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陸遜在協助呂蒙攻取荊州時嶄露頭角。夷陵之戰燒毀蜀國輝煌,氣死劉備,吳蜀之間再無戰事;石亭之戰,大敗魏軍,使魏國折損曹休。是吳國的社稷之臣,對吳國有再造之恩。多次受任于敗軍之際,挽狂瀾于既倒。出将入相,把持吳國軍政在十餘年,晚年時,卻死于一起竊聽案件。
自古儲君之争伴随着黨争,二者相互依存,皇子拉攏大臣為自己所用,大臣紛紛站隊以求以後的擁戴之功,但是曆史上有太多權臣、皇子死于儲君之争。三國之中就是吳國的儲君之争最為激烈。
起先,吳國太子和與魯王同宮,禮秩如一,群臣就看不下去了,認為太子是儲君怎麼能與魯王同居一宮,這是非常不符合禮制的。于是孫權,就命令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分宮别僚。從此,兄弟二人不和,二宮之争就開始了。二宮之争有多嚴重呢?
于是自侍禦、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舉國中分。
二宮之争波及全國,吳國上下一分為兩派,朋比為奸,互相傾軋。孫權也是對這種現狀非常惱火,雖有治理,但是不用重典,期待這兩派能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但是儲君之争怎麼能自己平息呢。
孫和
二宮之争愈演愈烈,一個竊聽事件,徹底讓孫權爆發了。
公元245年,随着孫霸一黨肆意對太子孫和誣陷,孫權也漸漸相信一身髒水的孫和是庸碌之輩,也慢慢中意于受大多數朝臣支持的孫霸。
但是廢長立幼一直是确立儲君的大忌,至少當時的人是這樣認為的。一天夜晚,孫權召見當時頗有名氣的楊竺,孫權與楊竺二人在寝宮夜談,談及傳位之事時,楊竺作為孫霸一黨的急先鋒,自然長篇大論誇孫霸貶孫和。楊竺一番話,讓孫權本來就傾向于孫霸的天平更加傾向孫霸了,孫權采納了楊竺立孫霸為儲君的建議。
可孫權的床底之下有藏一小吏,是太子孫和所安插,太子自然得到寝宮密談之語。将要被廢的孫和,慌慌張張的找到陸遜的族子——時任尚書選曹郎的陸胤。由陸胤出面請叔叔陸遜出馬,畢竟當時的陸遜可是吳國軍政第一人,連孫權決策都要先請教陸遜,可見陸遜在朝中的地位。就連太傅吾粲也寫書信給在外督軍的陸遜請求他出面。
于是陸遜即刻上書,向孫權陳明嫡庶之端,異尊卑之禮的道理,并請求進京面聖,當面說服孫權。
在武昌的陸遜不說還不要緊,一說就出事了。大臣權力過于強大,必然會遭到君主的忌憚和打擊。陸遜遠在陪都武昌,連自己寝宮密語都知曉了。天子卧榻之處居然還有隔牆之耳,這是嚴重的侵犯了皇權。惱怒的孫權立即将楊竺抓捕,并審問陸遜怎麼知道這件事的,陸遜也是忠臣,直接就招了侄子陸胤,但是陸胤為了保全太子,謊稱是楊竺告訴自己的,于是楊竺被屈打成招,随即處死,陸胤被流放。
但是,孫權還要追查此案,并三番五次派使者前去武昌責罵陸遜,導緻垂垂老矣的陸遜沒幾天就氣憤而死。
顯然,孫權借着這次的竊聽案件,一方面打擊朝臣的力量,加強皇權。另一方面,削減兩位皇子的力量,并警示二位皇子懸崖勒馬。
但是,兩宮之争經過這次竊聽案件的打擊後還是沒有得到平息,無奈的孫權在竊聽案發生的五年後,流放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另立幼子孫亮為太子,自此兩宮之争結束。
英雄一世的陸遜,晚年如此下場,也是讓人唏噓。暮年孫權應該是感覺到了自己負了陸遜,對陸遜次子陸抗說明自己不該聽信讒言,對不起陸遜。并當着陸抗的面燒掉了以前責罵陸遜的竹簡。此舉若是真心,陸遜也不枉然。若是苦肉計,收買朝臣陸抗之心,便寒了陸遜九泉之魂。
陸遜深謀遠慮,忠誠剛直,景帝孫休年間,追谥昭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