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各種類型的“人格測試題”在朋友圈中流行,像病毒一樣傳播。比如:色彩性格測試了,生命數字,瑪雅圖騰······等等
這些測試題之所以流行,一是因為好奇,好玩,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對自己幾乎一無所知,所以想要通過各種測試題來幫助自己來了解自己。
測試題做多了,你會發現,任何一種測試題,都給不了你确切的答案,因為你的思想和行為随時随地在改變,即使同一套測試題,不同的時間點再去測,也許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果。
那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嗎?當然有必要!除非你打算與世隔絕。[大笑]這本《無處不在的人格》就是你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利器。
本書是由法國精神科醫生,多本暢銷書的作者弗朗索瓦·勒洛爾(François Lelord),與克裡斯托弗·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合著,他們還合著了另一本書《恰如其分的自尊》。
這本書沿襲了《恰如其分》的封面設計風格,就連文章的排版都很相似,在每一章的末尾,都提供了10道人格測試題,幫助你認清各種人格類型特征。
每一個章節中,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邏輯,介紹每一種人格的外在表現,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幫助别人,改變自己。
一、什麼是“人格”?人格的分類“人格”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俗稱的“性格”,是一個人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對待事物的看法以及對待事物所做出的的反應方式。
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人通過觀察受傷和嘔吐時流出的液體進行性格分類,後來有人推翻了液體分類,根據人身材體型特點進行分類,再後來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把統計學應用到心理學,從4500個描述性格的詞語中,提煉出16種人格特質。這一測試至今仍在使用。
書中挑選了12類,幾乎在所有國家和年代都可以找到的人格障進行論述。我們身邊比較常見的就是焦慮型人格和依賴型人格。
二、焦慮型人格克萊爾的母親就是焦慮型人格的人,任何事情都會讓她擔憂,比如孩子晚回家一會,就擔心孩子是不是出了車禍。乘坐火車時,因為擔心遲到而提前半小時到達車站。她似乎總能提前預知哪裡會出問題,并采取防範措施。
你身邊是否有人像克萊爾的母親一樣,認為“世界是危險的,總有禍事要發生?”這樣的焦慮從何而來?研究表明,焦慮跟遺傳和教育都有一定的關系,适度的焦慮可以讓我們提前安排,避免風險防患于未然,然而過度焦慮就形成了人格障礙。
如果你身邊有焦慮型人格的朋友,應該如何應對呢?可以參考書中的方法,表明自己是個可靠的人,施以善意的幽默,幫助他相對地看待事情。當然書中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禁忌,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找書來看看。
三、依賴型人格在我們身邊,依賴型人格也比較常見。依賴型人格,常常讓别人替自己做決定,不喜歡自己一個人待着,一旦感覺到跟某人的關系中斷,就會覺得不安。
依賴型人格者具有兩個典型的根本信念:一,自己獨自一人是無法完成任何事情的,二,别人比自己強,我需要别人的幫助。
依賴是人的本性。
在幼兒時期,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表現最為明顯,家長的某些行為,教育方式,生活事件都可能誘發依賴型人格形成恒定特征。
一個孩子要發展出自己的獨立性,需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堅信自己所愛的人愛着自己,第二階段,看到所愛的人能支持自己獨立。因此無法給孩子安全感的父母和保護欲過強的父母,都會阻礙孩子獨立,助長孩子形成依賴型人格。
當依賴成為一種病,就會造成依賴者對身邊的人過度苛求,認為自己所受到的一切傷害都是别人的責任。
應對依賴型人格,要鼓勵他的主動性,不要急于幫他做決定,讓他明白每個人都有弱點,幫助他看淡失敗。
其實,不管是焦慮型人格還是依賴型人格,或是書中的其他類型人格,我們都不能把自己簡單歸類為其中某一類型。
況且每種類型人格都有積極的一面,我們可以用與之對應的方法,做出相應的改變,讓彼此間的相處更和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