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半月談内部版》2023年第1期内容
表面哈哈哈,在别人看不到的背後,年輕人卻各有各的“辛酸淚”。精神心理健康領域互聯網醫療平台“好心情”用戶畫像顯示,20歲以下用戶占比26.01%,20歲~35歲占比44.23%。“暫停實驗室”用戶年齡占比最多的為25歲~34歲,占比在55.25%,其次是35歲~44歲,占比22.02%,且2022年用戶平均年齡從2021年的31歲下降到30歲,用戶年輕化趨勢明顯。
撸貓撸狗,畫畫插花,看解壓視頻或線下演出,正念、冥想、短期禅修……年輕人開始花錢買“療愈”。
多因素導緻年輕人被焦慮包圍
“怎麼一直加班加不完,擁有一張社畜臉,我emo了”“大白天的就開始emo,論文選題被斃了”“突然emo了,不想幹了,好累啊,無力感”……社交平台上,年輕人“晾曬”着自己的emo。
emo原本是一種情緒化的音樂風格,但在互聯網世界裡,被網友們衍生出“喪”“憂郁”“傷感”等多重含義。工作不開心、感情不順利、考試挂科、追星塌房、體重上升……年輕人眼中,萬物皆可emo。
李智2022年準備考研時,失眠、長痘、脫發,甚至有時出現幻覺。工作兩年的張琳告訴半月談記者,面對領導的責難、同事間的猜忌、漸漸老去的父母還在為自己打工存錢的現狀,有時下班途中會突然就哭出來。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18歲至34歲的青年焦慮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齡段。壹心理《2021心理健康行業年度報告》顯示,抑郁是困擾25歲以下年輕人的第一個心理難關,近七成年輕人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
上海夢曉心理輔導支持中心的心理咨詢師在疫情期間接受咨詢。
很多被焦慮包圍的年輕人,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職業前途,在外人看來,似乎一切都很完美。“暫停實驗室”創始人兼CEO郭婷婷說,他們的用戶以新興職業為主,比如互聯網、品牌營銷、新媒體、金融、科研等。
導緻年輕人垂頭喪氣的原因有很多。“這是家庭、學校、社會‘共謀’的‘産物’。”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學校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長費俊峰說,一方面,這與生産方式有關,農業社會生活穩定、可掌控,所以不易抑郁;現代社會節奏快、難以掌控,容易産生焦慮等情緒;另一方面,與交往方式有關,過去人們是社群式生活,有足夠的同伴和家人支持,現在可能連鄰居是誰、前排工位坐着誰都不知道。人類歸根到底仍是社會屬性動物,“社恐”聽起來是調侃,其實會反向支配人們的情緒。
相比早已步入中年的80後和已經成長起來的90後,00後的悲傷需要格外警惕。費俊峰分析,00後所承受的壓力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各種幼小銜接、擇校、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使他們的學業壓力被提前,很多人從小被剝奪了生命力。“他們從小就是‘打工人’,等到走上社會時已經長期‘加班’十幾年。可以說一直打工,一直加班。”費俊峰說。
要“舍得”療愈,
也要回歸人類社會屬性
高強度的工作、不能保證的休息時間和複雜的職場人際關系讓30歲的李延彧常處于焦慮、急躁的狀态。她選擇通過遊泳、畫畫、做手工來緩解。“無法改變現狀,那就做一些讓自己感到療愈的事情。”李延彧說,遊泳的時候就像回到媽媽肚子裡甯靜又安全,在畫布上刷大色塊時感覺把心理的陰霾都刷走了,專注地打簇絨槍時可以暫時忘記心煩的單位。“這些事情每個月平均下來差不多要花約400元,但心情能舒暢點。”
事實上,像李延彧一樣,不少年輕人早已将消費目光盯上“療愈品”。去可以撸貓、撸狗、撸豬的寵物咖啡廳消費,給鐘表修複、烘焙裱花等解壓視頻的博主打賞,看一場線下脫口秀去收獲快樂,購置齊全的裝備去野外露營,還有一部分年輕人選擇了正念、冥想、短期禅修……“這說明年輕人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并開始自我調節,是好事。”費俊峰說。
山東青島一家布偶貓主題的咖啡店,每到周末都會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這位客人入場消費後,熟練地拿起鏟子和手套為十幾隻貓鏟屎、清潔籠舍。一整天過去了,累得滿頭大汗的她心滿意足地離去。這樣既消費又服務的客人越來越多,他們來幹活就是療愈自己的過程,并不在乎成本和回報。
年輕人對自己的情緒變化更為敏感,并且會及時尋求幫助。《2022Bilibili青年心理健康報告》顯示,2021年有約9776萬人在B站學習心理健康知識,76%為24歲及以下的人群。B站心理健康相關視頻播放量超76億次,“焦慮”“抑郁”“壓力”等心理相關詞彙搜索量達9930萬。
郭婷婷介紹,“暫停實驗室”目前的付費用戶人數已經超過6萬人,續費率超過40%。用戶的求助意識、對情緒的感知能力更強,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接受度更高。
然而,在花錢買療愈的同時,年輕人也存在着困惑。對李延彧而言,雖然錢花了心情舒暢了,但持續的時間不會很久。“運動産生的多巴胺是短暫的,也就當晚能睡個好覺。畫完畫以後内心的甯靜隻能持續到老闆電話打來的前一秒。當下一次煩躁、焦慮來臨,就要開始新一輪解壓的循環,似乎很難徹底‘拔根’。”李延彧說。
“看解壓視頻是旁觀式的,畫畫、遊泳、撸貓撸狗等是自我相處。”費俊峰說,他們的問題所在是缺少與人交往,他們的治愈方式是不跟人接觸,治标不治本的方式隻能讓情緒得到暫時的緩解。
讓“負氧離子”入心,生成正能量
人總是需要尋求情緒上的共鳴、希望得到關注的。“很多人喜歡用食物來表達自我照顧,比如年輕人說愛喝甜奶茶,因為生活太苦。其實他們需要的不是食物,是愛,是關系。這些行為的背後是隐藏着心理需求的。”費俊峰說。
“情緒需要出口,emo不是壞事。”費俊峰建議,可以把各地社區使用率較低的房間改造成談話室,可以做成樹洞或者放置紙筆,讓人們自我表達。也可以改造成宣洩室,放一些沙袋、畫筆等,讓人們可通過不同方式釋放情緒。
2021年9月23日,泉港第一中學心理咨詢老師劉月蘭在直播間為群衆開展心理咨詢。林善傳 攝
“情緒的管理涉及幾方面,覺察情緒,調節情緒,感知他人情緒以及影響、改變他人情緒。”費俊峰說,情緒管理是有策略的,一是你是否能對自己的生活情境進行改變,二是你的自我支持、身體調節,三是人際接觸,尋求社會支持。
費俊峰建議,年輕人可以回溯自己使用過的心理調節方式,能有效幫自己覺察情緒又不危害社會的都可以堅持,不管是畫畫、插花,還是正念、冥想、瑜伽、格式塔療法等都可以。可以與自然接觸,不用太遠,城市裡的公園、小山等都可以,負氧離子多,心胸也會開闊。也可以增加與人的交流,選擇與安全的傾聽者在安全的地方傾吐情緒。
壹心理《2021心理健康行業年度報告》顯示,在2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42.21%的人表示有輕度以上的不良狀态反應,其中0.44%已自感十分嚴重,不僅需要外界情感支持,還需适當接受心理咨詢。家住南京的林曦(化名)選擇在線疏導,每次疏導結束,咨詢師還會監督她完成輔助練習,她覺得效果不錯。
但并非所有人像林曦一樣找到了合适的在線心理咨詢師。因為線下一對一咨詢價格高且難預約,在杭州工作的朱磊(化名)也選擇在線購買心理咨詢服務,但他的用戶體驗卻很糟糕:“對方不會耐心聽我說完,常打斷我的話,而且所謂的分析在我聽來更像是在确認我有問題,讓我心情更加糟糕,時間沒到我就結束了對話。”
朱磊認為,線上的各類心理咨詢或當下流行的一些App對年輕人來說無疑是方便且相對線下更經濟的方式,但其質量良莠不齊,難以判斷咨詢師水平,一次失敗的體驗很有可能造成又一次心理傷害。他期待市場越來越規範的一天到來。
來源: 半月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