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一過,溫度便降得快了,一場雨下來,涼意漫天遍野往骨頭裡鑽,人也像被冷意凍住,不愛動彈。
這個時候,一碗熱乎乎的魚湯就是不錯的選擇,奶白色的湯咕嘟咕嘟冒着泡,帶得魚身也跟着一掀一掀的,綠的蔥段、紅的枸杞來回翻滾,熱氣不停往上飄,蒸得視線模糊不清,隻剩一股鮮美魚香直往鼻子裡鑽。等不及出鍋上桌,在小廚房揀個勺子先嘗一口,溫暖的力量頓時從口到胃,一瞬間暖了身心,由裡到外,渾身舒坦。
其實魚湯學問頗多,除了做法,功用也有一籮筐可以談。都說秋冬進補,魚就是最重要的進補食材,不僅補氣血,有的還兼有利濕消水腫的功用,體虛羸弱,或濕氣重、虛性肥胖的人都十分适宜。而且,魚肉不像牛羊肉這樣大熱大燥,容易上火,也不同于雞鴨肉,煲湯過于厚重,油膩難消化,常人也可用來平補。
如鲫魚、鯉魚、青魚、鳗魚、鳊魚都能健脾,促進消化、幫助吸收,不僅不會滋膩礙胃,更不必擔心能量囤積導緻肥胖;鲢魚、鳙魚、草魚、帶魚則有溫中的作用,長期吃冷飲、作息不規律導緻胃不好,容易食後腹脹、消化差、精力倦怠的人,可以用來養胃。
今天就介紹兩道簡單的養生魚湯,暖心暖胃做起來!
養胃鲫魚湯
一鍋冬日養胃鲫魚湯,首先要選好原料,清代袁枚在《随園食單》中就談了挑魚的講究,“鲫魚先要善買。擇其扁身而帶白色者,其肉嫩而松;熟後一提,肉即卸骨而下。”可見魚身扁平、色澤略白的,肉質鮮嫩松軟而少刺,如果魚身渾圓、色澤暗黑,多是劣品。
在魚湯配料中,可以增添一些佐助,如選擇冬瓜、生薏仁、玉米、赤小豆加大祛濕力度,或以山藥、芡實、枸杞來補脾益腎,加砂仁可以溫中養胃,黃芪、黨參則擅長補氣,使得精力充沛。
話不多說,這次我們就選砂仁、枸杞來配一鍋湯:
【食譜】
材料:
鲫魚1條,豆腐1塊,砂仁6g,甘草3g,枸杞子10g,生姜5片,蔥、油、鹽适量。
步驟:
①活鲫魚宰殺後處理幹淨,腹内黑膜除去,瀝幹水分或以廚房紙擦幹,蔥切段、豆腐切塊備用。
②砂仁拍扁,和甘草一起塞入魚腹,同時用湯鍋煮一鍋開水。
③熱鍋下油,均勻撒入少量鹽防止粘鍋,放入鲫魚,中火煎至兩面金黃。
④換鍋棄油,将煎好的魚直接下到已燒開水的湯鍋中,放入姜片大火持續滾10分鐘左右。這裡有三個注意點:一定要是開水、煎好的魚不可冷卻、必須先用大火熬湯,否則魚湯不白。
⑤放入豆腐塊、枸杞轉中火再炖15-20分鐘,出鍋前放入蔥段,用鹽調味。
《本草綱目》載“諸魚屬火,唯鲫魚屬土,故能養胃”,《本草經疏》盛贊“諸魚中惟此可常食”,鲫魚本就養脾胃,而砂仁性溫,有溫脾化濕、理氣開胃的作用,再加甘草補中氣,搭配起來,補養又好消化;枸杞子味道酸甜,顔色紅豔可人,不僅可以滋補肝腎,還能為魚湯增色增味!秋冬正是鲫魚肥美的季節,肉質細嫩,魚湯濃醇,配上砂仁的辛香開胃,枸杞的酸甜,真的是秋冬治愈系标配!
(小貼士:砂仁辛溫,身體壯實、愛吃燒烤辛辣、舌苔黃厚的人群,以及感冒發熱的人不适合吃太多。)
養顔鳝魚湯
鳝魚嫩滑無骨,煮湯卻不容易,《随園食單》說:“先用油炙,使堅,再以冬瓜、鮮筍、香蕈作配,微用醬水,重用姜汁”。其實是因為鳝魚直接加水,容易黏連糊鍋,先過油炸一道,軟塌的鳝段頃刻變得焦脆堅實,此時再加水煮,魚肉外酥内嫩,再用素三鮮提鮮,光魚湯的香味就讓人滿口生津,做鳝魚還有個難點,就是腥味大,所以重用姜汁就顯得尤為關鍵。
秋冬陽氣内斂,就像給人身體裡無形的鍋添了把火,更容易腐熟消化食物,這個時候進補就好吸收。黃鳝本身就非常補養,被稱為“賽人參”,這次我們選用黨參和當歸來煮藥膳,黨參尤其擅長補脾之氣,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食物能夠更高效地轉化為人體需要的能量,當歸補血但不滞澀,兼具活血作用。
【食譜】
材料:
黃鳝魚2條,黨參15g,當歸15g,生姜5片,黃酒,蔥、油、鹽适量。
步驟:
①黃鳝宰殺、去除内髒,放入清水半小時,泡淨血水,再入滾水燙一下,去除表面粘液,再清洗一遍,瀝幹水分,切段。黨參和當歸用紗布包裹備用。
②取鍋下油,放入生姜片和鳝魚段翻炒,加入三勺黃酒繼續翻炒,此步驟用以去腥。
③鍋中倒水,加入放黨參、當歸身的紗包,加蓋以文火炖煮45分鐘左右。放入蔥段,加鹽調味出鍋。
鳝魚可以益氣血、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古代有“大力丸”一方,即以黃鳝制成。對于女性而言,如果面色偏白或者臉色暗沉,手腳冰涼、皮膚幹燥,經期容易腰酸,體力較差,多是略有肝腎不足;如果用手觸摸,膝蓋體溫低于别處,大多是保暖不到位,導緻寒濕積滞,黃鳝兼具補益和祛風濕的功能,即可改善上述情況,使得氣血生化,面色紅潤、皮膚細膩、筋骨強健。再以黨參和當歸,氣血雙補,養顔湯就稱得上是名副其實了!
“魚之味,乃百味之味;食之魚,百味無味”,一碗魚湯,甘旨肥濃,餘味無窮,任由天寒地凍,在點着暖黃燈光的家裡,細細品嘗,是對胃和心的貼心犒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