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氣溫的回升,兒童傳染性疾病逐漸增多,如手足口病、水痘、麻疹、猩紅熱等。
其中,手足口病是兒科門診最為常見的一種傳染病,該病以5歲以下兒童多發,大多數患兒預後較好,也有少數發展為重型手足口病,造成神經系統後遺症,甚至死亡。
手足口病的病原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腸道病毒主要緻病血清型包括:
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組4~7、9、10、16型和B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
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為常見,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緻。
由于腸道病毒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力,因此患兒得過一次手足口病後仍有可能得第二次。
圖片來源:Pixabay
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
腸道病毒适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密切接觸是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
1 | 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
2 | 通過感染者的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廣泛傳播; |
3 | 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 |
4 | 通過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
易感人群主要系嬰幼兒和兒童,尤其以 5 歲以下兒童為主。
圖片來源:千庫網
主要症狀有哪些?
普通型手足口病
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狀。
典型皮疹表現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疱疹内液體較少,不疼不癢,皮疹恢複時不結痂、不留疤。
某些型别腸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緻皮損嚴重,皮疹可表現為大疱樣改變,伴疼痛及癢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普通型患兒愈後好,大多數患兒可痊愈。
圖片來源:千庫網
重型手足口病
少數病例在病程1~5天内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表現為精神差、嗜睡、吸吮無力、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肌無力、頸項強直等。如病情持續加重,可出現心肺功能衰竭、休克等危重表現,甚至危及生命。
圖片來源:千庫網
如何診斷及治療?
普通型手足口病最為常見,診斷相對容易,極少數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僅表現為腦炎或腦膜炎等,診斷需結合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結果。
1
實驗室檢查:
_ | 血常規及C反應蛋白(CRP):
多數病例白細胞計數正常,部分病例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及CRP可升高。 |
_ | 血生化:
部分患兒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輕度升高,病情危重者肌鈣蛋白、血糖、乳酸升高。 |
_ | 根據患兒臨床表現酌情完善血氣分析、病原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心電圖、心髒彩超等。 |
圖片來源:千庫網
2
确診後治療:
普通病例門診治療即可。主要是對症支持治療,如積極控制高熱,可采取口服退熱藥、物理降溫等措施;另外還可以服用中藥治療。
年齡3歲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為重症高危因素,對持續高熱,體溫大于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出現精神萎靡、頭痛、眼球震顫或上翻、嘔吐、易驚、肢體抖動、吸吮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等表現的患兒,應警惕重症手足口病可能,應及時就診。
圖片來源:千庫網
●大多數患兒預後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無後遺症。
● 少數患兒發病後迅速累及神經系統,表現為腦幹腦炎、腦脊髓炎、腦脊髓膜炎等,發展為循環衰竭、神經源性肺水腫的患兒病死率高。
● 少數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
●部分手足口病例在病後 2~4 周有脫甲的症狀,新甲于 1~2 月長出。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了解了手足口病相關知識,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預防該病呢?
1.一般預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
1 | 勤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
2 | 兒童玩具和常接觸到的物品應當定期進行清潔消毒; |
3 | 避免兒童與患手足口病兒童密切接觸; |
4 | 隐匿感染者是手足口病的重要傳染源,父母外出回家後要先洗手洗臉再接觸孩子。 |
2.接種疫苗
手足口疫苗系EV-A71型滅活疫苗,可用于6月齡~5歲兒童預防EV-A71感染所緻的手足口病。由于該疫苗主要針對EV-A71,所以經常有患兒接種手足口疫苗後仍然會得手足口病。
作者 | 北京華信醫院 左慧敏
來源: 北京114預約挂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