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宋建立一直到南宋滅亡,雖然國家實力與軍事力量相對較弱。但是商品經濟和文化發展卻一片繁榮。尤其是在北宋初年由于社會發展相對穩定,再加上經濟積累已經達到人民生活所需,在這種前提下文化發展更是順風順水。
生活在北宋前期的文學家,其實為宋代後期文化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文學基礎。在北宋初期文壇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晏殊。據史料記載他一生曾創作過,一萬多首宋詞以及240卷《東都事略》,還有94卷《中興書目》。
雖然随着朝代更叠大部分都已經遺失,但是也完全可以證實這位大文學家的驚人創作力。據曆史可考現存宋詞20000多首,如果晏殊的詞作沒有散失,相信完全可以占宋詞創作的小半江山。
現在《全宋詩》中僅收錄了晏殊詩160首,以及殘句59句、存目3首。近98%左右的作品全無蹤影,這可能與宋代戰亂頻繁,亦或是天災人禍所為。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導緻其作品散失,都可謂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巨大遺憾。
有“宰相詞人”之稱的北宋文學家晏殊
1.北宋“神童”晏殊
晏殊是北宋初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可以說無論是在政壇還是文壇,晏殊都稱得上是一位風雲人物。他出生于公元991年,五歲之時就有“神童”的美譽。十四歲的是在江南按撫張知白的推薦下,直接與很多成年考試參加殿試。
所謂“殿試”又稱“禦試”或“廷試”等。這種考試形式在唐、宋、元、明、清,五個時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科舉考試之一。并且隻有通過會試的人才有資格參與“殿試”。但是年僅十四歲的晏殊卻以“神童”之名,連跳幾級之後直接進入“殿試”。
在考試期間他不僅第一個交卷,而且在回答宋真宗的問題時也對答如流。晏殊因此受到了真宗的賞識,并賜其“同進士出身”。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年僅十四歲的少年,在參加“殿試”的時候,就可以神情自若的通過考察,說明晏殊絕對是一個天賦異禀之人。
2.“宰相詞人”
同年晏殊被授予秘書省正事,并留在“秘閣”讀書繼續深造。在“秘閣”期間晏殊依然勤奮不已,并且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完全不像一個小孩。他的一舉一動都被直使館陳彭年看在眼裡并對他深為器重。
從晏殊的經曆中可以得知,不怕一個人比自己太聰明,怕就怕他比你聰明卻還你比用功。晏殊就是這樣一個一直努力上進的人,所以他才能在詩、詞、文章、書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卓爾不凡的成就。
由于他創作的宋詞要比詩歌更加有内涵,并且在當時社會中可以說穩坐第一把交椅。再加上他在政治上也曾風生水起,所以後人将其稱呼為“宰相詞人”。但是筆者認為晏殊雖然以詞顯于宋代文壇,但是他創作的“小令”也以,風格含蓄而令世人所稱道。
後人為了表達對晏殊在文學領域上做出的成就,将其與歐陽修相提并論,并将二人合稱為“晏歐”。同時晏殊第七子晏幾道由于深得其真傳,在北宋文壇上也成為了一位風雲人物。後世将晏幾道與其父晏殊稱為“大晏”和“小晏”。
晏殊詞作風格及藝術特色與文學價值
1.晏殊詞作風格
從晏殊現存詞作中可以發現,他的詞風大多數都以婉約情懷為基調。不僅充滿了傷春悲秋、相思别離的意蘊,而且還描寫了很多男女之情。雖然他的婉約詞并不是特别露骨,但是也充滿了柔情蜜意、纏綿悱恻,以及愛而不得的哀怨。
他創作的宋詞一般都以抒寫閑情雅緻為主,由于受到了晚唐文風的影響,所以作品中不僅有晚唐時的悲涼,同時也有沿襲五代時期詞作的,柔靡、稠麗、哀婉等特色。如果從整體風格上來看,雖然完全具備婉約詞的各種藝術特色。
但是往往都會給人留下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這可能與其人生經曆有很大關系。當然這實際上也是當時的一種文壇風氣。因為北宋初期“詞”的作用不僅是文學作品,而且還是酒宴歌席上的小道之技。
2.“娛賓遣興”與文士氣息
在宴飲之時文人們創作的詞作,一般都由歌伎演唱以“娛賓遣興”。說白了就是在大家酒足飯飽之後,為人們聊以娛樂的一種小技。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北宋初期的詞作還尚未登上大雅之堂。
之所以後來會逐漸發展成為,宋朝的主要文化形式。其實與處于上層的文人、儒生們的參與息息相關。比如,類似晏殊這樣在朝為官,但平時為了應酬又經常參加酒宴歌席之人。在他們的參與之下這種“小技”,逐漸走上了北宋文壇,并最終成為了傲視群雄的主要文化形式。
3.風流蘊籍,一時莫及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宋詞中所體現的主題或者說思想,其實也是當時文人以及士大夫階層的一種意識體現。雖然在相比之下晏殊的詞,更具文士氣息但也無法逃離這種主觀意識。因為晏殊詞的主題基本上都以描寫男女相思、離情别緒為主。
王灼曾在《碧雞漫志》中評價晏殊詞的風格:“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蘊籍,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其無比。”雖然這句評語具有很濃烈的主觀性,但是也從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了,晏殊的詞在北宋文壇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宋詞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4.晏殊詞作藝術特色
晏殊詞作主題雖然多以傷春悲秋、男女相思為主,但卻很少能夠看到感情噴薄而出的氣勢。這其實主要與其故意營造委婉、哀怨的情感有很大關系,當然還與其擅于抒寫閑情雅緻息息相關。
可以說晏殊的詞作中雖然沒有過于露骨的情感表達。但是卻蘊含了無可奈何、愛而不得的曠達與惆怅。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雅緻含蓄,才是晏殊詞想要表達的文學傾向。語言方面凝練、平淡卻富有韻味。
晏殊詞作在構思方面确實勝人一籌,因為他的構思不僅曲折精巧,而且還特别關注人物内心世界。研讀之後總能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當然“晏詞”中經常可以,讓人感受到富貴逼人的氣質。但是卻具有“寫富貴而不鄙俗,寫豔情而不纖佻”的特色。
晏詞代表作《玉樓春·春恨》中的迷人藝術魅力
《玉樓春·春恨》采用的詞牌名“玉樓春”,又可稱為“木蘭花”、“西湖曲”“惜春容”等。此類詞牌多為婉約派詞人專工,反映的多為閨怨、思婦之情。但大多數都以悲情為基調,進而表達哀怨、惆怅的相思、離别之情。
1.《玉樓春·春恨》賞析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長亭古道兩側綠楊、垂柳、芳草萋萋,它們曾在不止一次的我記憶中反複出現。但是現在卻像一個少年一樣,抛棄了曾經的戀人離我而去。這種感覺既有惋惜、無奈,也有愛了不得的凄婉之情。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玉樓上的古鐘在五更天的時候就悠悠響起,而此時的作者卻在睡夢之中。但卻被突然敲響的鐘聲攪擾了夢境,所謂“殘夢”即指還沒有做完的夢,為何變成殘夢皆因“五更鐘”。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心狠無情之人怎麼能了解多情人的痛苦呢。對于多情的人來說即使是一寸相思之情,也很容易變成千絲萬縷的相思之情。實際上這句寫的是處于深閨之中的思婦,在遙想已經走遠的心上人。
“天涯地角有窮時,隻有相思無盡處”。天涯與地角雖然十分廣闊,并且看起來無邊無際,但是隻要它們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就總會有盡頭。但是這種凄苦的相思之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根本沒有盡頭可言。
2.《玉樓春·春恨》詞作内涵
筆者認為這首詞作為晏殊詞作中的經典之作,不僅寫出了依依不舍或者手難舍難離的心情。同時也寫出了心上人離别之後,閨中思婦無窮無盡的離愁。人生在世快樂與相聚總是轉瞬即逝,但是傷心與離别才是永恒的主旋律。
這首詞中所描寫的離别相思之苦,仿佛可以讓讀者感同身受。同時,作者晏殊也通過這首詞,表達了自己對相思、離别的看法與感受。寄托了晏殊有感于人生短促,以及聚散無常的哀怨心理。雖然他的生活可謂無比富貴,但是也時常會感受到無盡的寂寞與孤獨。
明代李攀龍曾在《草堂詩餘隽》中,對這首詞做了比較精辟的點評:“春景春情,句句逼真,當壓倒白玉樓矣”。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晏殊的這首詞中既有相思與離别,同時也寄托了“傷春”之情。而這種感情濃烈得幾乎要壓倒“玉樓”。
清代陳廷焯也在《白雨齋詩話》卷五中,對這首詞提出了個人意見:“晏元獻之‘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婉轉纏綿,深情一往,麗而有則,耐人尋味”。可以看出陳廷焯對這首詞也十分推崇。
《玉樓春•春恨》一詞,雖然沒有過于華麗的裝飾,而且所表達的感情也十分平淡直白。但就是在這種看似波瀾不驚的話語之下,卻給人一種既難以啟齒又無所适從的哀怨與凄婉之感。總而言之一句話這首詞越品越有味道。
結 語
晏殊以“神童”之美譽踏上北宋政壇,同時也入了北宋文壇的最高峰。筆者認為如果沒有晏殊的努力進取,“詞”這種文學體裁未必會在北宋大行其道。并孕育出了衆多名家與名作,甚至從藝術價值上來講根本不可能與唐詩相抗衡。
但正因為有了晏殊北宋的政壇以及文壇,在初期之時才入會如春風一般得意。雖然這樣說可能會有反對意見,但是從晏殊的詩、文、詞作品中,其實完全可以覺察出這位大文豪的文學風範。雖然他的詞作多以婉約文風為基調,并且多寫男女相思與離别之苦。但筆者認為這些主題作為婉約詞的主旨,在晏殊的筆下都仿佛得到了升華。
【參考文獻】
楊風銀《晏殊婉約詞書寫與北宋文人文化》
林琳《淺析晏殊詞的燕子與夕陽情結》
陳金鳳《閑情:婉約詞的基本内容之一》
高國藩《論晏殊詞的意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