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神奇的生物是什麼?
長生不老的水母,傑克遜港的鲨魚,侏羅紀的恐龍…
都不是。
答案是,人類的幼崽。
人類之初的神奇性,好像宇宙一般,存在着許多未解之謎。
今天,香玉就來安利一部有着「神作之名」的紀錄片。
具有颠覆性的揭秘,打破了很多已有的認知。
而通過人類的幼崽,我們也可以更好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嬰兒日記》
Petits d'homme
說它是神作,并不誇張。
豆瓣9.2分,是所有同類題材中評分最高的一部。
曆時2年跟蹤,拍攝了5個家庭。
忠實紀錄了他們的孩子,從誕生之初到咿呀學語的全過程。
曾被央視引進,絕對的誠意之作。
每一幀畫面都充滿了溫暖治愈的力量。
>>>第1個月
嬰兒剛出生,視力很差,隻能看見30厘米以内的東西。
而這正好是他們吸允乳汁時,和母親面孔之間的距離。
注視,成了他們和父母交流的一種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寶寶的眼睛都那麼大。
别以為僅僅是萌,而是,大眼睛更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這樣才能得到食物。
因為對他們來說,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面臨一個永恒的挑戰,也就是生存。
你一定想不到,寶寶每天的進食量是他自身體重的五分之一。
換算成一個成年人,相當于每天要吃掉20斤的食物。
更不可思議的是,有些寶寶,剛出生就會走路。
這不是怪胎,而是一種返祖現象。
遠古時期,靈長類動物的幼崽為了躲避捕食者,一出生便具備了這種能力。
不過,這種現象在三個月之後便會消失,寶寶又需要重新先學爬,再學走。
人類幼崽時期,一切看似幼稚、無聊的行為背後,其實都包含着嬰兒最深層的需求。
這就要說到,另一種他們與生俱來的交流方式——
啼哭,是寶寶唯一的獨立語言。
它既是警報,也可以用來表達各種情緒:
悲傷、不滿、饑餓、恐懼、緊張、渴望關心......
哭聲,常使父母心煩意亂。
但這樣的情緒表達,是他們求生的必備技能。
别急。
再哭上一段時間,寶寶就将用新的溝通方式取代眼淚。
你可能會覺得陪寶寶說話是白費力氣。
畢竟他們根本就無法理解你的話。
但科學研究表明,父母的自說自話、周圍發出的聲響,可以極大促進寶寶的智力發育。
而聽覺,是嬰兒最快發育的感覺器官。
周圍人的對話内容、語言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着他們的母語發音。
慢慢的,他們開始咿呀學語。
>>>第2個月
2個月左右的寶寶,正值語言萌芽期。
他們會模仿父母的語言,試圖親口說出來。
家人不同的态度,會激起寶寶的好奇心和明顯的情緒變化。
他們需要被告知一件事做得正确與否。
被鼓勵得越多,寶寶的學習意願就會越強烈。
和大孩子的玩耍,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
>>>第5個月
5個月時,寶寶們陸續來到托兒所。
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踏出家門、離開父母的照顧,正式開始和同齡人進行社交活動。
之後,他們将學習第一批詞彙。
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
同時,音樂也是一門獨特的語言,能夠調動孩子的情緒。
>>>1歲半
1歲半左右的寶寶,說話雖然遲緩,但是已經開始和人交流。
他們的世界裡充滿了聲音、畫面和氣味 。
與同齡人的相處,也激發了他們的競争意識。
每個寶寶都希望通過模仿最好的小孩子,确定自己在托兒所中的社會地位。
變成最受老師喜歡的小孩兒。
當前期零散的技能(比如說話、走路)都學習得差不多後,寶寶們就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自我塑造。
他們需要整合之前積累的經驗,彼此之間的能力差距也開始不斷擴大。
>>>2歲
有的孩子2周歲了,還無法用語言準确表達自己的意圖。
也有的孩子,才20個月,就能把單詞組成句子。
就像安娜,已經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
開始不斷和周圍的大人對話,還能将之前學習的全部技能融會貫通了。
這跟父母有很大關系。
安娜的媽媽每天都會給她讀故事書。
對于培養想象力、增加詞彙量、訓練表達能力,産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一個寶寶,阿加特,也非常厲害。
身為法國人的她,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英語單詞。
因為她的父親,一直在嘗試通過塑料玩具的演示,增加女兒的詞彙量。
大量閱讀和單詞重複,會讓孩子的口語突飛猛進。
父親的鼓勵也成為她學習的最大動力。
從出生到2歲,是人類幼崽的啟蒙階段。
在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寶寶會不斷嘗試和犯錯。
隻有通過學習、探索、冒險,他們才能變得獨立。
也就能夠感知到自己的獨特。
于是,便有第二次生命,誕生了「個性」。
從此,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始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