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意翻到以前做的一個表格,應該是2017年做的。這個表格,是對比國内幾款電動固定翼無人機的,主要是針對挂載索尼A5100、A6000、A7R、佳能5D等相機,像素至少在1600萬以上,做測繪用的。
表格涉及到的公司有特易飛、華測、中海達、南方天巡、飛馬機器人等。當然,現在看來,确實不夠全面。其中,對飛馬機器人的F1000飛機很看好,友商确實做的不錯。
表格對電動固定翼無人機的有效載荷、是否支持後差分、續航時間、限定航程、起飛方式、降落方式、通訊距離、交通運輸是否便利、後續是否方便升級等方面做了對比。感覺還是有點價值的,就分享給大家。
下面就詳細解說一下測繪無人機的操作流程,其中包含了一些實地拍攝的作業場景:
1、查看天氣情況
無人機航測,氣象條件的好壞是前提。出發航拍之前,要掌握當日天氣情況,并觀察雲層厚度、光照和空氣能見度。
2、到達起飛場地
确定天氣狀況、雲層分布情況适合航拍後,帶上無人機、彈射架、數傳、電腦等相關設備趕赴航拍起飛點。起飛點通常事先進行考察,要求現場比較平坦,無電線,高層建築等,并提前确定好航拍架次及順序。
3、測定風速以及風向
到達現場後,測定風速及風向。千裡眼航空QLY-5型測繪無人機可抗6級風速,零下10°C~40°C低溫。
4、垂直起降起飛模式
某測繪無人機不需要專門的機場、跑道或是發射架,大大降低了成本,在惡劣條件下的起降能力讓它在應急、複雜地形測繪等行業大放異彩,同時解決了困擾許久的飛機損壞問題,由于傳統的傘降,撞網,滑跑等降落方式對飛機損耗很大,在使用多次後飛機就要返廠重修,某測繪無人機通過旋翼機的降落方式降低了損耗。
5、鍊接數傳及天線
數傳用于地面站和無人機之間的通訊。現階段大多數測繪無人機都使用數傳的方式進行無人機與地面站的數據交換,某測繪無人機的高頻電台可進行長達30公裡的超長距離監控,保證飛機安全高效運作。
6、當天的飛行日志
記錄當天的天氣、起降架次、以及航拍情況,留作日後的數據參考和分析總結。
7、姿态角度調整
對于距離上一次起飛地點超過200km的起飛地點,需對飛機姿态、角度進行調整,以确保飛機準确通訊。無人機機體内都配備有電子磁羅盤,磁校準等設備來确保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的自我姿态控制,由于各地地磁情況不一,無人機自帶校準系統用來應對各地不同地磁情況對無人機的幹擾以及安全隐患。
8、手動遙控測試
将飛行模式調至手動飛行狀态,測試副翼、升降、方向等舵面是否能按指令操作。手動遙控模式主要用于無人機起飛和降落時遇到特殊情況的應急處理。(PS:高手可用手動模式滑降)
9、起飛前的準備
起飛前要檢查自動模式下,各舵面是否能按照飛控系統的指令完成操作;檢查航拍相機是否和飛控系統鍊接正常;最重要的一點飛行計劃是否上傳到飛控系統。
10、無人機起飛
各項準備工作完成後,就可以起飛了,操作手應持手動操作杆待命,觀察現場狀況,根據需要随時切換手動調整飛機姿态及飛行高度。
11、飛行監測
這個過程主要做四個方面的工作:對航高、航速、飛行軌迹的監控;對發動機轉速和空速、地速進行監控;對電壓、電量進行監測;對拍攝航片的數量進行檢查;
12、無人機降落
無人機按照規劃的航線飛行航拍完畢後,降落在指定地點。手動遙控操作手到指定地點待命,在降落現場出現突發大風、人員走動等情況時及時調整降落地點。
13、數據導出
降落後,下載POS數據以及照片數據,并對照片數據及飛機整體進行檢查評估,結合壓線率和姿态角判斷是否需要複飛,繼續完成附近區域的航拍任務或轉場。
來源:原創 讓我飛得更高 雨飛工作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