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小歡喜》火了,大家都覺得太過于真實,劇中的父母完全就是所有父母的影子,劇中的方圓童文潔的“虎媽貓爸”式家庭教育方式也廣受大家的關注。
近年來,随着女性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提高,媽媽的角色已經從傳統的“慈母”轉化成了雷厲風行的“虎媽”,父親也不單單是嚴厲的形象,變成了與之相對的“貓爸”,從近年來廣受關注的《虎媽貓爸》、《小别離》到現在的《小歡喜》,“虎媽貓爸”的設定似乎替代了傳統的“嚴父慈母”,更為大家所接受。
那麼,“虎媽貓爸”真的比“嚴父慈母”好嗎?這種家庭教育的分工方式真的有利于對孩子的教育嗎?其實在我看來,并非如此。
不論是傳統的“嚴父慈母”還是現在轉變的“虎媽貓爸”,都是換湯不換藥的“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臉譜式”育兒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樹立一個絕對威嚴的形象,用“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的方式,利用孩子的懼怕、内疚的情緒讓孩子聽話和服從。
“臉譜式”育兒的負面影響
1、影響親子關系的建立
“臉譜式”育兒在于家庭中總有一方是扮演嚴厲的角色,一方是以慈愛的形象出現,這種長期的“角色扮演”,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刻闆的印象,讓孩子因為緊張恐懼從心理上拒絕強勢的一方,從而造成對父親或母親的疏離。
我先生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是男孩子,從小比較淘氣,家裡就一直貫徹着“嚴父慈母”的政策,父親對兒子的管教從不手軟,動辄打罵,而母親除了事後安慰,别的也做不了什麼,于是形成了父子嚴重疏離的緊張關系,由小時候的懼怕到長大後的排斥反叛,以至于成年後就隻想着怎麼遠離父親,一年到頭都不願回一次家。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也是因為母親的嚴厲加偏心和父親的軟弱,一直隻想逃離母親,甚至到母親去世都無法原諒母親,而母親對她心理的傷害,用盡各種方式都無法治愈。
家庭教育的關鍵在于良好的親子關系的建立,如果因為“管教”方式不恰當影響了親子關系,動搖了家庭教育的基礎,甚至給孩子心理帶來傷害,這是得不償失的。
2、教育達不到預期效果
“紅白臉”的育兒方式,在于一方嚴厲的管教孩子,一方充當“和事佬”,拆對方台,安慰孩子。這種不一緻的态度會讓孩子内心充滿矛盾和混淆,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該聽誰的。
比如媽媽明令禁止孩子不能多吃零食,而爸爸總是跟孩子說:“沒事,我們偷偷吃,不告訴你媽。”爸爸對孩子貪玩不寫作業嚴加管教,媽媽卻在一旁打圓場:“小孩子嘛,貪玩一點也沒什麼的。”
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标準、态度總是不一緻,長此以往,孩子會失去分辨對錯的能力,無法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孩子從最初的迷茫、矛盾轉變為偏向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這時,再對孩子實施管教,孩子非但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把虎媽嚴父放在敵對的一方。
3、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培養
少年時期正是孩子人格的養成時期,心理咨詢師左飛提出:“從某種程度上将,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決定了孩子今後的人格發展。”
孩子長期處于父母“紅白臉”的教育中,基于父母雙方的力量,要麼會在父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形成“牆頭草”、兩面派”的圓滑世故,面對父母或其他人毫無原則,以“利己”為最,兩面讨好,見風使舵。
如果一方特别嚴厲,孩子甚至會因此出現“權威恐懼症”,由于孩子對嚴厲方的權威産生恐懼,會本能的對權威采取回避的态度。這種恐懼不僅對于家長,甚至會延伸至老師、長輩、領導具有權威的人身上,因此形成唯唯諾諾、自卑膽小的性格。
如果寵愛方占優勢,孩子也會利用這一點,不斷突破家長的底線,恃寵而驕,在家長雙方的“拉力賽”中,要麼更加驕縱跋扈,要麼更加叛逆執拗。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
1、樹立原則,保持對孩子态度的一緻性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設定統一的原則和底線,這不僅隻要求孩子聽話懂事,也要求父母雙方在對待孩子的态度上保持一緻性。
- 不同家長對孩子行為态度的一緻性:比如對于孩子玩手機這件事,不能媽媽明令禁止不許玩而爸爸卻毫不在意,這樣不一緻的态度,就算媽媽再嚴厲也隻能教會孩子,在爸爸面前可以玩手機。起不到教育作用。
- 同一家長對待孩子态度的一緻性:無論是爸爸或者媽媽,在對待孩子上都要有自己的原則,比如孩子做錯了事,在家就可以管教,在外面基于面子就裝作沒看見,或者今天不允許孩子飯前吃零食,明天有允許了,這樣,如論你是嚴格還是寬容,都是自我矛盾的管教态度。
隻有保持态度上的一緻性,才能讓孩子明白是非對錯,确定父母的真實意圖,樹立正确的規矩觀念,父母也能更好的達到對孩子的教育效果。
2、正确理解“權威”與“寬容”
好的教育都是“寬嚴并濟”的,但卻要以正确是方式樹立“權威”,實現“寬容”。
康德在《論教育學》中提到:
“呵斥隻會讓他們變得畏首畏尾,他們會在别人的目光下不知所措,并盡量躲避,這就會使孩子産生拘謹和一種有害的隐瞞,使他在本來能夠請求的地方也不敢要求,不是坦率的說出應該說的東西而是隐瞞自己的想法,總是表現的和實際的不一樣。”
所以,父母的權威,不能通過嚴厲的“訓斥”建立,通過這些方式得到的“順從聽話”,并不是孩子真正的聽話,得到的隻是孩子為了避免訓斥而刻意的隐瞞。
同樣的,“寬容”也不是以一味的溺愛、順應來獲得孩子的認可,而是要“愛子有度”,以溫和的态度,堅定的原則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支撐。
父母應該樹立的“權威”和“寬容”,是在和孩子在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正确的進行引導,父母理解并接納孩子的行為、情緒,對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而孩子因為信任、敬仰父母自然而然産生尊重,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
3、就事論事,統一“戰線”
孩子難免犯錯,需要家長及時的批評和引導,在對待孩子的錯誤時,要注意就事論事,不輕易恐吓孩子或給孩子打上标簽。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媽媽會說:“你就是笨,這麼簡單都做錯了,看你爸爸回來怎麼收拾你!”
這樣就直接給孩子打上了“笨”的标簽,還把爸爸拉到了讓孩子恐懼的一方,不僅沒起到教育效果,反而讓孩子處于緊張的狀态,不如直接就事論事:
“這次沒考好,我們一起看看是哪些題做錯了,然後修正一下,争取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
而在對待孩子時,父母雙方也要統一教育目的,不要互相拆台。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要當着孩子的争執,以免引起孩子的迷茫,降低父母的權威和教育的效果。
無論是什麼教育模式,父母的本意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教育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也要講究方式方法,管教和愛并不沖突,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兩者之間找到最優的平衡點,為孩子提供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收藏,評論,或轉發、分享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如果有其他育兒問題,可以點擊關注呵呵媽,更多育兒知識持續更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