的一口牙完全掉光了!
詩人郭小川究竟是在金林林場創作的林區三唱還是回北京創作的?在金林林場,人們并沒有看見他動筆。我找到自己珍藏的198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郭小川詩選》,翻到《祝酒歌——林區三唱之一》、《大風雪歌——林區三唱之二》、《青松歌——林區三唱之三》,隻見在這三首詩的文尾都寫着同一行字:1962年12月記于伊春。其中《祝酒歌——林區三唱之一》、《大風雪歌——林區三唱之二》都是1963年2月1日至28日寫于北京;《青松歌——林區三唱之三》1963年3月16日至26日寫于上海。
據此,我們得知:詩人郭小川在金林林場采風時,隻是記下了一些見聞與靈感,回北京後才正式投入創作。雖然隻有短短的一行字,卻明确地記錄了構思時間和寫作時間。正是《祝酒歌——林區三唱之一》、《大風雪歌——林區三唱之二》、《青松歌——林區三唱之三》這三首詩歌以及1962年12月記于伊春這行字,使伊春的名字傳遍全國。
郭小川在幾十年的寫作生涯裡,創作出一系列優秀詩作:《望星空》、《甘蔗林——青紗帳》、《團泊窪的秋天》、《廈門風姿》、《鄉村大道》、《甘蔗林——青紗帳》、《秋歌》、《林區三唱》、《西出陽關》、《昆侖行》、《春歌》等,文學評論家、《郭小川詩選》初版本的編選者、序言作者、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的馮牧在《郭小川詩選》1979年版序言中這樣寫道:“讓我們反複吟誦一下郭小川的那些以《廈門風姿》、《祝酒歌》等為代表的出色詩篇吧。這些作品中,深刻有力的主題思想,優美完整的藝術形式,生動有力而又具有民族氣魄的藝術風格,應當說已經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與統一”(《郭小川詩選》序言14頁)。 《林區三唱》發表之後,在全國、尤其是伊春林區流傳甚廣,不論是文學愛好者還是林業職工,人們耳熟能詳。尤其是《祝酒歌》,流傳更為廣泛,很多人都能大段大段地背誦,甚至能聲情并茂地朗讀全詩。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在伊春林區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文藝演出中,也多次有人朗誦、表演《林區三唱》(新青局的、蘇萬成的長子蘇連和曾經兩次以《林區三唱》為内容創作了情景劇并演出)。2014年8月30日,由伊春市承辦的第十三屆黑龍江省體育運動會開幕式文藝演出中,演員朗誦的《林區三唱》選段與林業工人擡木頭的壯觀場面藝術地再現了林業工人戰天鬥地的場景,赢得了省領導和全省各地教練員、運動員的贊歎!可見,《林區三唱》早已深入人心。1976年10月18日,當代傑出詩人郭小川逝世。詩人雖然已經遠行,但是,詩人記于伊春、創作于北京、上海的《林區三唱》等著名詩篇卻長久地鮮活着,流傳至今。那些脍炙人口的詩篇像清泉,川流不息地流過人們的心靈,帶給人們美好的藝術享受和深深的思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