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易讀

論語易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7:52:26

【原文】

10.25 見齊(zī)衰(cuī)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亵,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馔,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譯文】

孔子看見穿孝服的人,雖是平時很親密的,也一定改變态度;看見戴禮帽的和眼睛失明的,雖然常見面,也一定很禮貌;在車中看見穿喪服的,以及背負書籍的,一定身體向前傾,手扶車前的橫木,以示心意;做客時見有豐盛的菜肴,一定端正神色,并且站立起來;遇見疾雷狂風,一定改變态度。

【注釋】

(1)《朱注》:“狎,謂素親狎。亵,謂燕見。貌,謂禮貌。式,車前橫木。有所敬,則俯而憑之。負版,持邦國圖籍者。迅,疾也。烈,猛也。必變者,

所以敬天之怒。《記》曰:‘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此一節,記孔子容貌之變。”

(2)許仁圖《子曰論語》:“古以‘方策’或‘版’來代替書籍……‘式負版者’應是孔子對背負書籍的人,特别起敬緻意。意即尊重讀書人。”

(3)《錢解》:“作,起義。主人設盛馔,見其對客禮重,故必于座起身以敬主人,非為馔也。”

(4)《今讀》:“都是‘禮’。”

【解讀】

《子罕篇》曾雲:“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9.10)本章前兩句與此略同。朱子說:“此一節,記孔子容貌之變。”李澤厚說:“都是‘禮’。”此章雖然講的不是廟堂之事,但何以引起孔子“容貌之變”,其實依然反映的是孔子恭敬謹慎、小心戒懼的禮儀态度,這和前章“君在,踧踖如也”(10.2)“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10.4)“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10.5)等如出一轍。

值得注意的是“迅雷風烈必變”一句。朱子說,此為“敬天之怒”。《周易》第五十一卦為震卦,震為雷,正是以雷來比喻“天怒”并強調遵禮、循禮的重要性。其初九雲:“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虩”為蠅虎,常遊走于壁間,不自安處,故“虩虩”借指恐懼驚顧之貌,與《論語》此章“必變”之意同;“啞啞”,則指言笑自如之意。其《小象》曰:“震來虩虩,恐緻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意思是說,當天雷響起時,隻有恐懼謹慎才能招來幸福;也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言笑恢複如常,并使後來者有規則可循。潘雨廷釋之曰:“夫大人帝出之動,勉君子也。其來如迅雷之不及掩耳,故君子必先虩虩,後則啞啞。虩虩者,未知乎大人之心,是以恐懼自惕,宜孔子遇迅雷風烈必變。啞啞者,後則大人之心,是以笑言自若,宜大舜之弗為烈風雷雨所迷。然未經虩虩,何來啞啞。《易》曰‘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言自若之吉也。”(《黼爻》)《說卦傳》講“帝出乎震”,故此處以震為“大人”為“帝出之動”,可與朱子“敬天之怒”之說互參。又潘氏講“未經虩虩,何來啞啞”,将孔門重視禮儀之原由概括盡矣,讀者察之。#閱讀海澱#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于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并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論語易讀(論語易讀1025)1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于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于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于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