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工廠化育苗工藝的流程

工廠化育苗工藝的流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09:59:28

緒論

一、育苗的概念及其意義

1.(1)育苗是指園藝植物從播種開始,到定植到田間之前的全部作業過程。

(2)育苗涉及到育苗設施、設備、育苗床土(基質)、種子及枝條等物質,作業過程包括種子的播前處理、播種、移植、澆水、施肥、打藥及環境條件的調節等一系列的管理。

為什麼要育苗?

在氣候或茬口等原因無法在本田按計劃栽培的情況下,人為地創造适宜各種作物的環境條件使幼苗正常生長,以達到正常或者提前栽培的目的。

2. 育苗的方式方法

根據保護根系措施分為:土坨育苗、營養土塊育苗、紙袋育苗、塑料缽(袋)育苗、穴盤育苗

根據育苗基質分為:有土育苗和無土育苗

根據繁殖材料及方式分為:播種育苗、扡插育苗、嫁接育苗和試管育苗

根據育苗設施分為:風障陽畦育苗、釀熱溫床育苗、電熱溫床育苗、加溫溫室育苗、智能化溫室育苗、閉鎖型育苗

根據育苗技術水平分為:普通育苗、集約化育苗和工廠化育苗

3.育苗對園藝作物生産的意義

(1)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産量

(2)提早開花、早熟,增加早期産量,提高經濟效益

(3)節省用種,增收節支

(4)人為控制育苗環境,提高秧苗質量,利于培育壯苗

(5)便于病蟲害防治及防止或減少自然災害

(6)便于茬口安排與銜接,有利于周年集約化栽培

(7)體積小,便于運輸,可進行異地育苗

(8)高度集中的商品苗生産可以帶動園藝産業及相關産業的發展

二、育苗技術的發展史

(1.傳統育苗)

工廠化育苗工藝的流程(工廠化育苗知識點整理)1

傳統育苗

主要問題:

床土配制:理化性狀、營養狀況難以控制

苗床澆水:土溫低、濕度大

播種:密度不均

覆土:厚度不一、出苗整齊度差

苗期管理:溫、水、肥難以掌握 苗期病害多

工廠化育苗工藝的流程(工廠化育苗知識點整理)2

集約化育苗

3.工廠化育苗概念

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環境條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采用科學化、标準化的技術措施,運用機械化、自動化手段,使園藝作物秧苗生産達到快速、優質、高效、成批而又穩定的一種育苗方式。

特點:(1)育苗設施現代化,設備智能化

(2)生産技術标準化,工藝流程化

(3)生産管理科學化

工廠化育苗工藝的流程(工廠化育苗知識點整理)3

工廠化育苗

工廠化育苗意義

采用科學環境控制和管理,提高秧苗質量

節約種子,降低育苗風險和生産成本

有利于優良品種推廣,提高園藝産品質量與産量

利于實現園藝作物(蔬菜)規模化商品化生産

節省勞力,減輕勞動強度

推動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

第一章 育苗基礎知識

第一節 種子結構與萌發

一、種子形态與結構

種子,由胚珠發育而來,具有形成一個全新的植物體的功能,是大多數植物繁衍後代的主要器官。種子中貯藏着可供胚長期維持生命活動與萌發的營養物質,主要成分是澱粉、脂類、蛋白質和一些含氮化合物,同時還含有少量的維生素、酶、色素和礦物質等

二、種子分類

1. 根據是否有胚乳分類

① 有胚乳種子;② 無胚乳種子

2. 根據種子附屬物

①包含果實及其外部附屬物 ②包含果實的全部 ③包含果實和種子的一部分

④包含種子的全部 ⑤包含種子的主要部分

種子形态:植物的種子形态特征包括種子的外形、大小、色澤、表面的光潔度、溝、棱、毛刺、網紋、蠟質、凸起物等。種子的形态是判斷種子老嫩、新陳的重要依據。例如:成熟種子色澤較深,飽滿、有蠟質;幼嫩種子色澤淺、皺癟。新種子色澤鮮豔光潔,有香味;陳種子色澤暗淡,有黴味。

三、種子發育與成熟

1. 種子的發育:包括胚和胚乳(或子葉)的發育。受精卵經短期休眠後發生極度不均等分裂,形成靠近珠孔的基細胞和靠近合點的頂細胞;基細胞發育成胚柄,将胚固定在胚囊上;頂細胞發育成完整的胚。胚乳由1個精細胞與兩個極核受精後形成,具有三倍染色體。

2. 種子的成熟:生理成熟和形态成熟。

生理成熟:種子發育初期,子房體積快速膨大,内部營養物質增加速度較慢,水分多,呈現為透明狀液體。當種子發育到一定程度時,體積不再增加,種子在形态上表現出組織充實,木質化程度加強,水分減少,内部營養物質積累加快且濃度升高,由透明狀液體變成渾濁的乳膠形态,逐漸濃縮轉變為固體狀态。随着種子的營養物質貯藏到一定程度時,種胚也随之形成,種子具有發芽能力,至此種子完成生理成熟。此時種子含水量高,種皮幼嫩,不能保護種胚,若此時采收種子,種胚會因失水較快喪失發芽能力。

形态成熟:當種子完成種胚發育過程,結束營養物質的積累時,含水量逐漸降低,營養物質由易溶狀态轉化為難溶的脂肪、蛋白質和澱粉,種子本身的質量也不在增加或增加很少,呼吸減弱,此時種子即到達形态成熟。形态成熟的種子緻密、堅實,進入休眠狀态後耐貯藏。

四、種子萌發過程

種子萌發:從幹燥的種子開始吸水,到種胚突破種皮的整個過程成為萌發。種子的萌發涉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和形态上的變化,并受到周圍環境條件的影響,一般将種子萌發分為四個階段,分别是:吸脹、萌動、發芽、幼苗的形态建成。

1. 吸脹階段:吸脹即吸水膨脹,是種子萌發的基礎階段,從種子開始吸水至水分飽和不再吸水,此時種子體積達到最大。

種子吸脹是物理現象而非生理作用,因為:① 死種子同樣可以吸脹;② 有些活種子不能吸脹。所以,種子能否吸脹不能代表種子的活力;

種子吸脹能力:蛋白質種子>澱粉種子>油質種子

2. 萌動階段:萌動是種子萌發的第二階段,種子在完成吸脹過程後停止吸水,種子内部的代謝開始加強,在生物大分子、細胞器活化和修複基礎上,種胚細胞恢複生長,胚根尖端突破外種皮伸長,這一現象稱為種子萌動,在農業生産活動中俗稱露白。

種子從吸脹到萌動所需的時間因植物種類不同而不同,果樹林木種子由于種殼堅硬,吸脹緩慢,或由于種皮透性差,種胚生長過程往往需時較長。

3. 發芽:種子萌動後,種胚細胞開始或加速分裂和分化,當胚根伸出種皮并發育到一定長度,就稱之為發芽。我國在多數情況下,将胚根長度達到種子長度一半時,作為種子發芽的标準。而國際種子協會将種子發育長成具備正常構造的幼苗才稱為發芽。

4. 幼苗形态的建成(Seedling Establishment):

根據種子發芽後子葉出土的情況,可将種苗分為子葉出土型和子葉留土型

五、種子萌發的條件種子萌發所需的外部環境:

水分、溫度、氧氣、光照、化學物質、土壤、生物因素

1. 水分:水分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種子經吸水後才會從靜止狀态開始活化,并且不同植物種子萌發所需的水分條件不同。影響種子吸水的主要因素有種子化學成分(蛋白質、澱粉、油料);種皮透性,如豌豆種子因為具有種臍而具有較快的吸水速率;外界水分狀況,主要與周圍環境水分的滲透壓相關;溫度,溫度越高吸水越快,每升高10℃,水分吸收速率增加50%~80%。

2. 溫度:種子萌發都需要一定的溫度,根據不同植物種子對溫度的需求,可将溫度分為可用最低、最适和最高溫度,稱之為種子萌發的三基點溫度,其中最低和最高以發芽率50%為計量标準來界定。

3. 氧氣:絕大多數種子萌發都需要氧氣。種子萌發時呼吸代謝旺盛,需要充足的氧氣供給。大氣中氧氣的分壓是21%,能充分滿足種子對氧氣的需求。當種子播種過深,氧氣含量低于10%時,多數種子的萌發都會受到抑制。

一般而言,水分是限制氧氣供給的主要因素,氧氣在水中擴散速度較慢,當種子吸脹時種皮表面水膜增厚,氧氣透過種皮能力下降,種胚細胞呼吸受抑制,一些種皮透性較差的種子(西瓜、南瓜等)對氧氣表現的更加敏感。

4. 光照:光照對種子的萌發是一個不必要的環境條件。多數種子的萌發不需要光照的參與。但有少數植物表現出喜光性,如莴苣、芹菜;還有少部分植物種子的萌發會被光所抑制,如大蔥和苋菜等。

5. 種子休眠:一些種子,即使給予适宜的環境條件仍然不能萌發,這種現象稱之為種子的休眠。

第二節 種子質量和播前處理

一、種子質量檢驗

種子質量:品種品質;播種品質。

品種品質:,種子品種真實性;純,品種純度,即遺傳穩定性。

播種品質:,潔淨程度,雜質過多會造成計算種子用量時結果不準确;

,即發芽力、生活力和活力,同樣用于種子用量計算;

,飽滿程度,種子内容物種貯藏的營養物質是否豐富,以千粒重表示;

,種子是否帶有病蟲害;

,種子水分含量,幹燥種子雖有利于貯藏

工廠化育苗工藝的流程(工廠化育苗知識點整理)4

種子生活力測定:① 四唑染色法 ② 電導率測定法

③ 加速老化試驗測定法 ④ 紅外熱成像技術測定

二、播種前的種子處理

種子精選;種子消毒;

三、種子催芽

催芽是指用人為的方法促進種子萌動和萌發,并使種子長出胚根的處理。

催芽方法:

1. 浸種催芽:使種皮變軟,種子吸水膨脹,有利于種子發芽,适用于園藝植物的種子。分為溫湯浸種、熱水浸種和冷水浸種

①溫湯浸種:浸種時需不斷攪拌并保持55℃ 水溫10分鐘,然後自然冷卻至室溫并繼續浸種。

②熱水浸種:常用于加速種子吸水,水溫為70~80℃,浸種時,将種子置于容器中,倒入熱水并不斷攪拌,至水分冷卻至室溫。

2. 層積催芽:将種子與濕潤物混合或分層放置,促進其達到發芽程度的方法稱為層積催芽。在生産中,果樹林木常采用低溫層積催芽法,對于因含有萌發抑制物質而休眠的種子效果顯著。

層積催芽的條件:關鍵在于控制好溫度、濕度、通氣條件。

3. 藥劑浸種:有些種子外表具有蠟質,有的種皮緻密、堅硬。為了消除這些不利因素,須采用化學或者機械方法,以促進種子吸水萌動。

四、種子引發

種子引發又稱滲透調節,是指在控制條件下使種子緩慢吸水,為萌發提前進行生理準備的一種播前種子處理技術。

種子引發的方法:① 液體引發 ② 固體基質引發 ③ 生物引發 ④ 膜引發

壯苗的判斷及其指标

壯苗時指生産潛力較大的高質量秧苗,對于群體而言,應具有無病蟲害、生長整齊、株體健壯三個主要方面。培育壯苗是育苗工作的核心問題。評價壯苗的主要指标有:株高、徑粗、葉片數、葉面積、幹/鮮重、根體積、花芽分化節位、花芽數;或者由它們構成的相對指标,如:徑粗/株高,根重/冠重,葉面積/根體積等描述。這些指标能夠從不同角度來反映幼苗的質量,對于不同植物,應用起來不夠方便。針對這些缺陷,提出了比較能夠全面反映幼苗生長程度的指标,如壯苗指數=(徑粗/株高) ×幹重。

第二章 植物組織培養

第一節 植物組織培養概述和發展趨勢

1、植物組織培養是以細胞全能性作為理論依據,采用人為方法創造一個适合于植物組織或細胞生長的理想條件,使細胞的全能性得以發揮,培養得到完整植株或組織器官的過程。植物組織培養包括多種離體培養技術,包括在無菌條件下利用人工培養基對離體的植物組織和器官的培養,原生質體和懸浮細胞的培養。

2、植物組織培養的分類

外植體(explant):由活體(in vivo)植物體上提取下來的,接種在培養基上的無菌細胞、組織、器官等。

廣義的組織培養依外植體不同,可分為:器官培養(organ Culture)、莖尖分生組織培養(shoot tip culture,shoot apex culture,apical meristem culture)、愈傷組織培養(calluse cultrue)、細胞培養(cell culture)、原生質體培養(protoplast culture)

愈傷組織(callus)在人工培養基上由外植體上形成的一團無序生長狀态的薄壁細胞。

第二節 細胞的全能性與器官發生

一、植物組織培養的理論基礎—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totipotent):一個生活的植物細胞,隻要有完整的膜系統和一個有生命力的細胞核,它就具備了一整套發育成一個完整植株的遺傳基礎,在一個适當的條件下可以通過分裂、分化再生成一個完整植株。

原理: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包含有該物種所特有的全套遺傳物質,都有發育成為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基因,從理論上講,生物體的每一個活細胞都應該具有全能性。

生活細胞要表達全能性首先需要回複到分生狀态或胚性細胞狀态(即脫分化)

細胞全能性的差異:不同組織細胞的全能性高低不同,(1) 胚性細胞的全能性最高 (2) 細胞核已經或開始解體的篩管和木質部細胞全能性最低,如纖維細胞和管胞細胞。

二、細胞分化

1、概念

(1 )分化:是指植物體各個部分出現異質性的現象,包括細胞分化、組織分化和器官分化。

(2)細胞分化:指同一來源的細胞逐漸産生出形态結構、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細胞類群的過程,其結果是在空間上細胞産生差異,在時間上同一細胞與其從前的狀态有所不同。

細胞分化是組織分化和器官分化的基礎,是植株離體再生的基礎。

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三、細胞脫分化(初代培養)

細胞脫分化:在離體培養條件下,一個已分化的細胞轉變為原始無分化狀态或分生細胞狀态,形成胚性細胞團或愈傷組織的現象稱作細胞脫分化。

愈傷組織由活的薄壁細胞組成,可起源于植物體任何器官内各種組織的活細胞。

影響脫分化的主要因素

(1)損傷。 切割損傷的刺激,促使細胞增殖。

(2)激素。在誘導愈傷組織時常加入生長素類,同時配合細胞分裂素的效果可能更好。

(3)光照。弱光或黑暗條件有利于脫分化中的細胞分裂。

(4)細胞位置。外植體本身的各類細胞可能對培養條件的刺激有不同的敏感性。

(5)外植體的生理狀态。不同生理年齡和不同季節都會有不同的培養反應。

(6)植物種類的差異。 一般雙子葉植物比單子葉植物及裸子植物容易。

四、分生細胞的再分化與植株再生

細胞再分化:離體培養的植物細胞和組織可以由脫分化狀态重新進行分化,形成另一種或幾種類型的細胞、組織、器官,甚至形成完整植株。

脫分化的細胞再分化出完整植株有兩種途徑:(1)器官形成途徑;(2)體細胞胚胎發生。

1、 實驗室設計原則:

① 保證無菌操作,達到工作方便,防止污染。

② 培養室減少通風

③ 具有緩沖室

2、實驗室組成及其功能:

化學實驗室、洗滌室、無菌操作室(接種室)、培養室、細胞學實驗室和溫室或大棚。

第四節 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方法與技術

1. 培養基是人工配制的能夠提供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的細胞、組織進行生長所需營養物質的基質。

培養基的成分主要有水、無機鹽、有機物、天然複合物、激素、培養體的支持材料等。

激素配比模式

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的比例決定着發育的方向,是形成愈傷組織、長根還是長芽。如為了促進芽器官的分化,應除去或降低生長素的濃度,或者調整培養基中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的比例。

生長素/細胞分裂素 : 高,有利于根的形成和愈傷組織的形成

适中,有利于根芽的分化

低,有利于芽的形成

生長調節物質的使用甚微,一般用mg/L表示濃度。在組織培養中生長調節物質的使用濃度,因植物的種類、部位、時期、内源激素等的不同而異,一般生長素濃度的使用為0.05-5mg/L,細胞分裂素0.05-10mg/L。

二、組織培養的洗滌與滅菌技術

1、洗滌技術

(1)洗滌液 : ①合成洗滌劑;② 鉻酸洗滌液(重鉻酸鉀溶液),是一種強氧化劑加熱至40~45℃去污效果較好,具有清潔、鈍化金屬的雙重作用,但具有腐蝕性,使用時應注意。

2、滅菌消毒技術

組織培養中所用的培養基、玻璃器皿、操作工具及培養材料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滅菌。滅菌一般分為物理和化學兩種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幹熱、濕熱、射線處理、過濾和離心沉澱;化學方法主要是消毒劑和抗生素的使用。

三、外植體的選擇與消毒

消毒方法

①莖尖、莖段及葉片等的消毒

②果實及種子的消毒

③花藥的消毒

④根及地下部器官的消毒

什麼是組培苗的玻璃化現象?如何克服幼苗的玻璃化現象?

組培苗生長異常,葉、嫩梢呈半透明或半透明水浸狀,整株矮小腫脹,失綠,葉片皺縮呈縱向卷伸,脆弱易碎,是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一種生理失調或生理病變現象,幼苗難以繼續培養,移栽後不能成果。

防治方法:

① 增加瓊脂濃度,降低培養基的襯質勢。造成細胞吸水阻遏;

② 适當提高培養基中的蔗糖或加入滲透劑,降低培養基的滲透勢,減少培養基中植物可獲取的水分;

③ 适當降低培養基中的細胞分裂素、赤黴素和铵态氮的濃度,增加Ca,Mg,K,P,Fe,Cu,Zn等元素含量;

④ 增加自然光照;

⑤ 控制溫度,适當低溫處理,避免溫度過高;

⑥ 改善培養容器内的通風換氣條件;

第三章 工廠化育苗設施與設備

第一節 工廠化育苗工藝流程

工廠化育苗工藝的流程(工廠化育苗知識點整理)5

工廠化育苗工藝的流程(工廠化育苗知識點整理)6

工廠化育苗工藝的流程(工廠化育苗知識點整理)7

工廠化育苗工藝的流程(工廠化育苗知識點整理)8

第二節 工廠化育苗設施

育苗溫室。種苗生長發育的絕大多數時間是在育苗溫室裡度過的。因此,育苗溫室是幼苗綠化、生長發育和煉苗的主要場所,是工廠化育苗的主要生産車間,育苗溫室應滿足種苗生産發育所需要的溫度、濕度、光照、水、肥等條件。常用的育苗溫室主要有塑料管棚、日光溫室和玻璃溫室等。

第三節 工廠化育苗設備

一、育苗設備

育苗設備包括環境控制系統和育苗生産設備兩部分内容。育苗環境控制系統為種苗培育提供适宜的生長環境,由加溫系統、降溫系統、遮陰保溫系統、二氧化碳補充系統、補光系統和計算機控制系統組成;育苗生産設備主要有種子處理設備、精量播種設備、基質消毒設備、灌溉和施肥設備,以及種苗儲運設備。

二、生産設備

據需求選擇适當規格的穴盤

① 穴孔的大小:穴孔越小,基質中的濕度、養分、氧氣、pH及可溶性鹽的變化就越敏感;

●穴孔越深,基質的空氣越多,這樣就有利于透水、淋洗鹽分以及透氣,有利于根及根毛的生長。

●同一個草炭育苗配方,在48孔穴盤的透氣性接近7~10%,而同樣的基質在648孔透氣性隻有0.3%。

② 穴孔的性狀:穴孔有圓形、方形、六邊形等。。

圓形或側面垂直的穴孔:根系在内壁纏繞;倒金字塔的穴孔:根系沿垂直方向向下伸展。

穴孔數目相等的條件下:方形可容納更多的基質。如288孔,方形可多30%。多出得這部分基質增加了表面積,使更多的根和根毛得以發展。

方形穴孔的穴盤表面因穴孔間的塑料部分較少,可以使水分更為均衡地分布。

③ 穴盤的顔色:影響植株根部的溫度。根系是逆光生長,由于白色穴盤的透光性,會影響根系生長,所以目前多灰色或黑色穴盤。

④ 穴盤的重複使用:穴盤的使用最多不能超過3次,使用次數過多會使穴盤變裂,透水孔變大,基質會從穴盤底部漏出。

穴盤重複使用前要徹底清洗,用消毒劑(如季铵鹽)浸泡15~20分鐘。不建議采用氯氣或漂白劑進行消毒,塑料吸收氯,而氯易與聚苯乙烯産生有毒物質,影響種子的發芽和生長。

對于易得根腐病的植物,應該使用新的穴盤,如長春花、三色堇、矮牽牛等;有些對藻類敏感的植物也不能使用舊穴盤,如秋海棠。

第四章 工廠化育苗方式與方法

工廠化育苗是傳統育苗技術和方式的重大變革,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和地域的限制,實現了種苗的工廠化、商品化供應,保證了種苗的周年供給。目前工廠化育苗的方式主要有穴盤育苗、容器育苗、水培育苗、營養土塊育苗、試管育苗等

第一節 穴盤育苗

穴盤育苗是一種以草炭、蛭石、珍珠岩等輕型基質材料作為育苗基質,以不同規格的塑料穴盤為育苗容器,采用機械化自動精量播種生産線完成基質裝填、壓穴、播種、覆土、鎮壓和澆水等系列作業,然後在催芽室和溫室等設施内進行有效的管理,一次培育成苗的現代化育苗技術體系。

特點:适應性廣,可播種多種作物;根系與基質緊密纏繞,定植後無緩苗期

穴盤育苗的優點

(1)節能,省資材 (2)省工省力,生産效率高 (3)幼苗質量好 (4)便于長距離運輸和商品化供應

穴盤育苗對種子的特殊要求

(1) 種子的外形要适于機械化播種;

(2) 适宜條件下發芽率高且具有較強的發芽勢

(3) 出苗整齊、生長健壯

(4) 種子本身無病蟲害

穴盤育苗的技術要點

(一)環境控制 苗期的環境控制包括适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和氧氣。

(二)穴盤位置調整 人工噴灌或自走式微噴系統出水量不均勻易造成秧苗間生長的差異,應及時調整穴盤的位置。

(三)灌溉管理 苗床邊際水分蒸發強烈,特别是晴天高溫期,為此要對周圍10~15 cm範圍内進行補充灌溉,防止生長不勻。

(四)肥水管理 種子出苗後即可澆水,以保持基質濕潤為宜,從子葉展平到2葉1心期,保持基質水分含量為最大持水量的70%~75%,3葉1心後水分保持在65%~70%。

(五)病蟲害防治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六)補苗 工廠化穴盤育苗播種時一穴一粒,易出現缺苗。在1片真葉展開時應及時補齊,并澆緩苗水。

(七)定植前煉苗 出圃前5~7d通過降溫通風、減少肥水供應次數進行煉苗。出室前2~3天應施一次肥水,噴一次殺菌、殺蟲劑,讓幼苗帶肥帶藥出圃。

水培育苗

深液流栽培、營養液膜栽培、浮闆毛管栽培等水培過程中,常采用水培育苗。

水培育苗又稱營養液育苗,是利用成型的膨化聚苯乙烯格盤或泡沫為載體,利用泡沫塊、海綿塊直接在營養液内培育秧苗。

水培育苗的優點:

(1)營養液量大,緩沖性好,作物根系所處環境的營養成分、pH和溫度相對穩定

(2)育苗闆漂浮于營養液表面,操作時移動方便

水培育苗的缺點:

(1)營養液消毒和無菌操作要求嚴格,一旦感染病害将難以控制,有時會造成嚴重損失;

(2)小株型的作物育苗方便,大株型作物管理不便。

容器育苗

育苗缽育苗 營養塊育苗

營養塊是利用草炭添加特殊的營養成分及膨脹劑、保水劑等後,壓制而成的專用育苗基質。

營養塊育苗技術特點:化繁為簡、便于操作;便于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生産;節約用種、出苗整齊;減少苗期病害發生;幼苗生長速度快、便于培育健壯幼苗;便于定植操作;定植後恢複生長快、提早成熟

其他育苗方式

一、岩棉育苗 rock wool 優點

良好的緩沖性能,生長環境穩定,受外界影響小;

岩棉配以滴灌,能很好地解決水分、養分和氧氣的平衡供應問題;

岩棉質地均勻,植株間環境差異小,育出的秧苗整齊度高;

岩棉裝置簡易,不受地面平整度影響;

岩棉本身由礦石材料制成,不含有病、蟲和雜草,降低植保費用;

岩棉保水保肥能力強,可大大減少供液次數,節約水電。

二、扡插育苗

扡插方法:1.葉插 剪取植物的葉片或葉柄做插穗,扡插後發根成苗的方法。2.枝插 又可分為軟枝扡插和硬枝扡插。3.根插

三、試管育苗

試管育苗是在人工控制條件下,将植物組織如莖、葉或花藥等,在試管内的人工培養基上進行離體培養,形成具有根、莖、葉的幼苗後,再經試管外馴化成苗。

第五章 育苗基質與營養

第一節 育苗基質

生長基質伴随着穴盤苗從種子萌發到幼苗移栽整個階段的生長,因而是穴盤苗生産中問題産生的主要根源。

由于穴孔體積小,基質的濕度、透氣性、pH值、可溶性鹽類及營養成分的含量很容易在短期内發生劇烈的變化,劣等基質會導緻植物的營養缺乏、中毒、爛根、徒長及降低種子萌發率。

一、育苗對基質理化性狀的要求

有利于植物根系的伸展和附着,能充分發揮其固定作用;

能為植物根系提供良好的水、肥、氣、熱、pH等條件;

不含對植物生長發育有害的物質;

适應現代化的生産要求,易于操作及标準化。

物理性質

1、容重和顆粒粒徑:

容重指自然狀态下單位容積基質的幹物重。

容重與基質的粒徑、總孔隙度有關,總孔隙度小、比重大,其容重就大。

基質容重過大,除育苗時不便于操作外,作為商品化育苗也不便于運輸。

基質容重若過于輕,吸水性差,不利根系伸展,又缺乏粘結能力,易漂浮,澆水時基質易漂浮飛濺(如珍珠岩),不易固定根系,應與其他基質配合使用。

基質粒徑過小,容重增加,通透性下降;

顆粒過大(如礫石),保水保肥能力差,播後出苗不齊,不利于培養整齊一緻的壯苗。一般基質以容重為0.2~0.8 g×cm-3,粒徑0.5~5 mm,持水量大于 150%為宜 。

相對密度指單位體積(不包括孔隙所占體積)固體基質的絕對幹重與同體積水重(4℃)的比值。一般來說,礦物質含量高,顆粒較小的基質相對密度較大。

2、孔隙度和氣水比:

總孔隙度是指基質中持水孔隙和通氣孔隙的總和。

總孔隙度大的基質疏松,通透性良好,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長,但固定作用較差。

孔隙度小的基質不利于根系發育。

通氣孔隙是指基質中空氣所能夠占據的空間,一般孔隙直徑在0.1 mm以上,灌溉後溶液不會保持在這些孔隙中而随重力作用流出。

持水孔隙是指基質中水分所能占據的空間,一般孔隙直徑在0.001~0.1 mm範圍内,水分在這些孔隙中會由于毛細管作用而被吸持。

适宜育苗基質的總孔隙度要在54%以上。

通氣孔隙與持水孔隙的比值稱為氣水比,通常以大空隙與小空隙之比進行表示。

大空隙指基質内徑在1 mm以上,其主要作用是貯氣。

小空隙指基質内徑為 0.001~0.1 mm的空隙,其主要作用是儲水。

一般空氣與水容納量大的基質,特别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如岩棉、蛭石等的總空隙度在 95% 以上。

孔隙度過小的材料(如沙子為 31% )氣水容納量小,基質持水能力差,需頻繁灌溉;

氣水比值是衡量基質性狀優劣的重要指标,與總孔隙度一起全面衡量基質中空氣和水分。育苗基質的氣水比一般為1:2~ 4為宜。

化學性質

1、生物學穩定性:

指基質的發酵和分解等方面的内容,受微生物和作物根系活動的影響,會造成基質理化性質的改變。

未腐熟有機質對作物的危害:

1)二次腐熟發酵産生大量呼吸熱,對秧苗根系造成燒傷;

2)未腐熟有機質含有大量有害的細菌、線蟲和有害蟲卵,導緻病蟲害發生;

3)二次腐熟發酵産生甲烷和氨氣等有害氣體;

4)在植物根區形成厭氧條件;

5)厭氧條件下,反硝化細菌固氮,阻礙農作物對氮的吸收;

6)增加某些重金屬離子的溶解性。

作為有機基質應達到如下标準:

易分解的有機物大部分分解。

栽培中不産生氮的生物固定。

通過降解除去酚類等有害物質、消滅病原菌、病蟲卵和雜草種籽。

2、化學穩定性:

工廠化育苗要求基質具有較強的化學穩定性,以減少營養液受幹擾;

從影響基質化學穩定性的角度來劃分其化學成分的類型,大緻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質,如糖、澱粉、纖維素、半纖維素、有機酸等;

第二類是有毒物質,如一些有機酸、單甯、酚類物質等;

第三類是難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質,如木質素、腐殖質等。

無機礦物質構成的基質,其成分如果是由石英、雲母、長石等礦物質組成,其化學穩定性最強;

由輝石、角閃石等組成的次之;

以白雲石、石灰石等碳酸鹽類礦物組成的最不穩定。

前兩者在無土栽培中,不會産生影響營養液平衡的物質,後者能産生Ca2 、Mg2 而嚴重影響營養液的化學平衡,在選擇無土栽培基質時應注意。

3、緩沖能力

緩沖能力是指基質在加入酸堿物質後,本身所具有的緩和酸堿變化的能力,它可以使作物根系生長的環境比較穩定,減少外來物質和根系分泌物對根系造成的傷害;具有物理化學吸收功能的固體基質都有緩沖作用,它的大小主要由陽離子代換量及其鹽類的多少而定。

一般來講陽離子代換量高的基質,其緩沖能力就大。

4、元素含量和形态

基質組分中的可溶性鹽含量:影響着組分配比及有效态含量,如基質中Ca2 、Mg2 的有效量就由CO32- 、SO42-、H2PO4-離子的濃度決定。

基質中可溶性鹽含量:不宜超過 1000 mg•kg-1,最好小于等于500 mg·kg-1。

5、電導率(EC)和陽離子代還量(CEC)

EC值(Electrical Conductivity)反映基質中可溶性鹽分的多少,将直接影響到營養液的平衡和幼苗生長狀況。

有些植物性殘體的基質含有較高的鹽分,例如砻糠灰、某些樹種的樹皮等,海沙也含有較多的氯化鈉,故電導率也較高。

陽離子代換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是以每100 g基質能夠代換吸收陽離子的毫摩爾數(mmol/100g)來表示。

表示保持肥料免遭水分淋洗并能緩慢釋放出來供植物吸收的能力。

一般來說,有機質具有高的陽離子交換量。

不利的一面:所加入的營養物質的組成和濃度會在基質中未被作物吸收前就産生了較大的變化。

有利的一面:可以在基質中保存較多的養分,減少養分随灌溉水而損失,提高養分的利用效率。

6、pH:

pH會影響到無土栽培基質的穩定性。

大量元素在pH為 6.0 時有效性最大,基質的pH值超過7以上時,Fe² 、Mn² 、Zn² 、Cu² 将生成氫氧化物沉澱成為無效離子。

pH降低可使基質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提高,因為植物對磷的最有效的吸收形式是H2PO4-,pH<5.0時P主要以H2PO4-形式存在,同時還會使基質所含的K 、Ca2 等離子釋放出來。

7、碳氮比

碳氮比指基質中碳素和氮素的相對比值,對有機質的降解在很大程度上起決定作用。碳氮比高的基質,由于微生物生命活動對氮的争奪,會導緻植物缺氮。

一般情況下無機物的碳氮比都比較低,如蛭石、岩棉;有機質的碳氮相對高。

碳氮比達到100:1的基質,必須加入超過植物生長所需的氮,以補償微生物對氮的需求。

二、育苗基質的種類

基質有多種多樣,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常用的有砂、石礫、珍珠岩、蛭石、岩棉、草炭、鋸木屑、稻殼、泡沫塑料、椰糠、菇渣等。

從基質的來源分類,可以分為天然基質和人工合成基質兩類,如天然基質有砂、石礫等,人工合成基質有岩棉、泡沫塑料等。

從基質的性質分類,可分為惰性基質和活性基質,如砂、石礫、岩棉、泡沫塑料等本身既不含養分也不具有陽離子代換量屬于惰性基質,而草炭、蛭石、蘆葦末屬于活性基質。

從基質使用時組分的不同來分類,可分為單一基質和複合基質兩類,單一基質在栽培作物時,總會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如容重過輕或過重、通氣不良或保水性差等,常将兩種或兩種以上基質混合形成複合基質來利用。

目前,國内外常根據形态、成分、形狀将使用的育苗基質分為無機基質,有機基質和複合基質。

1、無機基質

無機基質是指以工業上的一些礦石、煤燃燒後的廢棄物代替土壤為栽培材料,其基本不含營養物質,沒有生物活性,多作支持物或調節基質孔隙度、容重等使用。

其優點是耐分解、質量穩定均勻,空隙度大;缺點是陽離子交換量較少,緩沖性較弱。

常見的無機基質有砂、礫、蛭石、珍珠岩、岩棉、爐渣、泡沫塑料等。

蛭石和珍珠岩質地輕、透氣性好、保水性強,含有一定量的鉀、鎂、鈣、鐵等元素,是目前國内外應用較多的基質材料。

爐渣是鍋爐燃煤的廢棄物,容重較大,持水量較低,總孔隙度較小,通氣性好,吸附能力強,有一定的保肥性,但保水性差,不含有機質。

2、有機基質

有機基質是指一類由非土壤組成的有機物料經過無害化處理形成的栽培介質,也可是以這些有機物料為主,混配其它物料組成的複合物。

具有較強的生物活性、緩沖能力和較高的持水力,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

有機基質優點在于其保持混合物的疏松,穩定混合物的容重。

缺點是質量缺乏穩定性,各批量間質量不均勻。

使用較多的育苗基質有草炭(泥炭)、椰糠、炭化稻殼、樹皮、鋸末屑等。

3、複合基質

複合基質常指幾種單一基質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既可與無機無機混合,也可無機有機混合、有機有機混合。

由于複合基質由結構性質不同的單一基質混合而成 ,因此可以揚長避短 ,克服它們各自的缺點,在水、氣、肥協調方面優于單一基質。

三、育苗基質的配制

應具有良好物理性質,容重應小于或等于1,總空隙度大于60%,其中大空隙度占20% -30%,氣水比在1: 2-4内為宜。

育苗基質的配制的原則

1、基質應有穩定的化學性質

2、基質溶出物不能危害秧苗生長

3、不能含有對人有毒的物質

4、不能與營養液的鹽類發生影響秧苗正常生長的化學反應

5、不能使pH值上升到使秧苗發生生理障害的程度

6、對鹽類有一定的緩沖能力

有機基質一般容重較輕,易降解,需與其他的有機或無機基質混合使用以達到更适于栽培的理化性質,如單一使用蘆葦末做基質存在容重小的問題,大孔隙多,作物易倒伏,但有機質含量高,保水性強。

無機基質如爐灰渣,容重較大,持水量較低,總孔隙度較小,通氣性好,吸附能力強,有一定的保肥性,但保水性差,不含有機質。

四、育苗基質的消毒

育苗基質消毒最常用的方法有蒸汽消毒、化學藥劑消毒和太陽能消毒

蒸汽消毒。此法簡便易行,經濟實惠,安全可靠。凡在溫室栽培條件下以蒸汽進行加熱的,均可進行蒸汽消毒。

化學藥品消毒。所用的化學藥品有甲醛、甲基溴(溴甲烷)、威百畝、漂白劑等

太陽能消毒。 夏季在溫室或大棚中,将基質堆高20-30 cm,長、寬視具體情況而定,同時噴濕基質,使其含水量超過 80%,然後用塑料薄膜覆蓋。

密閉溫室或大棚,暴曬 10-15天,消毒效果良好。

第二節 育苗營養的供應

一、幼苗對營養的需求特性

幼苗不同生育期對營養需求不同,可分為發芽期、幼苗期和成苗期三個階段

1、定期澆灌營養液

營養液必須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須的所有營養元素;

各種元素的化合物必須是植物根系可直接吸收的形态,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營養液總濃度保持在0.2%左右,不能超過4%;

配制營養液前,分析所用水源元素含量,根據水中元素含量溶解各種肥料。

2. 肥料施入基質

将有機肥提前施入育苗基質中;

有機肥養分釋放緩慢,既滿足幼苗生長需要,又可避免産生鹽害;

此種營養供應方式簡便易行且成本低,但由于冬季基質溫度低,養分釋放緩慢,可能會造成氮肥供應不足的問題,此時需配合化肥同時使用。

第六章 嫁接育苗技術

将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條等器官連接到另一帶根植物體的适當部位,使二者經愈合生長形成一個新的植物體的技術成為嫁接

嫁接用的芽或枝條稱為接穗,承受接穗的植物體稱為砧木

第一節 嫁接育苗的意義與作用

1、無性繁殖,保持品種的優良性狀

2、減少病蟲害,增強植株抗病蟲能力

3、提高接穗抗逆性,增強環境适應能力

4、促進生産發育,改善品質,提早成熟,提高産量和經濟效益

5、實現特定的栽培或觀賞目的

6、擴大繁殖系數,加速優良品種苗木繁育

第二節 嫁接成活機理及其影響因素

一、嫁接成活機理

根據接合部位的組織變化特征,将嫁接愈合過程分為接合期、愈合期、融合期和成活期;

嫁接成活的标志:嫁接後砧木與接穗接合部愈合,植株外觀完整,内部組織連接緊密,水分、養分暢通無阻,嫁接成活。嫁接成活關鍵的一步是維管束的連通。

二、影響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

砧木與接穗間的親和力;砧穗生活力及生長特性;徒長苗嫁接成活率降低20%-30%;嫁接技術和方法;嫁接後的環境條件

第三節 嫁接育苗砧木的選擇

一、砧木選擇原則

1、與接穗親和力強

2、抗病蟲能力強

3、逆境适應能力強

4、具有良好的生長特性

5、對産品品質無不良影響

6、能夠實現特定的嫁接目的

7、易獲得,便于大量繁殖

二、主要蔬菜砧木及其特點

黃瓜砧木:黑籽南瓜、中國南瓜、雜種南瓜、印度南瓜、美洲南瓜、多刺黃瓜

西瓜砧木:葫蘆(瓠瓜)、南瓜、冬瓜、西瓜共砧

甜瓜砧木:南瓜、葫蘆、冬瓜、絲瓜、甜瓜共砧

三、常見花卉砧木

月季 ;玫瑰;榆葉梅;牡丹

第四節 蔬菜嫁接育苗

嫁接方法與蔬菜種類、砧木類型、栽培者喜好及嫁接機械有關。常見的靠接、插接、雙斷根嫁接、劈接、貼接、針接和套管嫁接。

1、靠接的優缺點

優點:操作容易,管理方便,成活率高,适合農戶小規模育苗時采用。

缺點:工序繁瑣,工效較低,而且嫁接接口位置較低,定植後容易受土壤污染和發生不定根,降低嫁接防病效果。

2、貼接的優缺點:

優點:貼接法操作簡單,速度快,效率高,适于大批量嫁接。

缺點:愈合不如劈接等方法牢固。

3、劈接的優缺點:

優點:劈接法操作技術簡單,容易掌握。砧穗結合面較大且結合緊密,成活率高。接穗離地面較高,防病效果好。

缺點:工序繁瑣,工效較低。

4、插接的優缺點:

優點:插接法砧木苗勿需取出,也不用夾子固定,操作方便,嫁接效率高。嫁接部位緊靠子葉節,呈嵌套環狀,接合牢固,細胞分裂旺盛,愈合速度快,成活率高。接口位置高,不易再度污染,防病效果好。

缺點:操作要求穩、準、快,對苗齡、嫁接和接後管理要求較嚴格。

5、雙斷根嫁接

這種方法去掉了砧木原有的根系,在愈合的同時誘導新根系的産生。

操作簡單,嫁接速度快,成活率高,黃瓜苗粗壯、整齊,種苗質量好。

(二)機械嫁接

1.單子葉切除嫁接法

特點:保留一片砧木子葉,将另一片子葉和生長點一起斜切掉;将接穗在胚軸處斜切,接口固定

2、平面智能機嫁接 3、磁力壓嫁接法

三、嫁接苗的管理

(一)愈合期管理

1、光照管理

嫁接苗成活之前,要根據棚内的溫度來進行光照管理。隻要棚内溫度不超32℃,接穗不萎蔫,就應 該盡量增加光照。溫度超過32℃時,就要遮蔭降溫。

嫁接後1-3天,嫁接苗就可以适當見光,但以散射光為主,避免陽光直射,見光的時間要短;

嫁接後4-7天可逐漸延長光照時間,加大光照強度,一般在早晚見光,中午光照強烈時遮蔭;

嫁接1周後一般就不再需要遮蔭,但要時刻注意天氣變化,特别是多雲轉晴天氣,轉晴後接穗易萎蔫,一定要及時遮蔭,經過見光―遮蔭―見光的煉苗過程。

2、溫度管理

嫁接後的溫度管理可以分為5個階段:

1~3天為愈合期,溫度白天控制在28℃~30℃, 夜溫控制在18℃~25℃;

4~6天為成活期,白天溫度控制在26℃~28℃,夜間18℃~25℃;

7~10天為适應期,溫度可進一步降低,白天溫度保持在22℃~25℃,夜間15℃~20℃;

11天後為生長期,白天溫度保持在20℃~25℃,晚上15℃~16℃;

出圃前3-5天為煉苗期,溫度繼續降低,逐步達到定植後的環境溫度。

3、濕度管理

濕度管理總的原則是“幹不萎蔫,濕不積水”,即濕度應控制在接穗子葉不萎蔫,生長點不積水的範圍内。晴天應以保濕為主,陰天甯幹勿濕。

嫁接後1~3天,以保濕為主,但接穗生長點應不積水;

嫁接後4~5天,加強通風透光。通風一般選擇在早晚光照不強時進行,通風的時間以接穗子葉不萎蔫為宜。當接穗開始萎蔫時,要立即保濕遮蔭,待其恢複後再通風見光;

通過上述過程反複煉苗,1周後就可進入正常的苗床管理。

4、氣體管理

愈合期代謝活躍,需要充足的氧氣。需要控制好保溫保濕和通風的關系。

前3d不通風,保溫保濕;3d後根據幼苗生長開始進行通風,選擇空氣濕度較高的傍晚和清晨通風1-2次。

嫁接成活後移到溫室中,提高CO2濃度促進光合作用

(二)成活後管理

1.幼苗分級

2.斷根,主要去除靠接法幼苗中接穗的根系;

3.去萌蘖

4.去除嫁接夾

蔬菜成功嫁接關鍵點:

砧穗組合;嫁接方法;愈合環境;後期管理

成功:節能省工經濟可行,愈合質量高,無病害,産量品質好

第七章 育苗質量控制

工廠化育苗一般都是以大型的育苗企業為生産場所,根據市場需求,采用優良品種和先進的育苗技術有計劃地成批次生産秧苗,以标準化的商品形式為客戶提供優良種苗。這種有計劃、專業化的秧苗生産模式完全是模拟工廠生産商品的過程,因此需要完全按照标準的生産流程生産相應的産品。因此,隻有完全嚴格控制各種生産因子的變量,才能保證育苗生産中“量”和“質”目标的實現。

第一節 環境條件對幼苗質量的影響

環境條件包括廣義的營養條件,即營養面積和氣象及栽培因子(溫度、光照、水分、氣體、養分)

一、營養面積和苗齡

依據營養面積确定苗齡或根據一定大小的苗齡選定不同孔穴的穴盤成為穴盤育苗中值得重視的首要問題。

苗齡大小主要影響産量的分布:

大苗具有明顯的早熟性,早期産量增高,但由于早衰,總産量有所下降;

小苗齡早期産量較低,但由于活力較強,生長旺盛,總産量較高;

中等大小的秧苗兼有大苗與小苗雙方的特點,在保證較高前期産量的情況下,總産量仍能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培育适齡中苗;育苗營養面積的大小應與苗齡相匹配

二、溫度

1、氣溫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影響生長速度及生長量;第二,影響幼苗質量。

日平均溫度ADT:在線性範圍内,葉片增加速率與ADT成正比。在一定範圍内,提高ADT可加速生長或增大一定周期内的生長量。

ADT一定程度後再繼續提高,雖然生長量仍然增大,但幼苗質量下降,突出的生态表現是葉薄、色淡、R/T(根冠比)值增大,株高/莖粗增大,表現出徒長的現象,生理上的反應為消耗型,即積累少,消耗多。

降低ADT,幼苗形态為矮壯型,生理反應為遲緩性,消耗和積累都較少。

ADT與DIF對幼苗的共同作用

幼苗的發育速率:在線性範圍内,隻要ADT相同,大多數植物無論處于正、負或零溫差條件下,植物的發育速率相同;

莖稈的粗壯或幹重:與ADT和DIF有關,莖稈随ADT下降DIF增加而變得粗壯。光合作用和幹物質積累與日均溫DT和夜均溫NT有關。

幼苗節間的長短:節間的長短主要由DIF決定。

植物莖節的伸長對清晨2~3h(從太陽升起的前半個小時算起)的溫度比較敏感。快速降低這2~3h的溫度會明顯縮短莖節的長度。通常情況下,降低這2~3h的溫度不會對ADT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對莖節伸長卻有很大影響。

2、反映地溫是否适宜的指标:

根冠比(R/T)是從生态上判斷适宜土溫的重要指标。

地上地下部重量一般均随地溫增高而增加,但往往地上部增長迅速且對高溫抑制作用的反應慢,而根系增長速度較緩慢,且溫度一增高即産生抑制。

剛開始R/T是随土溫升高而降低,當溫度升高至一定程度後即很快上升,顯出徒長的趨勢,愈是耐高溫的作物,這種趨勢愈明顯。

H/D(株高/莖粗)是地上部對土溫反應比較敏感的指标。

H/D一般随着土溫的提高而增高,也就是說,與R/T一樣,随着土溫的升高,莖高增長快,莖粗增長緩慢,H/D加大;

愈是生長較快的作物,在提高溫度條件下這種趨勢愈明顯。

幹重/鮮重(幹鮮比)也可看作衡量土溫實際效果的指标之一。

提高土溫能提高幹/鮮比,說明較高地溫有利于幼苗體内的養分積累。

如果土溫過高,特别是夜間土溫過高,也會出現幹/鮮下降的情況。

三、光照

光照影響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光強、光周期及光質;

育苗周期内的光照每天需保證8~12h;适當的延長光照能夠顯著提高幼苗的質量;補光時應注意,光照強度應高于作物的光補償點;光強太弱會使作物發生光呼吸,延遲發育(葉綠素含量降低);

壯苗指數=(莖粗/株高)×全株幹重

G 值=全株幹重/育苗天數

四、水分

幹旱脅迫和過濕脅迫都能導緻植物生理紊亂,如光合速率、根系活力;

從危害程度來看,過濕脅迫帶給植物的傷害要低于幹旱脅迫;生産中所用的基質往往具有良好的理化性狀來保持足夠的通氣性,要掌握“甯濕不幹”的原則。

五、營養

在一定的範圍内,各種礦質元素(N、P、K)濃度越高,越能促進生長,提前花芽分化,降低花芽着生節位,增加花數,增大花器官,花的素質提高。

六、氣體

在适宜濃度範圍内進行CO2施肥,對提高幼苗光合強度,增加幹物質積累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節 育苗環境調控

一、溫度的調節與控制

育苗溫室均應有加溫設備,以保證冬季育苗的穩定與質量,常見的加溫方法與設備?夏季的降溫也是必須注意的,常采用濕簾、微噴和通風機等設備條件來實現。

以栽培手段調節根系溫度:床架式育苗可有效提高根際溫度,将灌溉用水在蓄水池中加溫後再進行灌溉。

二、光的調節與控制

1.選擇合理的營養面積,确定合理的育苗密度

2.提高透光性能:

①覆蓋材料(及時清潔屋面,防霧膜,防滴膜);②合理的屋面角度;③優化設施内結構 。

3.利用反射光

4.人工補充光照

冬季必須補光(日光燈、LED) ,延長光照時間。

三、水分的調節與控制

四、營養的調節與控制

缺素症狀

五、氣體的調節與控制:通風換氣;補充CO2

第三節 質量控制技術

穴盤苗發育階段可區分為四個時期:

種子萌芽期;子葉及莖伸長期(展根期);真葉生長期;煉苗期。

1、優質穴盤苗的特征: 1)高度适中,節間短,分枝多; 2)葉片純綠,無黃葉或黃斑,充分伸展的葉片及葉片數目; 3)沒有明顯的花芽和花; 4)健康發達的根系,有明顯的根毛,潮濕時苗容易拉出; 5)無病蟲害,整齊,經過煉苗期,苗堅挺; 6)移栽後能及時開花。

秧苗質量标準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成苗标準和秧苗質量标準,但商品苗又存在貯運的問題,嚴格說應包括以下三方面質量标準。

①成苗标準包括秧苗品種、秧苗大小(葉片數)、嫁接方法、交付時間

②秧苗質量标準

(一)形态指标

1、G值,即全株幹重/育苗天數;

2、壯苗指數:莖粗/株高×全株幹重;

3、葉面積/株高。

(二)生理指标

主要包括代謝活性指标(如光合強度、呼吸強度、根系活力、吸水力、過氧化物酶活性等)、體内物質含量(如碳、氮含量及其比值;糖、蛋白、生長激素類物質等)及其抗逆性(相對電導率、脯氨酸、丙二醛等)等的測試。

如何培育壯苗?-秧苗質量控制關鍵技術

一、穴盤的選擇

塑料穴盤的尺寸多為54cm×28cm,一個穴盤可有50、72、128、200、288、400、512個育苗孔。

一般瓜類如南瓜、西瓜、冬瓜、甜瓜、黃瓜多采用50穴或72穴,茄科蔬菜如番茄、辣椒采用128穴和200穴,葉菜類蔬菜如西蘭花、甘藍、生菜、芹菜可采用200穴或288穴。

二、基質的選擇與配比

适合穴盤根系生長的栽培基質應具備以下特點:

1、保肥能力強,能供應根系發育所需養分,并避免養分流失;

2、保水能力好,避免根系水分快速蒸發幹燥;

3、透氣性佳,使根部呼出的二氧化碳(CO2)容易與大氣中的氧氣(O2)交換,減少根部缺氧情形發生;

4、不易分解,利于根系穿透,能支撐植物

水質對穴盤苗的影響

1)引起對葉片和根的直接鹽害;

2)造成個别離子中毒(如高硼或高氟化物);

3)造成個别離子的缺乏;

4)改變基質的pH值和降低對肥料的吸收,引起營養的缺乏;

5)誘導黴菌和細菌的擴散等。

1.水的pH值(5.5-8.5)

2. 硬度 用作營養液的水,硬度不能太高,一般以不超過15o為宜。

3. 可溶性鹽類 在不含化肥的灌溉水中的可溶性鹽類濃度小于1.0mS/cm才适宜生産。高濃度可溶性鹽類會降低萌發率,損傷根、根毛及灼傷葉片。

4. 鈉的吸附比

在實際育苗中水分供應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陰雨天日照不足且濕度高時不宜澆水;

2、澆水以正午前為主,下午三點後絕不可灌水,以免夜間潮濕徒長;

3、穴盤邊緣苗易失水,必要時進行人工補水。

4、當施肥或用殺菌劑時,必須澆透。

養分管理的原則: 1、養分的全面性; 2、養分的有效性; 3、養分的平衡性;

施肥的原理與技術:1、單一營養元素的作用 2. 肥料的配制與施用

第四節 育苗過程病蟲害控制

一、生理病害的種類與防治

1、徒長。症狀:葉色淺,莖節長;

原因:子葉期夜間高溫高濕。

對策:出苗後及時降低夜間溫度,施用一定量的矮壯素(10-20mg/kg)。

2、老化。症狀:葉片肥厚色深,苗矮、瘦,莖硬化。

原因:營養液濃度過高,長期低溫,幹旱,生長調節劑施用過量;

對策:控制合适的根際環境養分含量,避免根際低溫。

3、邊際效應。症狀:穴盤邊緣的幼苗長勢較弱;

原因:水分分布不均勻造成,邊緣通風良好,植株蒸騰和基質蒸發量大,水分散失快;對策:對于邊緣區域進行補水,噴灌機水平末端加雙噴頭。

4、燒根。症狀:根尖發黃,須根少而短,但根系不腐爛;

原因:鹽分過高安,铵态氮多于總氮量30%;

對策:使用推廣應用成熟的肥料配方,若改進配方需提前進行試驗

5、漚根。症狀:根部不發新根,根皮腐爛,幼苗萎蔫;

原因:土溫長期處于低溫高濕,根際始終處于缺氧狀态;

對策:實行床架育苗,提高土溫。

二、傳染性病害的種類與防治

1、猝倒病。症狀:莖基部開始出現水浸狀,很快褪綠變成黃褐色,幼苗失去支撐折倒;

原因:鞭毛菌亞門腐黴菌侵染所緻,濕度大和溫度過高過低是發病的客觀條件;

對策:做好基質和種子消毒,發病後可用惡黴靈或普力克進行殺滅。

2、立枯病。症狀:莖基部産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白天萎蔫,夜間恢複,病苗枯死後仍然直立;

原因:半知菌亞門絲核菌侵染所緻,濕度大和溫度過高過低是發病的客觀條件;

對策:同猝倒病。

3、病毒病。症狀:植株矮化,葉片斑駁花葉,皺縮畸形;

原因:高溫幹旱時發病的客觀條件,随蚜蟲大面積傳播;

對策:帶毒種子是病毒來源,用幹熱處理進行種子消毒,此外高溫幹旱時控制殺滅蚜蟲。

4、白粉病。症狀:初期在葉片正、背面出現圓形白色小粉點或絲狀物,葉面居多,後擴展連接形成邊緣不明顯的連片白粉,病葉最後變脆枯死;

原因:高溫幹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時易發病;

對策:25%粉鏽甯2000倍液,42%粉必清600倍液等。

5、霜黴病。症狀:葉片開始褪綠出現不規則黃斑,後期斑枯連片,潮濕時葉背面産生灰黑色黴層,葉片最終變黃幹枯;

原因:種子帶菌,相對濕度較大,高溫高濕是發病客觀條件;

對策:适當控制澆水,注意通風排濕

三、蟲害的種類與防治

1、蚜蟲。症狀:幼苗葉背面,蚜蟲群集吸食葉内汁液,形成褪色斑點,葉片發黃卷曲;

原因:蚜蟲主要是有翅蚜遷飛擴散,氣溫23-27度,相對濕度75-85%時繁殖最快;

對策:育苗溫室風口放置20目防蟲網,室内挂黃闆,或藥劑(吡蟲啉)防治。

2、紅蜘蛛。症狀:成蟲在葉背面群集,結絲成網,吸食汁液,被害葉片初始出現白色小斑點,後褪綠為黃白色,嚴重時發展為鐵鏽色,最終葉片焦枯脫落;

原因:紅蜘蛛依靠吐絲或爬行傳播;

對策:清除魚苗場周圍雜草,夏季高溫幹旱應及時澆水,增加空氣濕度,藥劑選用與蚜蟲防治一緻。

3、茶黃螨。症狀:俗稱白蜘蛛,成螨集中于秧苗的幼芽與嫩葉吸食汁液,被害葉片變窄,葉背面黃褐色,帶油狀光澤,葉緣向背面卷曲;

原因:周年危害;

對策:藥劑防治,藥劑選用同紅蜘蛛防治。

四、苗期其它災害

1、藥害。症狀:葉片幹枯、壞死、變白,葉緣葉尖最明顯,嚴重時秧苗死亡;

原因:葉面噴藥或施肥濃度過大,藥劑噴霧時霧化不好或藥劑停留時間過長;

對策:采用細霧噴布供給藥液,灌溉藥劑時要比土壤條件下降低濃度。

2、草害。症狀:雜草生長過旺競争秧苗水分與養分;

原因:劣勢草炭種含有草籽;

對策:化學藥劑除草,如50%撲草淨粉劑1.5g/㎡。

3.運輸中的秧苗障礙

第八章 蔬菜工廠化育苗技術

第一節 瓜類蔬菜穴盤育苗技術

一、黃瓜工廠化育苗技術

黃瓜,原産印度熱帶潮濕地區,葫蘆科一年生蔓性植物。生長期短,在瓜類中較耐低溫,上市最早而産量高,是我國南北各地廣泛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

黃瓜喜溫暖濕潤,不耐寒,遇霜凍即枯死。生長适宜溫度白天為23~28℃ ,夜溫12~ 18℃,氣溫低于10℃時發生生理障礙,生長停止。

黃瓜根系淺,木栓化早,吸肥力差,葉大,蒸騰作用旺盛,不耐旱,要求較高的土壤濕度和空氣濕度,但怕積水,受澇易漚根。

黃瓜是瓜類作物中最耐弱光的一種,最适宜光照為20000~50000 lx,光補償點為1500 lx。

(一)黃瓜直播苗穴盤育苗技術

黃瓜苗高度控制成為黃瓜穴盤育苗的關鍵

徒長苗的形态特征:幼苗胚軸、莖特異伸長;葉片呈淡黃色、薄、大且發軟;根系小、根毛少、根尖黃弱、難以成坨

缺點:易倒伏,難以實現計劃苗齡,不便于運輸;苗弱,耐幹旱、低溫、高溫、(過膛)風、強光等逆境的能力差;易感病,如莖基腐病;移栽後,不易生根,緩苗慢,遇強光、幹熱風等易死秧

1. 穴盤的選擇:一般選擇50孔穴盤和72孔穴盤

2. 基質的選配:按照草炭:蛭石:珍珠岩=3:1:1的含量進行配制

3. 播種催芽:最好采用溫燙浸種(55℃溫湯浸種,冷卻至室溫再浸種4-6小時),28℃催芽後露白後播種。

4. 籽苗期管理(子葉拱土到真葉吐心):管理要點是适當控制水分,澆水的原則是早澆晚不澆,澆水量掌握在早濕晚幹,以防止夜間徒長。

5. 成苗期管理(真葉吐心到成苗):在溫度管理上,晴好天氣的白天,溫度控制在25~28℃,夜間隻要不低于12℃,盡量加大晝夜溫差。

6. 出圃前管理(成苗到定植):在溫度控制上應适當降低溫度,控制澆水,保持基質在半幹燥狀态,停止澆肥,以利于定植成活和緩苗。出圃前施用廣譜性殺菌劑一次,預防定植期間的病害。

7. 病蟲害防治

(二)黃瓜嫁接苗穴盤育苗技術

黃瓜嫁接育苗技術,能夠顯著提高黃瓜對枯萎病、根結線蟲等病害抗性;增強黃瓜抗逆境脅迫能力;改善品質;增加産量。

1. 基質準備:按照草炭:蛭石:珍珠岩=3:1:1的含量進行配制

2. 砧木和接穗的選擇:根據不同目的,選擇黑籽,白籽和褐籽南瓜;接穗品種選用當地保護地主栽黃瓜品種即可,如津優系列,中農系列。

3. 種子處理及播種:砧木種子先曬2~3天,播種前55℃溫湯浸種不斷攪拌15分鐘,之後室溫靜置8~10小時;黃瓜種子同樣溫湯浸種15分鐘,靜置5~6小時。浸種後進行後續播種。

4. 嫁接前苗床管理:嫁接前砧木1~2天适當降溫控水,促進下胚軸硬化。接穗(黃瓜苗)基質不宜過幹。嫁接前做好病蟲害防治,一般齊苗後和嫁接前1天各噴一次低濃度的殺菌劑。

5. 嫁接及扡插:嫁接的适宜時期為砧木的第一片真葉展開時,即播種後13~15天為宜。黃瓜為子葉展平,第一真葉露心,即播種後10~12天為宜。砧木在嫁接前1天抹去生長點。嫁接前1天的下午砧木和接穗澆透水,使植株吸足水分。

随後進行雙斷根嫁接操作。

黃瓜嫁接苗成品形态标準

1、四片子葉完整

2、1~2葉一心,葉色濃綠、肥厚

3、無病斑、無蟲害

4、 株高10~12厘米,節間短,莖粗壯

5、砧木下胚軸長4~6厘米

6、根坨成型,根系粗壯發達

7、 苗齡25~30天

8、 定植後緩苗和發根快、适應性強、雌花多、節位低

二 西瓜工廠化育苗技術

西瓜嫁接苗成品形态标準

1、二~三葉一心,四片子葉,葉片深綠肥厚

2、莖粗3.5~4㎜,株高15㎝左右

3、根坨成型,根系發達

4、砧木下胚軸長3~5cm,接穗下胚軸2~3cm

5、未帶有檢疫有害生物。無病斑、無蟲害。

6、接穗品種的純度不低于95%。

7、春季苗齡28~38天,秋季苗齡24 ~ 28天

第二節 茄果類蔬菜穴盤育苗技術

一.番茄工廠化育苗技術

番茄屬茄科植物,喜溫不耐寒,也不耐熱,種子适宜的吸脹溫度是15℃~30℃,發芽适溫是28-30℃,苗期生長适宜溫度為白天20℃~25℃,夜間10℃~15℃為宜,35℃停止生長,1℃有凍害;根系生長适溫為20-22℃,種子發芽最低溫度為10℃。

番茄喜充足的光照,幼苗期需要的适宜光照強度在20000lx以上,光照補償點為2000lx,并喜歡肥沃疏松、透氣性好的基質,pH以5.5~7.0為宜。

(一)番茄直播苗穴盤育苗技術

1. 穴盤的選擇:育二葉一心的苗可選用288孔苗盤;育三葉一心的苗可選擇200孔的穴盤;育4~5葉苗選用128孔苗盤;育6葉以上的種苗或帶蕾定植的大苗可選用72孔或50孔的苗盤

2. 基質的配備:基質的配比按草炭:蛭石:珍珠岩=3:1:1,夏季适當減少珍珠岩的用量。

3. 播種和催芽

4. 苗床管理:白天溫度保證在20~25℃,夜間保持在10~15℃。夏季高溫季節以降溫為主,尤其防止夜間高溫。如果出現連續夜間溫度過高,可采取控制水分的方法,防止徒長。另外,夏季澆水以清晨為主,下午或傍晚避免澆水。

夜間溫度不低于13℃ 。煉苗期間可适當降低溫度,但不能低于10℃。

5. 分苗與拼盤:在真葉剛剛開始展開時,應盡快進行分苗和拼盤。将空的穴盤格子補齊,同時将檢查每穴中的苗數,多于一株的應進行分苗。

6. 病蟲害控制

(二)番茄嫁接苗穴盤育苗技術

番茄嫁接較成功地解決了番茄連作障礙問題,從而大大緩解了土壤缺乏、難以輪作生産的問題。另外,野生番茄與栽培番茄親和力好,熟練工的嫁接成活率可達98%左右,容易實現工廠化操作,目前日本約90%的番茄生産使用的是嫁接苗。

目前常用套管嫁接方法

二.茄子、辣椒穴盤育苗技術

第三節 其他蔬菜工廠化育苗技術

一 甘藍類蔬菜穴盤育苗技術

育2葉1心苗用288孔,3葉1心用200孔,4~5葉用128孔,6葉以上用72孔。一般商品苗生産多用288,、200和128孔穴盤。

一穴一粒

二 生菜穴盤育苗技術

三 蘆筍穴盤育苗技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