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美術作品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在追溯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精神的旗幟下,創造了最符合現實人性的嶄新藝術。
意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文藝複興美術的3位代表。達·芬奇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其傑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皆被譽為世界名畫之首。米開朗基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文藝複興鼎盛期藝術水平的典範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偉健壯,氣魄宏偉。拉斐爾塑造的秀美典雅的聖母形象最為成功。他的聖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譽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
冬獵(The Hunters in the Snow)
老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65年
奧地利維也納,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此畫為《一年四季》組畫中的一幅。這幅畫上所表現的是城郊冬天的景色。畫家是從山坡俯瞰這塊銀裝素裹的郊野,近景中有幾位獵人正帶着一群獵犬從山崗上下來,畫面中的一片皚皚白雪,給人以寒凝肅殺之感。中景上有兩個結了冰的池塘,有人在那裡滑冰、捕魚,這些細小人物的點綴打破了冬日的荒涼與靜寂。畫面中棕、白、綠的色調相和諧,觀者可以從中領悟到一種内在的節奏。
自畫像(Self-Portrait)
皮耶羅 · 德拉 ·弗蘭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
1500年
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
玫瑰花環盛宴(Feast of Rose Garlands)
阿爾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506年
捷克布拉格,捷克國家美術館
祈禱之手(Praying Hands)
阿爾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508年
奧地利,維也納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三王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Kings)
雨果·凡·德·胡斯(Hugo Van Der Goes)
約1470年
德國柏林,柏林國立博物館
雨果·凡·德·胡斯是尼德蘭畫家,以波提那裡的聖壇畫而聞名,對佛羅倫薩的許多藝術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擅長使用明亮而逼真的色彩來描繪人物,追求使用縮短法來營造空間感。盡管他的作品色彩都比較明亮,但仍給人以嚴肅緊張的感覺,這與畫家的個人心境有關,尤其是到晚年,畫家總是感覺自己有罪且患有憂郁症,最終歸隐在一座修道院中度過最後的歲月。
《波蒂納裡祭壇畫》三聯畫中的一幅(The Portinari Triptych)
雨果·凡·德·胡斯(Hugo Van Der Goes)
1477—1478年
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幹草車(The Hay-Wain)
希羅尼穆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
1485—1490年
西班牙馬德裡,普拉多美術館
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希羅尼穆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
1480—1505年
西班牙馬德裡,普拉多美術館
聖母領報(Annunciation)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72—1475年
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抱銀鼠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85—1490年
波蘭克拉科夫市,克拉科夫劄托伊斯基美術館
維特魯威人比例研究(Vitruvian Man, Study of proportions, from Vitruvius's De Architectura)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90年
意大利威尼斯,威尼斯學院美術館
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94—1499年
意大利米蘭,聖瑪麗亞修道院
《最後的晚餐》是《聖經·新約》記載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幾乎被所有宗教畫家描繪過。但在達·芬奇畫《最後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衆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内心複雜情感無法表現,從形象上難以區别善惡。達·芬奇卻對人的形象和心理做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并表現出來。畫家選擇的瞬間情節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節的晚上與衆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飯,而是當衆揭露叛徒。
當耶稣入座後即席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說完此話,引起在座的衆弟子一陣騷動,每個人對這句話都做出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反映:有的表白自己的忠誠,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整個場面陷于不安之中。過去的畫家無法表現這一複雜的場面中弟子們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動,唯達·芬奇通過在現實生活中對各種不同個性人物的觀察,洞悉不同的個性形象,在畫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觀賞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畫中人做出不同的心理分析。畫家描繪的弟子們的心理和情态,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兒,可是叛變者的形象是很難畫的。達·芬奇為塑造猶大的形象已停筆幾天,他常站在畫前沉思。當時請達·芬奇作畫是按時付酬金的,後幾天達·芬奇不動筆使院長十分惱火,并打算扣他的工資。院長将想法通過總管告訴達·芬奇,達·芬奇說了停筆的原因。總管雖能理解,但扣工資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長旨意。
這時達·芬奇轉首看看院長,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猶大的形象,如果實在找不到猶大的模特兒,就把院長的頭像畫成猶大,總管會意地笑了。後來米蘭大公來看達·芬奇已完成的畫,一見坐在猶大位置上的是院長,他笑了,并說:“我也收到修士們的指控,說他克扣修士們的薪金,他和猶大是一個樣的,就讓他永遠地坐在這裡吧。”大公對達·芬奇說:“他對你不公平,你巧妙地報複了他。”達·芬奇之所以用院長作模特兒,并非完全出于個人的報複,而是發現院長和猶大都很貪婪金錢,他們在本質上是一緻的。所以猶大是作為貪财、叛賣、邪惡的典型而進入達·芬奇的作品的。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牆壁上的宏大畫面,嚴整、均衡,而富于變化,構思完美、情節緊湊,人物形象塑造典型,表現手法純熟,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它也是人類最優秀的繪畫作品之一,由于它的問世而使達·芬奇名揚世界。
蒙娜麗莎(The Mona Lisa)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503—1505年
法國巴黎,盧浮宮
創世紀(Genesis)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508—1512年
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
1512年11月1日,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闆上,人們看到了世界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創世紀》。這幅畫分為3組,共9個場景。第1組“神的寂寞”,包括“神分出光明與黑暗”、“神創造日、月、草木”、“神授福大地”;第2組“創造人類”,包括“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樂園”;第3組“洪水”,包括“洪水”、“諾亞獻祭”、“諾亞醉酒”。人物多達300多人,分成中央和左右兩側3個部分。西斯廷教堂天頂畫是米開朗基羅在繪畫創作方面的最大傑作。它分布在該教堂整個長方形大廳的屋頂。整個屋頂長36.54米,寬13.14米,平面達480平方米。作品場面宏大,人物刻畫震撼人心,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之一。《創世紀》由“上帝創造世界”、“人間的堕落”、“不應有的犧牲”3部分組成,每幅場景中間都是巨大的、以各種形态坐着的裸體青年,壁畫的兩側是生動的女巫、預言者和奴隸。整個畫面氣勢磅礴,力度非凡。《創世紀》的問世,使當世最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成為與達·芬奇并峙的最偉大的畫家。在37歲時,他被世人尊為“神聖的米開朗基羅”。
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536—1541年
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
拿硬币的男子肖像(Portrait of a Man with a Coin)
漢斯·梅姆林(Hans Memling)
1473—1474年
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
喬凡娜·托爾納博尼畫像(Portrait of Giovanna Tornabuoni)
多梅尼哥·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 Domenico)
1488年
西班牙馬德裡,提森·波那米薩美術館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in clerical attire)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
1529年
德國柏林,德國曆史博物館
…………
選自:典藏:經典世界名畫高清圖集
作者:灌木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