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結婚?”
你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如果我可以自給自足,錢夠花,又找不到令我滿意的人,那麼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婚姻了?"
婚姻的心理意義,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三個不同的答案。
結婚的第一個心理原因:人類的幸福感來自和他人的連接。
什麼是連接呢?就是你和另一個人産生關聯。你們彼此滿足了一些情感上的需要,或者說你們交換了心理感受。
小到你對快遞員說了一句謝謝,他感受到了尊重,也對你回饋感謝;大到你和某個人相依為命,共同抗擊命運的痛苦,這些都叫連接。
我們一生會遇見很多的人,但是和我們有深度關聯的,無非是父母、子女、愛人。
父母大概率會早些離開這個世界,在正常的情況下,你如果沒有婚姻,這種情感連接又可能來自于誰呢?
婚姻至少給了一個發生深度關系連接的培養機會,如果沒有婚姻,在這個社會裡,就沒有了産生連接的基礎。
至于成不成功,主要看夫妻的經營。
結婚的第二個心理原因:就是我們需要身份和社會角色的認同。
律師說婚姻的本質是一種經濟關系,社會學說婚姻給了人家庭單位,心理學說人是社會性動物。
其實我們會發現,年紀變大之後的聚會主要有這樣的兩種:一種叫作家庭聚會,就是和親戚們的家庭聚會;另一種也叫家庭聚會,是和朋友以及他們的伴侶大家出來聚會。
如果沒有婚姻,自然就無法進入到這種聚會,也就意味着自動放棄了一部分社交身份。
我們每個人活于社會就不是一個自然人,而是一個角色,一種身份。朋友們的生活形态不一樣,日子久了就會漸行漸遠,因為你可能聽不懂他們的人生規劃,和你相處的交集不多。
每個人是承擔着不同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功能的,我們的人生說白了就是各種心理體驗的集合。
别人活了一輩子,當過老婆,當過母親,或者當過丈夫,當過爸爸,如果不結婚這些體驗都是經曆不到的。
所以大部分人仍舊需要婚姻,因為婚姻給了我們更多的社交身份和角色,讓我們對人生能夠有更加豐富的體驗和感受,也避免了做少數人的孤獨感和悲涼感。
結婚的第三個心理原因:我們需要一個伴侶來滿足我們的核心需求。
我們人類都有很多的需求,需要愛,需要性,需要錢,需要體貼;我們還向往美,向往活力,向往才華。
當然,沒有完美伴侶,對方大概率不會同時滿足容貌好、聰明、家境好、會賺錢,還有大把的時間陪你……
結婚對象并非要完全滿足你的要求和夢想,能夠滿足最核心需求就很不容易了。
心理學認為,最影響一個人幸福感和生活質量的——就是他的親密關系和情感模式。
愛錢、愛美、對自己好,這些心理需求都是正常的。但是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能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永遠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說白了,幸福是一種能力。想要擁有真正幸福的生活,主要還是要靠自己的經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