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TWS耳機品類成為市場爆款後,衆多科技硬件廠商紛紛跟進并推出了相關産品,以通信見長的華為也在早年推出了FreeBuds系列。5月19日,華為發布了該系列的最新産品——華為FreeBuds4,加之之前發布的華為FreeBudsPro、華為FreeBuds4i,華為FreeBuds系列真無線耳機家族已初具形态,不過其中最具特色的,莫過于FreeBuds數字系列,原因隻在于這個半入耳式設計的真無線耳機,竟擁有主動降噪功能。
哪怕放到FreeBuds3發布20個月後的今天,半入耳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在市場上仍是十分小衆的品類,現在華為終于對這款特色産品進行了升級更新,新品FreeBuds4同樣沿用了半入耳式設計搭配主動降噪技術的特色組合,這款産品到底如何,下面就來一探究竟。
外觀:外形微調佩戴更舒适
先來一個簡單的開箱,華為FreeBuds4的配件較為簡單,除了産品和常規說明書外,隻有一根充電線。
左:華為FreeBuds3右:華為FeeBuds4
作為華為FreeBuds數字系列的最新産品,華為FreeBuds4身上有很多前輩的影子,除了上面提到的半入耳式設計外,充電盒也繼續沿用了圓餅型外觀,但耳機與充電盒都更加輕量化,耳機重量為4.1g(華為FreeBuds3為4.5g),充電盒重量為38g(華為FreeBuds3為48g)。
除了輕量化調整外,充電盒的顔色和外殼工藝也有調整,比如筆者手上的就是華為FreeBuds4上新增的銀色,充電盒子的外殼為類磨砂質感,這種外盒的優點之一是不沾指紋,用久了也不用擔心盒子成為指紋收集器。
但不要被充電盒的材質“欺騙”了,華為FreeBuds4耳機外殼依舊為亮面,銀色的類鏡面外殼十分獨特,耳機作為現代年輕人的“耳朵裝飾品”,講究實用性的同時也要兼顧顔值。
左:華為FreeBuds3右:華為FeeBuds4
對比華為FreeBuds3,華為FreeBuds4的耳機腔體更圓潤了,耳機柄則有所縮短,不要小看這個外觀上的微調,根據華為官方透露,為了定出這個造型,華為團隊采集了上萬個耳道模型數據,最終将耳朵分出8大區域,作為一款量産型耳機,華為FreeBuds4的外型就是基于這海量的采集數據打造,以此盡量适配絕大部分消費者的耳朵。
左:華為FreeBuds3右:華為FeeBuds4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FreeBuds4耳機的充電口接觸口也有所微調,華為FreeBuds3上位于耳機底部的充電接觸位在華為FreeBuds4上被移除了,這樣耳機的外觀也會更加一體。
降噪:自适應耳道黑科技
大概是為了優化耳機的降噪體驗,華為FreeBuds4不但用了雙麥克風降噪,還采用了華為自研的人耳自适應降噪(AEM)技術。前者巧妙地在麥克風旁邊增加一個拾音導管結構,讓耳内的噪聲可以順着導管更好彙聚到麥克風,從而提升噪音拾取的靈敏度,更加精确的消除反向聲波噪聲,以達到更加良好的降噪效果。後者在用戶開啟降噪時,耳機會自動檢測使用者的耳型與佩戴條件,并從超過10種的降噪參數中,匹配最佳的降噪參數,這相當于為用戶的耳朵定制一款專屬降噪參數,讓不同用戶都可以得到最佳的降噪體驗。
華為FreeBuds4的頂部麥克風是橫着的
華為FreeBuds4耳柄外側麥克風更加明顯
在聊FreeBuds4的降噪體驗前,咱們有必要先聊聊它的降噪方案,為了達到理想的降噪效果,華為基于海量耳模大數據打造了貼合人耳的耳機外殼,并采用了雙麥克風降噪降噪,結合半入耳式耳機開發了人耳自适應降噪技術,這三個維度相結合才造就了這款華為FreeBuds4的最終形态。
實際上耳體驗,華為FreeBuds4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穩”,耳機塞到耳朵上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牢固感,日常使用自是不用擔心,哪怕是輕量運動也不會有那種耳機即将墜落的不安感。更貼合耳朵的耳機還能減少漏音,降噪效果自然會更好。
接着打開降噪開關,筆者選擇了日常辦公、戶外公交通勤這兩個主要日常場景作為測試對象。在日常辦公環境下開啟降噪,遠處同事的交流聲變成了“竊竊私語”,鍵盤的打字聲音也被壓制了不少,隔絕得最明顯的是辦公室内轟隆的空調聲,打開降噪開關後空調聲基本都消失了。
通勤的場景則比辦公環境要複雜得多,首先是步行至車站段,在不佩戴耳機的情況下,路邊的環境聲以汽車往來的胎噪和鳴笛聲為主,在這一階段,降噪模式會将路上汽車發出的低頻噪聲過濾掉大部分,像鳴笛聲等高頻噪音還是比較清晰的,但要提一下,現在街上電動車越來越多,因為耳機的降噪功能有可能将電車低速的模拟聲音屏蔽了,所以筆者并不推薦在街上行走時開啟降噪。
第二階段是上公交後,環境聲轉為人聲、公交的胎噪以及引擎和空調的轟隆聲為主,打開降噪模式後,能感受到胎噪以及空調的轟隆聲被明顯壓低了,但車内的站點播報還是很清晰的,同樣清晰的還有司機們的鳴笛聲。
第三階段是一小段騎車距離,這段主要是模拟大風環境下耳機的降噪效果,跟FreeBuds3相比,FreeBuds4在大風環境下的降噪效果要好不少,這還是歸功于FreeBuds4的錯位式防風噪結構以及雙麥克風降噪方案,但跟FreeBudsPro這類入耳式主動降噪耳機比,還是有進步的空間。
總的來說,FreeBuds4對低頻噪聲的降噪表現是可圈可點的,像車站播報聲、汽車鳴笛聲、近處的人聲等中高頻噪聲則不是耳機的主要降噪對象,畢竟前面提到的這些聲音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包含重要信息。因此FreeBuds4更适用的場景,筆者認為是圖書館、辦公室、公交等日常噪聲幅度不高且使用者不用走動的環境,若想去工地也能享受“小确幸”時光的話,筆者就不建議使用這副耳機了。
操作邏輯:萬物互連很有趣
使用過程中,華為FreeBuds4的設備識别和連接一如既往的絲滑,在開蓋時即可進入配對狀态,如果你是用的是華為的手機、平闆都可彈出連接提示,隻需點擊即可一步完成配對連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的彈窗技術,還成功使用在了華為PC上,讓辦公使用更便捷。
此外華為FreeBuds4的手勢操作也更加豐富了,在FreeBuds3【雙擊】左右耳機和上下【輕滑】調節音量基礎上,華為FreeBuds4新增了【長按】,現在降噪開關就歸到長按左或右耳機操作,雙擊左或右耳機則是控制音樂播放/接挂電話以及喚醒語音助手。還可在智慧生活APP中進行個性化設定,以你的操作習慣為基礎,定制你的快捷操作,大大減少了上手成本。
為了應對未來的“萬物互連”生态(了解華為的小夥伴應該知道這對應的是什麼),華為FreeBuds4也沿用了雙設備連接功能。比如用一台平闆聽歌或看劇,此時另一台手機呼入電話,平闆會自動中斷播放内容,耳機中切換到電話音快速接聽,不用擔心錯過。一台手機正在使用耳機通話,另一台手機呼入電話,也可以同步收到呼入提醒。它極大地簡化了切換使用設備時連接耳機的步驟,讓華為的設備生态更為一體。
此外,這一次的音頻連接中心功能也是華為FreeBuds4的一大亮點,你可以在音頻連接中心看到耳機最近連接的10台設備,想要切換設備,隻需點擊目标設備,就可以完成切換。這種以耳機為中心的可視化連接管理,讓耳機不僅僅隻是一個耳機,而是一種智能終端,重新定義了音頻連接。
日常使用:輕量化後音質與續航一如既往
日常使用的主要環境是聽音樂和遊戲,華為FreeBuds4内置了一枚由LCP液晶複合振膜組成的14.3mm的動圈單元,這應該是目前半入耳式耳機中位列前茅的尺寸了。事實上華為FreeBuds3本身已經擁有不錯的聽感,而華為FreeBuds4繼承了前代的優點——低頻效果厚度不錯,高頻在TWS耳機中同樣可圈可點。
在玩遊戲時我們就會更在意音頻的時延,官方表示在搭配EMUI使用時,華為FreeBuds4可以做到150ms,對比華為FreeBuds3的190ms進步明顯。在PC遊戲裡面100ms以上的延遲可能會比較誇張,但是對于機能有限的移動設備來說,手遊裡面150ms的延遲已經足夠低,它甚至有可能比手機的硬件延遲以及手指關節的響應速度低,因此就算玩比較追求音效同步的“吃雞”時,這個延遲也基本難以覺察了,普通玩家是完全夠用的。
總結
在結尾不得不提到一組數據,在較早前的一次閉門宣講中,負責華為FreeBuds系列産品線的産品經理曾透露過,他們曾做過一次用戶調研,半入耳式耳機和入耳式耳機的受衆比例接近4:6,而且這個數據還沒有體現使用入耳式耳機後轉回半入耳的用戶,雖然在大衆的認知中入耳式耳機的降噪體驗會更好,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用戶更習慣使用半入耳式耳機,所以說,華為FreeBuds4在消費者心中一定也會有着自己的專屬地位,讓這部分用戶也能享受到主動降噪技術帶來的靜谧體驗。
和FreeBuds3相比,FreeBuds4的防風噪設計以及自适應耳道識别技術讓主動降噪有了明顯提升,這是參數上難以直觀體現的,但在日常使用時,區别卻是十分明顯的,這種鑽研優化精神也讓FreeBuds4本身多了一絲“工匠”氣息。
最後,華為FreeBuds4的售價介于FreeBuds3和真旗艦型号FreeBudsPro之間,在新款對比前代的巨大提升前,這輕度的提價還是值得的。對于需要使用主動降噪且不習慣于入耳式耳機的小夥伴,華為FreeBuds4是時下TWS耳機中絕無僅有的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