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兩個同事在一起聊天,其中一個同事說了對方一句“擺爛”,結果對方卻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同事還開玩笑說,這個詞現在特别火,俺們年輕人都知道!
果然,又是一句流行語。
我還特地查了查“擺爛”是什麼意思,百科給出的解釋是:
事情已經無法向好的方向發展,于是就幹脆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是任由其往壞的方向繼續發展下去,不想幹了。
這個詞讓我一下子想到了另一個網絡流行語:躺平。去年這個詞還成了2021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最近這幾年,類似的流行語似乎變得普遍起來,人們用的也是越來越流暢,比如前幾年的“佛系”,也同樣成為了某一類群體的代名詞。
從小我們就被父母老師教育,要努力奮鬥;而如今這些流行語又在告訴我們,一個相反的真相。
難道在這個多變複雜的時代,“努力”這個詞真的會成為時代的棄兒嗎?
低欲望社會下
衍生出來的尼特族
最近馬斯克的一則言論引起了人們的關注,5月8日,馬斯克在自家的推特上發言稱:除非出現變化導緻出生率超過死亡率,否則日本最終會不複存在。
實際上,日本自2008年以後,已經連續12年出現人口“負增長”,而“低欲望社會”也最早出現在日本。
面對社會的巨大壓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不婚不育不産生大額消費,沒有了高消費帶來的經濟恐慌,對生活的欲望也開始降低。
至此“尼特族”随即出現。
而低欲望社會下衍生出來的尼特族有着比較明顯的幾個特點:
1)性格變得越來越沉默
我的一位表妹,自前年大學畢業之後,一直蝸居在家,期間找過幾次工作,沒有成功于是便徹底放棄。
她原本是一個性格非常活潑而且比較聰明的一個姑娘,可蝸居兩年的時間,她的性格完全發生了改變。
前幾天見到她時,身形有些消瘦,臉上黯淡無光,完全看不出一絲年輕人該有的朝氣與激情,和前幾年判若兩人。
偶爾和她說幾句話,眼神總是躲躲閃閃,在餐桌上也變得非常沉默。
相信原來的她,一定是希望自己可以畢業之後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然後去過自己想過的精緻生活。
奈何如今卻在這小小的屋子裡消磨了自己當初的夢想,還有内心的那一份赤誠。
2)伴随着第三者的阻撓
其實那些口口聲聲喊着“躺平”的人,并不是真能夠那麼自然地躺平,大多數人都在糾結與掙紮中逐步妥協,而這個過程往往伴随着“孤獨”與“焦慮”。
就像上面提到的表妹,她大學畢業之後,也曾試圖考取教師資格證,還曾有參加公務員考試的打算,但是最後都被家人無情地否決。
家人的反對讓她剛剛燃起的希望又迅速破滅,漸漸地她不得不做一名“獨行者”。
其實獨行者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因為沒有人支持沒有人鼓勵,甚至自己會産生自我懷疑,焦慮自己的未來,恐懼生活上的變化。
其實每個躺平的年輕人都曾有過一個遠大的理想,大多數人在這個過程中,都被第三者無情地否定,而這個第三者往往是自己最親密的人。
3)過度被粉飾的生活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尼特族都是蝸居啃老的人,還有一部分人看上去忙忙碌碌,實則内心毫無欲望。
尤其是在一線大城市,很多年輕人往往會在一個公司待上五六年,甚至七八年,工資不會有明顯的提升,甚至個人能力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
這類人往往自稱“是一個比較安逸的人”,實則是一個内心沒有什麼欲望的“躺平者”。
要說這些人的生活單調乏味嗎?其實也不盡然,但要說這些人有多麼的上進努力,也完全不是。
我更喜歡稱這些人是一群喜歡粉飾自己生活的尼特族,用表面的光鮮來掩蓋内心的空虛。
我們該如何
擺脫“擺爛”的心态
外在的壓力是年輕人出現擺爛的根源之一,但我們沒辦法去改變現狀,想要在當下的環境中擺脫這種心态,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做起:
研究證明,愛動腦子的人,對事物可以有更加持久的激情和動力。
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讓自己保持活躍的思維能力,對任何事物産生質疑,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興趣,這是我們建立一種積極心态的開始。
不僅如此,保持思維的活躍性,可以讓我們更加積極的面對生活中出現的變化,從而快速的找出解決方法。
通常來講,保持活躍思維有幾個小Tips可以參考:
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總是喜歡把事情往壞處想,最後就容易出現一種結果:不作為。
但是不作為之後呢?就變成了不積極,不主動,最後躺平。
凡事都要保持積極正向的心态,我們才能激發出更多的動力和想法。
電影《驚天魔盜團》裡有一句經典台詞:看得太近,看到的就越少。
人們都習慣于沿着事物發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而我們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提出與事物和觀點相悖的一些想法。
不管這些想法是否正确,培養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讓我們随時都能夠發現一些新奇的事情。
其實這就是一種全局觀,在思考問題或者解決問題時,我們不能隻盯着一個點去解決,要把問題放在整個事件中去看待。
簡單的來說,其實就是讓我們在考慮一件事情時,把時間線拉長,從發生前,發生中,到發生後整個過程系統地思考一遍,查漏補缺。
剛才提到過,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總會出現第三者的阻撓,有時候這個第三者往往是自己比較親密的人,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閨蜜等等。
這時候我們還想做這件事,其實就需要外在驅動力,因為單純靠自己其實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換句話說,此時我們就需要一個“組織”來不斷地鼓勵自己,為自己打氣。
豆瓣小組中有一個叫做“家裡蹲自救同盟”,裡面有2萬多名成員,大家一起讨論,解決,鼓勵...
其實外在驅動力很多時候都非常重要,甚至是決定一件事情成敗的關鍵。
努力是每個
時代永恒不變的主題
最近北大“韋神”頻頻登上熱搜,讓人們又一次了解了這個傳奇一般的男人。
讓哈佛打破校規;
輕松解決6名博士研究四個月的課題;
...
韋東奕似乎不用努力就超越了絕大多數人。
而實際上并不是這樣,韋東奕的成就一部分來源于他的天賦,一部分則來源于他的熱愛。
憑借他的成就,其實完全可以擁有更多的光環和榮譽,但是他沒有那樣做。
讀博期間,他依然保持每天學習十多個小時以上,在圖書館,要确定沒有自己感興趣的書時,才會放心離開;
他對數學的熱忱一點都不比他的天賦低。
在電影《喜劇之王》中,周星馳面對大海喊出“努力奮鬥”這幾個字時,看上去是多麼孤獨。
在社會的巨大壓力下,夢想成了年輕人的一種奢望,而那些敢于追夢和堅持追夢的人,卻往往被人們嘲笑。
成功或許不會降臨在每一個勇于追逐夢想的年輕人身上,但成功一定不會降臨在躺平的人身上。
我相信在任何一個時代,努力奮鬥都是這個時代永恒的主題,而那些躺平、擺爛的人,終将會被時間證明,他們不過是人世間的匆匆過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