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東
全文總計1713字,需閱讀5分鐘,以下為今天的益者原創:
對于汽車整車廠的物流配送來說,分為内部和外部物流。外部物流就是從供應商處将零部件運輸到整車廠的過程。對于遠距離的供應商,一般先到中心倉庫在做小批次的分割和配送;
近距離的供應商采取循環取料再統一送至整車廠的緩沖庫。進入到整車廠緩沖庫的物料,再把它送至生産線邊的物流就是内部物流,也是我們今天文章關注的主題。
豐田整車廠的緩沖庫是引入了P鍊(Process-lane)的方式,P鍊是應對供應商或整車廠生産産生異常情況時,為避免造成物料溢出或中斷而設置的緩沖區。P鍊有24鍊和36鍊方式,24鍊通常應對每天8小時480台的産量需求。具體P鍊的運作方式我們有機會再跟大家詳述分享。
我們今天主題的對象是從P鍊發出零部件經分揀,進入總裝生産線的物流配送間隔時間。
汽車總裝廠通常采用循環配送的方式,就是經常聽到的“milk run”方式。它是模仿了配送牛奶的方式,走固定的線路和時間間隔進行配送。這樣可以減少物流距離,也便于管理。至于配送間隔時間,每個工廠有些差異,但都遵循2m的規律。
也就是說,這個間隔時間一般會取0.5(2-1)小時、1(20)小時或2(21)小時。間隔時間的大小,主要還是受限于線邊空間條件,找到一個合适的間隔就好。那麼這個2m小時間隔又是個什麼東東,怎麼來的呢?
這個話題我們得先從一個公式說起,它就是經濟批量公式(EOQ:Economic Order Quantity),由美國工程師福特·惠爾曼·哈裡斯于1913年在文章《每次生産多少零件》中提出。
雖然很多人認為其假設的前提條件過多,不适用于真實的生産情形,但科學管理引出的很多數學模型能輔助管理人員進行決策,它所蘊含思想的讨論更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從這一點來說,美國的工程師先驅們還是很牛的!廢話不多說,我們先看看這個模型都假設了哪些條件:
1. 生産是瞬間完成的。這意味着整個批量是同時被生産出來的吧,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這條假設忽略了批量間的等待成本。
2. 運輸是即時的。生産不會因為運輸而産生等待和延遲。
3. 需求是确定。需求的大小和時間都不存在變動性。這是多少生産經理做夢都能笑出聲的理想!
4. 需求在時間上是常量。又要笑出聲了吧?
5. 每次生産切換産生一個固定的準備成本。每次換型的準備成本相同。
6. 各種産品都可以被單獨分析。也就是産品在生産時沒有相互影響,比如說共用設備,生産A就不能生産B,不存在這種障礙!哈哈,我們的工廠很牛,産能無限,資源也無限。像不像在玩虛拟遊戲?
這麼多完美假設,難怪一群大咖們對這個模型不屑一顧。你是不是也覺得早知道這麼完美的條件,你也可以推導出來了?我們還是謙虛點,畢竟我們沒有研究出來,況且基礎科學可是“萬物之源”,不可能一開始就把事情想得很複雜,以緻無法得出結論。
有了基礎模型,再逐步釋放限制條件來逼近真實場景,這就是模型的意義。又扯遠了,拉回來啊。有了假設條件,我們來定義幾個符号:
D=每年的需求量
c=單位生産成本
A=生産(采購)一批産品的準備(采購)成本
h=每單位每年的持有成本(比如被庫存占用資金的年利息,這屬于機會成本)
Q=批量大小,是個決策變量。我們的主角終于登場了!
因為上述的假設條件,我們可以做到當庫存為“0”時再進行訂購,因此平均庫存就是Q/2。每年的庫存持有成本就是hQ/2, 每年的準備成本就是AD/Q, 每年的生産成本就是cD。我們令每年的總成本是Y(Q), 就得出如下公式: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Y(Q)的值達到最小。再次根據假設條件,需求對時間是穩定不變(假設條件3&4),我們認為Y函數是連續可導的。因此對Y(Q)對Q求導,并令其等于0,得出如下公式:
(*求導公式忘了的同學,補習一下求導法則,篇幅所限就不啰嗦了,見諒吧:)。上述所求的一階導數,我們不能證明此時的切線斜率為零點就是最小值。因為如果Y(Q)是上凸函數的話,不就成了最大值了嗎?
因此,我們還得費點事,求二階導數(二階導數大于零,說明原函數為下凹型;小于零,原函數為上凸型)。于是,對一階導數再求導得出:
Q在任何時候是大于零的,因此我們認定原函數的一階導數是取得的最小值。現在可以放心求解一階導數為零的等式了,這個已經很簡便。我們再令Q*代表最經濟批量,以區别Q,結論就是:
這個就是大名鼎鼎,又遭人質疑的經濟訂貨批量(EOQ)公式。
拐彎抹角的還沒聊到主題,抱歉,實在是故事太長,我又實在不想讓大家錯過這精彩的片段。我們下期繼續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