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網紅面包打卡地

網紅面包打卡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3 03:36:33

網紅面包打卡地?撰文|肖嶽編輯|李可馨,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網紅面包打卡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網紅面包打卡地(盛産網紅背後的)1

網紅面包打卡地

撰文|肖嶽

編輯|李可馨

題圖|IC Photo

江西省撫州市東部的小縣城資溪,素有“中國面包之鄉”之稱。

這一稱号,既簡明扼要的體現了資溪的産業結構,同時也體現了資溪,在國内烘焙産業波瀾壯闊發展史上的重要性。

甚至在烘焙行業的從業者口中,如果江西是推動國内烘焙行業發展浪潮的始作俑者,走出了像鮑師傅、泸溪河這樣的知名品牌,那資溪就是這場國内烘焙行業發展浪潮的起點。

同時,當下無論傳統烘焙品牌還是新中式品牌,也都或多或少與資溪乃至江西有所交集。

“最開始是資溪當地人有做烘焙的,賺到錢了,然後陸續的帶着周邊村裡的親戚一起進入這個行當,越做規模越大,最後成為産業了。”一位烘焙行業從業者說道。

DoNews注意到,在資溪發展烘焙産業,帶動周邊城鎮發展、為國内烘焙市場添上濃墨重彩一筆的同時,其背後所曾被外界視為“反常識”的種種特性,卻是江西人勤勞、智慧的體現。

以資溪為例,在地理位置上,四面環山,也并非小麥面粉的盛産地,這也就意味着生産面包所需的面粉、白糖等材料需要依靠從外地采購。

同時,在時代背景下,相較于沿海城市的開放,資溪并不沿海,某種程度上,也匮乏面包這一類偏西式的飲食基因,在這樣的背景下,或許從傳統角度來看,資溪并不是一個适合發展烘焙産業的地方,但手持這樣的一張“牌”,資溪愣是讓烘焙成為了當地的産業,還讓“中國面包之鄉”成為了自己的名片。

地理因素外,從年代來看,烘焙産業在資溪落地生根之時,尚處上世紀80年代,而在物質匮乏的當時,面包還被當做是一種奢侈的消費品,如果用現在投資人的視角去看,當時在資溪做烘焙産業這件事,并非一件明智的事情,但一個不争的事實是,在80年代,資溪已經培養起了一支龐大的“面包大軍”,這對于日後資溪面包的發展壯大,埋下了伏筆。

以上還僅僅是資溪發展烘焙産業,在地理位置和時代背景裡的反常識,而這種“反常識”即便是在資溪成為“中國面包之鄉”後,也仍然存在,比如在人們通俗理解中,隻有充分競争,才能激活産業活力,讓置身其中的品牌得到“進化”,但近些年來,資溪卻在努力打造“資溪面包”這一品牌,試圖通過地方品名,形成更強的凝聚力,讓資溪面包的名氣走向全國和海外。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曾在其自傳《将心注入》中,提及自己合作夥伴文森特喜歡的一句話,并深以為然,“如果你根據空氣動力學來研究蝴蝶,試圖讓它飛起來,它不可能會飛起來。正是因為蝴蝶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它飛起來了。”

而在資溪成為“中國面包之鄉”的初期,恰如那隻蝴蝶,第一次振動翅膀的背後,或許隻是引出了個人奮鬥史的故事,但随着産業逐漸龐大、數字化手段引入後,資溪的烘焙産業的下一次振動翅膀,又将為全國乃至全球的烘焙行業帶來怎樣的巨變,頗令人期待。

1、資溪的“反常識”

在資溪成為“面包之鄉”的故事裡,張協旺和鐘啟文是常常被提及的兩個人。

從公開資料來看,是張協旺讓面包乃至烘焙産業,在資溪日後的落地生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對于身處贛東深山的資溪縣馬頭山鎮楊坊村的張協旺為什麼會愛上做烘焙這門生意,從公開資料中或許能看到一些蛛絲馬迹,據說在其小時候,張協旺在偶然的機會下,第一次吃到了面包,而面包的良好口感,也在張協旺的心裡埋下了一顆想從事烘焙行業的種子,以至于在當時,他就和母親說,他的夢想就是天天吃面包。

雖然懷揣着這樣的夢想,但受限于地理等因素,夢想的種子一直沒有等來合适的滋生土壤,直到張協旺在1984年入伍福建漳州龍海縣消防中隊後,這一切才迎來了轉機。

入伍後的張協旺在消防中隊裡成為了一名給養員,而作為工作任務中的一部分,他也會經常去附近面包店采購面包,而這也讓張協旺離“天天吃面包”的夢想落地,有了更直接的實踐路徑。

據了解,當時張協旺發現,面包店是門很賺錢的生意,同時,在賺錢的生意裡,又屬于投資小、利潤高的類型,他平時接觸的一家面包店,在當時的每天營業額已經有三四千元,算下來一個月能賺上幾萬元,這樣的營收,放在八十年代中期,不得不說非常令人心動。

如果懷揣夢想是張協旺進入烘焙行業的種子,之前其所從事的消防隊給養員一職讓“烘焙夢”的種子進一步長出萌芽,而當時部隊戰士在退伍之前,可以參加“軍地兩用人才”培訓班這件事,則助力張協旺的烘焙夢成為了現實。

據說,張協旺找到了當時消防隊的大隊長,并請大隊長批準自己去面包房學做面包,在當時大隊長自然對一個消防隊隊員去學做面包這件事難以理解,但在得到張協旺,借此學一門手藝,退伍複員後好就業的答案後,還親自帶上張協旺前往軍營旁的面包房找面包師學藝。

但顯然,僅有學藝的誠意,想真正跨入烘焙行業還是不夠的,當時拜師心切的張協旺吃到了閉門羹,面包房老闆拒絕的理由也比較實在——手藝不外傳。

雖然遭到拒絕,但這并沒有成為張協旺進入烘焙行業的絆腳石,他多次前往拜師,同時也得益于部隊軍地兩用人才培訓政策的推動,最終面包房老闆同意了張協旺學手藝的請求。

學得手藝後,伴随着1987年退伍複員,張協旺在烘焙行業的闖蕩也自此展開。

回到家鄉後,張協旺憑借在部隊培訓班期間學到的面包烘焙技術和戰友洪濤一起在江西鷹潭做起了面包生意。

公開資料顯示,兩人在鷹潭開的第一家面包店,第一年便賺了3萬餘元,這樣的成功放在當時不可謂不巨大,這也激發了周邊鄉親們的創業熱情。

在張協旺二人不斷探索烘焙市場同時,也與日後将對資溪面包産業将帶來新變化的鐘啟文有了交集。

在1989年,作為馬頭山鎮楊坊村任民兵連長的鐘啟文,從資溪走出來,來到了張協旺開在吉安市的面包店裡當上了學徒,在學成之後,開啟了在商業版圖上的探索。

2001年,鐘啟文在杭州市西子湖投資1500多萬元成立了杭州藝發食品有限公司,公司經過一年的運營後,鮮奶油銷售量便居全國同行業前三位,自此,在鐘啟文的帶領下,資溪面包産業規模以及從業人數,開始了呈規模化的發展,據了解,目前“資溪面包”加盟連鎖餅店在國内各大城市已有近百家。

另據公開數據顯示,成為資溪縣主導産業之一的資溪面包,其年産值接近300億元。

2、面包師之鄉

與國内其他城市類似,一但一個行當被驗證成為是賺錢的,往往率先入局這個行當的人們會把技藝通過親戚、鄰居之間的“傳幫帶”的方式進行推廣。

而以鐘啟文為例,在其此後陸續在各地開店的同時,也将烘焙的技藝以這樣的形式,推廣給了家鄉的人們,很多江西早期的烘焙行業從業者,也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進入了烘焙行業,并在向外界展示江西烘焙産品的同時,掀開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比如紅遍大江南北的鮑師傅,其創始人鮑才勝便出生在江西資溪縣,同時,鮑才勝的父母也是從事面包生意的,早年曾在安徽開了一家面包房,而這種基于家庭因素,對烘焙行業的耳濡目染,也讓鮑才勝此後從事了烘焙行業,也才有了後來鮑師傅紅遍大江南北的故事。

同樣,與鮑才勝經曆類似的還有泸溪河創始人黃進,他來自于與地處江西省東南部地區與資溪接壤的鷹潭。

而在鷹潭,烘焙産業的從業人數也較為衆多,以至于在烘焙業内有“哪裡有烘焙市場,哪裡就有鷹潭人”這樣一個說法,此外,作為中國四大名點之一的桃酥,也早已成為鷹潭市的傳統特色産業,鷹潭此前于2018年還更是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全國工商聯烘焙業公會授予“中國桃酥之鄉”和“中式糕點之鄉(桃酥)”等稱号。

在泸溪河創始人黃進的自述中,可以了解到,在江西,其初中還沒畢業便當起了學徒,學習中式糕點的制作,并在17歲的時候,懷揣着800塊的啟動資金,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而如今泸溪河早已在全國開出了多達200餘家門店。

鮑師傅、泸溪河之外,即便是中式點心新貴——墨茉點心局,也與江西幫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相較于鮑師傅和泸溪河創始人在烘焙行業擁有的深厚經曆,墨茉點心局創始人王瑜霄在品牌創立之前曾就職于湖南衛視,換句話說傳媒才是她的老本行,而在從傳媒跨界到烘焙賽道的背後,王瑜霄也有一段拜師學手藝的經曆。

據此前媒體報道,當時王瑜霄師承的小店,恰恰就是一家江西鷹潭人開的,而墨茉點心局此後因産品等備受資本熱捧,在斬獲多輪融資後,也開啟了快速的擴張,并先後在北京深圳、武漢等地開設了超過50多家店。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是,當這些後輩們站到了烘焙行業的聚光燈下時,與這些品牌頗有淵源,也是最先發現烘焙行業商機的資溪和資溪面包卻被人們所忽視,以至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鐘啟文都曾提到,“相比‘面包之鄉’,把資溪稱為‘面包師之鄉’更加準确。”

3、人才、技術、文旅的多重發力

無論是傳幫帶的方式下發展壯大,還是憑借江西人的敢闖敢拼讓江西資溪的烘焙走向了全國乃至世界,在江西幫占據烘焙行業的一席之地的背後,江西以及資溪當地的烘焙産業也在進行着變革。

比如為了讓資溪面包取得更廣泛的受衆群體,在2018年,“資溪面包”正式注冊成為協會品牌。

在“資溪面包”商标注冊成功後,通過直營、聯盟為主的運作形式,在統一的商品标識、技術标準和包裝下,“資溪面包”正式向大規模以及品牌化的發展進程開始邁進,據公開資料顯示,此舉之後,僅在2020年,“資溪面包”品牌門店新增超1000多家,總數更是達到了2000餘家。

也是在2018年,鐘啟文在政府的鼓勵下,返鄉創業,并創辦了資溪面包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身處工業園裡的占地90畝的面包生産廠房,被其定位為“中央廚房”,并承擔為線下烘焙門店制作和配送面包、蛋糕、中式糕點成品、半成品的重擔。

據該公司副總遊小輝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目前該公司在省内及福建地區共開設直營門店150餘家,同時,通過從海外引進的先進智能化生産線,也讓生産效能實現了提升,“手工作業在以往最少需要近600名工人才能完成,有了智能化生産線後,僅需約200名工人就能實現。”遊小輝說道。

除在商标、技術等層面的重視外,作為品牌長遠發展的人才建設上,資溪也沒有落下,比如早在2002年,資溪便成立了面包培訓學校和藝術蛋糕培訓學校,此外,面包科學研究中心、藝術蛋糕研發中心等科研機構也相繼落地,讓資溪不斷為烘焙行業輸送人才。

而在以上種種外,資溪還投資30億元,别出心裁的建設全國首個面包食品産業城,據悉,該産業城除承擔了圍繞面包産業鍊上的研發、生産、培訓、集采等能力外,還是資溪縣規劃建設面包小鎮核心項目、産業支撐項目,同時,該項目按照國家5A級景區标準進行打造,顯然,随着該項目的陸續落地,将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在“面包 旅遊”之外,資溪還通過面包烘焙大賽、面包産業高峰論壇、烘焙展、面包音樂節等與面包相關的活動,讓資溪面包被外界更多的看到......

随着相關産業的不斷落地,以及從資溪走出的企業對當地的反哺,面包之鄉資溪再次的蝶變分外值得期待。

本文源自iDoNews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