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活态傳承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活态傳承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23:40:44

農業文化遺産:守望智慧之光

土神為“社”,谷神曰“稷”,合稱“社稷”,代指國家。這樣的指代,顯示了一個古老民族對農業的看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勞動實踐中,遵循天人合一之道,孕育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智慧,創造了稻魚、梯田、草原遊牧等類型豐富的農業系統。不僅如此,農耕文明還伴生了底蘊深厚的耕讀文化。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GIAHS)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起并負責認定。它被定義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态适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些系統和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以滿足當地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增至19項,居世界首位。廣袤中華大地上,傳承千百年的農業文化遺産閃耀着中華傳統智慧之光,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随着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一些具有重要傳承價值的傳統農業文化遺産不可避免地面臨挑戰。

強調,保護農業文化遺産是人類共同的責任。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倡議,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實踐。

黨的二十大吹響建設農業強國的号角。緊接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号文件對此相繼作出詳細部署。下一步,我國将進一步加大農業文化遺産挖掘,在希望的田野上深耕優秀農耕文化,既助力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又使之恒久造福後代。同時,中國将與世界各國共同加強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加快構建機制化合作平台,促進不同農耕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智慧全球共享。

之一:農遺變現,沃土生金

随着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截至目前,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增至19項,數量居世界首位。從稻魚共生、旱作梯田的耕作實踐,到村落民宅、古樹深巷的鄉村景觀;從“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态理念,到耕讀為本、鄰裡守望的村規民約……中華民族在數千年間孕育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文化。

中國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文化遺産所蘊含的農耕智慧、生态思想、自治倫理,與以“産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為總目标的鄉村全面振興有着密切的内在聯系。

一尾田魚的緻富山歌

山頭綠樹搖曳,山腰梯田成壟,一彎清溪從山間瀉下,溪邊是幢幢民居。在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村民吳勇強正在自家田地裡補放魚苗。“這裡的魚都是吃稻花和害蟲長大的,還能給水稻施肥松土。所以,我們村種的大米、養的魚都是無公害綠色食品。”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活态傳承(半月談農業文化遺産)1

村民在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方山核心保護區捕獲“青田田魚” 黃宗治 / 攝

在龍現村,村民在4~5月向稻田裡投放魚苗,到來年秋收時捕魚,平均一條重7~8兩。吳勇強向半月談記者介紹,水稻畝産在800到900斤,平均售價6元/斤;魚的畝産在100斤左右,平均售價60元/斤。在與青田縣相鄰的沿海城市溫州,不少食客認為,青田的“稻田養魚”,口味不亞于海裡珍貴的黃魚。

“稻魚共生需用,是我們當地村民千百年傳承保留下來的農業種植經驗和生活方式,它的精髓就是田盡其用,遵循天人合一之道,是一種循環、生态的農業種養方式。”方山鄉鄉長李怡樂說,經過千年的累積沉澱,當地形成了以“田面種稻、水體養魚、魚糞肥田,稻魚共生、魚糧共存”為主要内容的農業種養模式,既改善了山區人民的生活,也讓山區人民萌生感恩自然之意。

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為中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當年主持申遺的原農業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農業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葉明兒說,這套系統充分體現了當地農民的智慧,之所以能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認可,很大原因就是它能夠為欠發達國家的山區農業提供借鑒。

“我們幾千年前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并以此指導我們的農業生産。這是中華農耕文明對世界的重要貢獻。”葉明兒以他主持申報的“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為例說,當地地處太湖南岸的低窪地帶,夏天容易受到太湖支流東西苕溪的洪水侵襲,先民就開挖了“縱浦橫塘”的水利體系,利用洪水挾帶的泥沙修築塘埂,然後在塘中養魚,埂上種桑,以桑養蠶。

“這是一個完整的内循環系統,幾乎無污染,所以當地的外河水質良好,适宜缫絲。”葉明兒說,“這些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向全球的農業界,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中國故事。”

旱作梯田奇迹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地處太行山深處,年降雨量僅540毫米,蒸發量卻達1720毫米,“舉頭盡見山峰峙,着足曾無尺土平”是這裡的生動寫照。其中,最具規模的梯田位于涉縣井店鎮王金莊片區,面積達1.2萬畝,土層平均厚度不足0.5米。這裡的梯田都是由一塊塊山石修葺而成,石堰長度達數千公裡,高低落差近500米。石堰平均厚度為0.7米,每立方米石堰大約由400塊大小不一的石頭堆疊而成。最小的田塊面積甚至不足1平方米,土壤瘠薄處深度不足20厘米。

這裡石多土少,早在13世紀,當地先民便鑿石壘堰、覆土務農。一代代人接續努力,建成了規模龐大的梯田。涉縣梯田層層疊疊、蔚為壯觀,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稱作“了不起的人間奇迹”。

涉縣劉家村村民劉志凱介紹,父輩基本上隻靠梯田種地去生存。随着時代發展,種地已經維持不了現在的生活。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每次回到家鄉,看到家鄉梯田上出現太多荒地,心痛又無奈。

城鎮化進程加速,讓這個農業系統曾受到威脅。涉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賀獻林表示,一部分年輕人開始走向城市、走向城鎮,梯田荒廢,價值流失。為促進山區百姓增收,涉縣保護性開發梯田,所産核桃、花椒遠近聞名,小米、玉米、大豆、黑棗等農林産品豐富多樣。同時,縣裡還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休閑旅遊經濟。梯田沿線的40多個村莊搭上鄉村振興快車,增加就業800餘人。

2022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等中國3個傳統農業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這個消息,迅速傳遍梯田人家。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不僅蘊含因地制宜的耕作技術、“存糧于倉”的貯存技術和“節糧于口”的生存技巧,還創造獨特的山地雨養農業系統,保存重要農業物種資源。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活态傳承(半月談農業文化遺産)2

農戶在河北省涉縣井店鎮三街村的千畝連翹種植基地旱作梯田上進行種植管理

賀獻林介紹,梯田申遺成功後,當地同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對梯田系統的地名文化、村落文化進行充分挖掘,為将來發展梯田研學旅遊打開新思路,并謀劃梯田博物館,将傳統農耕文化集中向世界展示。新時代,古老的農耕智慧可望繼續在太行山區延續傳承。

古桑富民,澤惠至今

青青陌上桑,沃若泛碧光。桑樹,在闫發剛眼裡是夏津黃河故道上村莊的根。闫發剛今年67歲,是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北城街道西闫廟村人,曾任村黨支部書記。依村而建的頤壽園内,6000餘棵古桑樹大多是由西闫廟村民代代相傳而來,村裡200多戶幾乎家家有古桑。

“無風三尺土,有風沙滿天,關門蓋着鍋,土飯一起咽”。改道的黃河給夏津留下大量沙丘地,桑樹群就是為了防風固沙而種。

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是中國現存樹齡最高、規模最大的古桑樹群,開創以桑治沙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生态治理和經濟發展的沙地農業系統的重要典範。2018年,它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落霜之後,夏津縣蘇留莊鎮前屯村傳峰椹果種植合作社就忙活開了,社員們采摘霜後的桑葉制作霜桑茶。一片片打霜後的桑葉在經過切碎、殺青、揉撚、烘幹、提香等多個步驟後,才能制作成具有保健養生功能的霜桑茶,每個步驟都要依靠精準的時間和火候把控。

合作社理事長劉傳峰告訴半月談記者:“現在炒茶都是電氣化,電腦控制溫度,香味、質量、功效比原來都有提高。我們對桑葉進行再加工,提高了桑葉的附加值。”

霜打過的桑葉加工成霜桑茶,既有保健價值,又有經濟價值,不僅在本地有旺盛的市場需求,還遠銷到上海、浙江、四川、河南等地。劉傳峰說:“我們合作社一天可以采3000斤左右霜桑葉,這些桑葉大約能出600斤霜桑茶。按目前行情,霜桑葉的價格在150元一斤左右。社員們的收入能比原來翻兩番。”

夏津縣蘇留莊鎮前屯村黨支部書記褚運林說:“我們村圍繞桑産業一直在摸索新出路,除了銷售新鮮桑果,還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自主加工桑椹幹、霜桑茶、桑椹酒等産品進行銷售,來延長桑椹産業鍊。同時,我們還利用村裡的資産資源,發展鄉村旅遊、網紅民宿等項目。這樣一來,村集體一年收入能達到20萬元。”

自2008年起,每年5月,當地已連續舉辦了十五屆“夏津黃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節”,通過系列民間藝術演出、攝影、詩歌、百台大聯訪等活動,全方位宣傳古桑文化,餐飲收入、特色農商品銷售額節節攀升。

夏津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蘇景田表示,下一步将積極配合“專家 遺産地深耕行動”,做好結合文章,加強動态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講好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的古今故事。

之二: 農遺蝶變,留住根魂

與傳統一般意義上的“靜态式”“博物館式”保護不同,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内核是“活态保護”,也就是在農業文化遺産産生與存在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在農民生産與生活狀态中進行整體性、适應性及動态性保護。保護、傳承、利用為一體,既可以保護農民生計來源的生産系統,也能保護農民生活的社會系統以及穩定有序的傳承機制。

農業文化遺産不再隻是過去式,而是關乎當代與未來的一種農業生産方式。發展農遺産業是健骨塑形,留住農遺文化則是存根鑄魂。

廣闊學術天地

“我愈發覺得我們身處這個時代,急需一種力量讓瀕臨失憶的鄉村重新擁有記憶。”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孫慶忠表示。

2014年,孫慶忠專門組建了一支由本碩博共同參與的農業文化遺産研究團隊,5年間先後在陝西佳縣的泥河溝村、内蒙古敖漢旗的大甸子和大窩鋪村、河北涉縣的王金莊村等地進行駐村調查。

他們投入心力最多的一個點是陝西佳縣的泥河溝村。這裡的36畝古棗園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棗園中樹齡最長者有1300多年,依然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棗園掩映的泥河溝是黃河邊上一個貧瘠的古村落,晉陝大峽谷雖風光絕美,但凋敝破敗的村落無法掩飾滄桑與無奈。剛進村時,80後年輕人隻有一個,做淘沙生意。泥河溝村似乎成了一個很難看到活力的村莊。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活态傳承(半月談農業文化遺産)3

兩位村民在晨霧中的千年古棗園旁走過 陶明 / 攝

古棗園是這裡極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孫慶忠和學生進村之前充滿對千年棗樹和古村落的想象。然而,他們查遍縣裡的史志資料,對泥河溝村的記載加在一起也不超過300字,于是,便決定從撰寫村志入手,為村莊找回過往。這既是每一處農業文化遺産地應該具備的文化資源,也是培育農民熱愛家鄉情感的重要途徑。孫慶忠想:如果把農業文化遺産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幹預,它是否能為鄉村發展帶來一線生機?

他們從收集老照片、老物件開始,以此結識每一位在村的老人,熟悉每一戶人家的生活狀況。在一點點挖掘老人記憶的過程中,在場人一起流了很多淚。為保護棗園修建堤壩,用肩挑、背扛,從山上運石頭到黃河邊,講起棗樹被河水沖走,老人會坐在地上痛哭不已。

“正是在這樣的收集工作中,陝北地域文化得以清晰呈現,講述者也在往事的追溯中回歸了昔日的感人歲月。這是一個彼此傳遞溫暖和幸福的過程。”孫慶忠說。

駐村期間,研究團隊以群衆聯歡的方式在村裡連續舉辦了3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暨中國傳統村落周年慶典”,還開辦了3次“泥河溝大講堂”。從此,農業文化遺産保護不僅僅是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工作,還變成泥河溝老百姓的集體自覺。

“我們在陝北的工作成果是跟村民共同完成了3本書,既是我們對農業文化遺産的貢獻,也是青年學子對村子的精神回饋。村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主動的講述者。”孫慶忠說,“看似一個平常的口述文本,卻給老人們帶去太多的精神力量,也讓年輕人通過祖輩的講述知道過往生活的不易。我把這種記憶和情感看成是一種社區感的回歸,這也是鄉村社會發展的内生性動力。”

“會跳舞的小米”與“梯田蘭子”

90後王雪飛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内蒙古敖漢旗瑪尼罕鄉瑪尼罕村自主創業。熱愛視頻制作的他,選擇短視頻領域作為自己的創業方向。2021年,一個念頭漸漸在他心裡萌芽:能不能将家鄉特産和創業方向結合?

2012年,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在敖漢旗,幾乎家家都種谷子和雜糧雜豆。”王雪飛家中種了近60畝谷子、高粱、綠豆、黃豆,“地裡的糧食品質好,但知道的人卻沒多少。”敖漢小米成為王雪飛視頻中的主角,他和女朋友利用小米制作定格動畫,推出一系列“這裡的小米會跳舞”視頻。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活态傳承(半月談農業文化遺産)4

在敖漢旗豐收鄉千畝谷子試驗基地,當地農民正在收割谷子

在農村的小平房裡,桌面鋪上黑布,用小米擺出不同的舞蹈造型,固定好手機就開始拍攝。“目前推出了30多期用小米做的定格動畫。拍攝這樣的一部定格動畫大概需要拍四五百張照片,一開始比較慢,擺一個舞蹈造型要一個多小時,一天也就拍四五張照片,一期視頻要15天才能拍好。現在越來越熟練,七八天就能做好一期。”

伴随或急或緩的旋律,小米拼出的人物翩翩起舞,視頻最高點擊量超過80萬。有網友評論:“我竟然沒有一堆小米跳得好。”

由于“這裡的小米會跳舞”,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王雪飛的視頻和他家鄉敖漢旗的小米,王雪飛開始為家鄉的種植專業合作社直播帶貨。王雪飛将視頻賬号取名叫“小米野瘋狂”。“我們還想讓小米做更多事,不斷更新視頻内容。”他說。

秋收時節,位于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元陽縣的哈尼梯田一片金黃,從山腳到山頂,最多級數達3700級的梯田像一座座時光天梯。

2010年,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被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熱愛攝影的“梯田蘭子”在當地小有名氣。“梯田蘭子”名叫丁繼楠,是元陽縣本地人,2019年在短視頻平台上傳了首個視頻——哈尼族美食馬刺花粑粑的制作過程,随後便走上為大地代言、傳播哈尼農遺文化的道路。

人工插秧、手工脫粒、捉稻田魚……丁繼楠的短視頻平台上,記錄着哈尼梯田上的農事活動,吸引了衆多粉絲點贊。她告訴半月談記者,一些網友在看見她的視頻後專程來到哈尼梯田,體驗稻田插秧、捉稻田魚、打糍粑、徒步找水源。

如今,丁繼楠和團隊開始進行電商孵化,村民做起電商直播,年輕人漸漸願意回村發展。“讓镌刻在大地上的文化遺産走上雲端,讓更多人知道獨特的農遺文化。”她說。

注入“她”力量

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誕生地,有一位80後姑娘何環珠,建立了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茶文化平台,為茶文化傳承注入“她”力量。

出生于制茶世家的何環珠2017年被評為安溪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她注意到,不論是背着竹簍穿梭壟間、手指在茶樹尖跳躍的采茶人,還是彎腰攤青、搖青的制茶人,或是從事茶葉營銷的泡茶人,不少是女性。在整個茶産業鍊和茶産業的發展過程中,女性從業者發揮着重要作用。“安溪全縣有幾十萬女性從事與茶業相關工作,包括種茶、制茶、售茶、說茶等,女性從業者占比約70%。” 何環珠說。

在何環珠眼裡,女性的一些特質,如嗅覺細膩、靈敏度不亞于男性,使女性在整個産業鍊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讓女性獲得更多學習和工作機會,何環珠邀請當地女性茶業從業人員來到傳習所,以傳承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為重點,組織制定傳承人培養方案,邀請茶葉及茶學專家開展專題報告學習班,日常舉辦鐵觀音文化比賽、培訓與講座等。

從成立之初的95人,傳習所規模至今已擴大至387人,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傳習所組織的培訓,實現自我價值。截至目前,傳習所共組織參與茶文化培訓200餘場,線下參與者超5000人次,線上參與者3萬餘人次,“師帶徒”培養近百人參與安溪茶産業課題研究、論文發表、标準制定、技術攻關等,擁有發明專利近百項。

“農村婦女是農業生産勞動中的重要力量,也是鄉村産業振興中的主要實踐者、推動者和受益者。”何環珠說,研習所發揮更好聚集産業人才的作用,激發女性終身學習潛能,以茶為媒,讓更多的“她”發揮更高價值。

之三: 補齊短闆,擦亮品牌

鄉村振興為農業文化遺産提供發展機遇,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利用更是推動鄉村生态振興與産業振興的重要舉措。然而,當前重要農遺開發利用仍面臨一系列挑戰:相關管理制度有待加強,部門間缺乏協同性,缺少有針對性、多學科融合的團隊支持,品牌建設投入及相應宣傳重視不夠,未真正将農業與生态、文旅融合起來。

更重要的是,随着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人口加快向城鎮轉移,農遺文化載體的生存空間日漸萎縮,傳承保護迫在眉睫。

突破三大瓶頸

——組織協調困難,專業人員匮乏,資金投入不足。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涉及範圍廣,除了農業、文化等少數職能部門外,大多數職能部門不了解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不僅部門參與少,而且缺乏專項資金和明确的工作要求,很難全面落實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工作。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活态傳承(半月談農業文化遺産)5

在河北省涉縣關防鄉後池村拍攝的梯田雪景 王曉 / 攝

紅河學院哈尼梯田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張紅榛認為,一些幹部群衆隻知道世界文化遺産,而不知道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文化、農業、生态、旅遊等部門多是從各自角度進行解讀,沒有形成整體系統的認知,造成管理中存在條塊分割現象。

目前,參與農遺開發與利用的人才隊伍總量不足,專業人員匮乏,對農業文化遺産比較陌生,大都是在邊學習邊工作,難以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農業文化遺産開發與利用的内容很多,要開展的工作很複雜,需要足夠資金做保障。以内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來說,如傳統農耕器具、農家品種的搜集與整理,農耕記憶的保留、旱作農業博物館的建設、活動宣傳等,都需要一定資金投入。

——保護政策、管理制度有待落地生效。

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闵慶文表示,盡管2015年原農業部頒布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管理辦法》,但由于宣傳不夠、檢查等工作沒有跟上,總體落實情況并不好。

由于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自然保護地、傳統村落等關聯性很強,一些地方保護農遺的制度存在銜接不暢之處。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産專業委員會委員王維奇指出,盡管某些遺産地針對具體遺産系統出台了保護辦法,但是省、市級仍然沒有通用性的遺産保護管理辦法和政策支持,緻使一些保護項目、相關制度和政策難以持續。

——傳統農遺遭受現代文化、科技的沖擊。

2022年5月,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蒙古族特色的草原遊牧系統。

随着社會發展,傳統意義上的遊牧文化已深受當代商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沖擊。定居代替遊牧,與之密切相關的生産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

牧民其其格表示,摩托車作為現代化交通工具,深受牧民歡迎。不過摩托車不能完全代替馬,例如山路崎岖的地方能走馬,但摩托車上不去。

定居遊牧民的生産、生活相對穩定,居住條件得到改善,由過去單一的遊牧畜牧生産開始向種植、圈養畜牧生産為主的多樣化方式發展。飼草料基地、草場圍欄封育、家畜越冬棚圈等基礎設施日漸完善,規模集約化經營,加上畜牧業新技術的應用,使現代畜牧業生産條件和效益提高了許多。還有一部分牧民離開草原來到城鎮,開始全新生活。遊牧畜牧業存在逐漸被現代畜牧業替代的可能。

統籌發力,精準施策

王維奇建議,在機構設置上,有條件、有需求的遺産地,可以成立專門的農業文化遺産管理機構,其他遺産地在相應部門設立專職崗位和專職人才,保證遺産保護措施、制度和政策持續性落實。在農業類項目中設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專項,同時設立一些農業文化遺産類的基礎性研究專項。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活态傳承(半月談農業文化遺産)6

無人機拍攝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方山核心保護區 黃宗治 / 攝

一些遺産地相關幹部建議,要加大對遺産地的農田森林草原水利基本建設的支持力度,積極争取坡改梯、節水灌溉、殘次林更新改造、天然草原植被恢複等項目,加強退耕還林、耕地保護等補貼政策落實,改善遺産地耕地、牧場、林地質量,提高優質農産品産出率。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孫慶忠表示,根據農業農村部采集的信息,全國已建有1600多家各種類型的農耕文化博物館,但普遍缺乏精準扶持和規範管理,主動開展面向社會大衆的農耕文化教育活動較少。

他建議,農業農村部應聯合相關部門,制定管理條例,設立專門資金,修繕和充實已有博物館,确保其發揮應有作用。同時,利用農業文化遺産地“天然博物館”優勢,将科普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銜接,這既是傳播農耕文明不可或缺的路徑,也是推動休閑農業、鄉村旅遊、文化創意等多功能農業發展的文化陣地和展演平台。

部分遺産地在保護實踐中已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經驗模式。浙江省青田縣農業農村局鄉村産業發展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吳敏芳介紹,青田建立了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專項基金,每年投入300萬元,用于種質資源保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區建設以及交流培訓、科研合作及核心保護區生态補償等。此外,還積極強化本土人才培養思路,吸引華僑回國創業,培養婦女緻富帶頭人,評選農業文化遺産傳承師。青田作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探索出的“青田方案”值得借鑒。

内蒙古赤峰阿魯科爾沁旗委副書記、旗長陳虎男表示,當地将建立保護和傳承的志願者隊伍,包括一些傳統技術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以及熱心遊牧文化的年輕人。由老一輩遊牧牧民帶動年輕一輩牧民,解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問題。當地還準備建立遺産地傳統生計策略的補貼機制,對采用傳統生計策略的牧戶進行補貼,保障年輕人從事傳統遊牧的收入。此外,将加強在遺産地定期舉辦遊牧業經營的專業培訓班,解決年輕牧民從事傳統遊牧的技術問題。

質量立身,走農遺品牌化之路

依托特色農遺品牌打開銷路,是各遺産地緻富的金鑰匙。設計獨有品牌标識是農遺品牌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标識的設計,融合了古桑樹群、智慧農人、傳統院落、祥雲紋的多種元素。夏津還悉心打造“夏津椹好”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走出一條高質量、高品質、好口碑的農業品牌建設路子。

江西景德鎮浮梁茶文化系統是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看好家鄉的古茶樹資源,錢鋒于2017年返鄉創業引進網紅民宿品牌“雲裡霧裡”。為了讓茶旅融合更深入,民宿會主動向住客推薦江村鄉的古樹茶資源,邀請住客去爬爬與民宿一牆之隔的古茶山。

“運營不久,開始有住客打聽哪能買茶。我們這兒一直是祁紅産區,很多村民會去安徽那邊當制茶師傅,如今家門口就能制茶、賣茶,就不用出去打工了。”錢鋒說,以前村民在家裡隻能賣茶青,如今能賣成品,一斤最高上千元。

河北涉縣是花椒适宜生長區,太行山深處獨特的氣候和土質造就了拐裡花椒的上佳品質,被譽為“中國花椒之鄉”。當地政府在井店鎮拐裡村建立拐裡花椒交易市場,該市場是目前華北地區最大的集加工、倉儲、物流運輸、銷售一體的花椒交易中心,不僅将當地花椒銷往全國各地,還引入重慶、四川、山東等地的優質花椒進行交易。

涉縣井店鎮拐裡村黨支部書記王獻琳介紹,村裡很多人做起了“花椒經紀人”,走出大山,奔走于省内外,還有些人在縣城、市裡開了鋪面,進行批零買賣。就連周邊鎮、村的村民乃至外省市的人,都被吸引到這裡,做起花椒生意。

涉縣還發揮依山傍水、花椒滿山的自然優勢,整合閑散房屋,集中打造“山間民宿遊”。遊山水、坐遊艇、采花椒、住民宿,這裡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被譽為“太行小漓江”。

之四: 人類共享,全球守望

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倡議,全面挖掘其經濟、社會、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價值,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從“民以食為天”的維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農耕文化對世界具有重大貢獻

我國以有限耕地解決數量龐大人口的溫飽,并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态保護統一、創造豐富的農耕文化,是中國對世界的重大貢獻。

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闵慶文将這種貢獻提煉為三個方面:一是中國最早進行人工馴化栽培水稻、谷子等農作物,棗等果品,茶等飲品,豬與雞等畜禽,制作絲綢等用品,并向世界進行傳播,形成了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稻米之路等。稻米傳到東亞與東南亞等地區,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主糧;茶傳到日本、韓國、印度等地,已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二是中國在長期農業生産活動中,創造并不斷豐富環境友好的生态農業技術體系,如間作套種與輪作技術、農林牧結合技術、桑基魚塘技術、稻魚(鴨)共生技術等,體現人地和諧的生态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中國的精耕細作、用養結合的農業生産觀念和技術,100多年前就引起國外科學家關注,并成為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富蘭克林·H·金的著作《四千年農夫》中的重要内容。稻魚共生被傳播到日本、東南亞國家,近期被推廣到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

三是中國在長期農業生産活動中,創造土地利用與水土資源管理技術,形成環境優美、生态與經濟效益統一的鄉村景觀,梯田、垛田、圩田等就是其中的代表。雲南紅河哈尼梯田與意大利朗格羅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園締結友好關系,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與墨西哥傳統架田農作系統締結友好關系。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我們想學習中國的方法和機制,想知道為什麼中國做得這麼好。”墨西哥駐華大使館經商處負責人魯本表示,中方宣布将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啟動總額為300萬美元的第二期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為1000名管理人員提供培訓,推動在華設立能力建設參考示範中心。這将為世界帶來中國知識和經驗,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人類農業文明精華完全可以互鑒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在促進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價值,正被越來越多國家關注。

秘魯安第斯高原農業系統在不同海拔種植特定作物,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意大利翁布裡亞橄榄種植系統以獨特的種植方式、制作工藝,産出享譽世界的産品;坦桑尼亞馬賽遊牧系統尊重野生動植物的可持續方式,是幹旱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院長戴永務介紹,在利用農遺傳播本國文化、提升形象方面,歐洲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産發展主要圍繞葡萄園、植物園等。西班牙和意大利是農業文化遺産分布較多的國家。歐洲地區的政府管理自上而下,以政府為導向,有相對具體的措施。

在亞洲地區,日本、韓國、伊朗等國家非常重視農業文化遺産及其宣傳。闵慶文介紹,日本農業文化遺産地得到認定後,由旅遊部門推薦為旅遊目的地,在各類展覽宣傳中注重農遺元素,每個遺産地都設計了專用标識,并在核心區農産品的宣傳材料中使用。

戴永務認為,日本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類型比較豐富,且多方參與機制到位,因此在都市農業和曆史文化傳承方面比較有優勢。在日本靜岡傳統茶—草複合系統,當地推行“實踐者認證制度”以鼓勵傳統茶種植方式,獲得認證的茶産品價格更高,消費者認可程度也更高。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認定後,靜岡縣挂川市将農遺品牌用于茶産品推廣,通過品牌故事講述來提升茶産品的市場價值。

拓展朋友圈,讓中華田園智慧光耀全球

作為世界上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最多的國家,中國用好農業文化遺産資源對本國乃至世界都至關重要。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活态傳承(半月談農業文化遺産)7

内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

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産專業委員會委員王維奇認為,我國農業文化遺産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在傳承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式。如福建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等茶類遺産都具有獨特的制作工藝,通過定期舉辦茶王賽、大師賽、建立傳統制作工藝傳承人制度等活動,促進技藝傳承。

我國一些農遺還通過國際培訓班、國際大會和推介會等方式助力文化傳播。浙江青田與貴州從江等稻魚(鴨)共生所體現的物種互利共生,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等所體現的循環農業思想,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對于沙地治理與利用,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對于傳統農作品種的保護,都是典型案例,其中一些在生物多樣性履約報告、生物多樣性大會、荒漠化治理大會等進行傳播。

王維奇建議,進一步充分挖掘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價值,積極向全球宣傳和推介遺産地特色農業品牌、文化品牌等。比較成功的實踐如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地結對子、福建省推進閩茶海絲行等活動,都是在借助全球農業文化遺産資源傳播好中國聲音。

浙江大學農業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葉明兒認為,首先應利用現有平台加深交流合作,借助召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的契機,與相關國家的專家、政府官員、農民代表等建立長期的溝通交流合作機制,定期開展互訪,以實地參觀的方式,互學互鑒,并擴大中國農耕文化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利用海外社交媒體等新平台、新技術,在海外青少年群體中擴大影響力。可借鑒個别網絡紅人在海外社交媒體走紅的案例,組織國内的農民網紅開設海外社交媒體賬号,展現日常生活中的中國農耕文化,并探訪中國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地。同時,可以開發利用VR、AR等新技術,讓海外受衆沉浸式體驗中國農耕文化。

教材凝結着人類知識和智慧。可組織農遺相關專家,編寫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相關教材,針對海外孔子學院開設專門的課程。同時,建立農遺保護的青少年聯盟,探索常态化交流機制,加強中國農耕文化在海内外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力。

總策劃:葉俊東

統籌實施:周清印、鄧伽

策劃編輯:鄭雪婧

調研采寫:葉婧、龐夢霞、郭雅茹、許舜達、李雲平、魏婧宇、楊靜、袁慧晶

刊于《半月談内部版》2023年第2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