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井水處,盡能唱黃梅。
——題記
“杭州讀書是奴家,女扮男裝是奴差......”當車子前控制台播放器裡播放黃梅采茶戲《上天台》裡梁祝在如訴如泣時,我們一行就剛剛到達了柘林鋪的樂家籬。
樂家籬,是杉木柘林鋪的一個自然墩。樂姓村民清代從卓壁鎮樂家凹遷居此地,後把村莊周圍築成籬牆,故名樂家籬。我壓根兒沒有想到這裡就是黃梅采茶戲名旦樂柯記先生的老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黃梅采茶戲最有名的“樂籬班”就出自這裡。多雲山、牌樓灣這些有着黃梅采茶調濃厚色彩的地名就如珍珠般分布在該墩的周圍。
樂家籬墩子不大,墩中有一口長方形的大池塘,塘水清澈,不少村民在洗菜或者漿洗衣物。池塘周圍是一排太陽能路燈,燈杆上系着小小的紅燈籠,過年的氛圍看來還沒有走遠。墩中的房子很整齊,路面也非常整潔。池塘邊新建的樂家祖堂幹淨、寬敞,牆上挂有樂姓名人畫像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二十四孝圖。當地的村民指着附近不到二十米遠的幾間土磚屋“喏,那就是樂柯記以前的屋。”
樂柯記?好熟悉的三個字。記得小時候,大約1984年前後吧,孔垅東街船碼頭附近,經常可以看見過茶館大門外的屋檐下挂着一個豎寫着“樂柯記”三個字的小木牌子,屋裡黑壓壓的都是人頭,擠滿了看戲聽戲的人。當時的我不知其意,隻到多年後才知道,那挂樂柯記牌子的,就是樂柯記戲班子的人在唱戲。以前,人們看戲,很多就是沖着名角來的,演出有名角,走再遠的路都願意跑去聽。
生于101年前的樂柯記,又名樂柯,瓜子臉、大眼珠,是黃梅采茶戲名旦“蓋三縣”餘海先的弟子。幼時讀過4年私塾,主演旦角,因功底深厚,台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人稱“天生的七仙女”“地設的祝英台”,“哈氣成香霧,一笑百媚生。”作為黃梅采茶戲的一代名優,他幾乎演出了黃梅采茶戲所有的傳統劇目,也留下了許多經典唱腔選段。他和專攻小生、老生的“黃梅戲活檔案”項雅頌一起演過的代表劇目《山伯訪友》,是黃梅采茶戲小生、閨門旦的重場戲,他們不但外形表現,還是内在情感,緊緊扣住了觀衆的心弦,讓觀衆無不動容。特别是樂柯記扮演的英台淚眼送走山伯後,回到廳堂,嚎啕大哭,唱道“不去杭州不惹此禍,這都是英台連累大哥!人心帶路轉繡閣。但不知梁兄哥病體如何?!”一句聲淚俱下,萬分痛苦的“梁兄!”簡直把觀衆的心都揉碎了。
黃梅采茶戲,又稱黃梅腔、黃梅調。是黃梅戲的前身。1920年安徽《宿松縣志》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她是黃梅縣廣大勞動群衆在生産和生活過程中,以采茶歌為基調,融合黃梅山歌、小調和舞蹈民間藝術形成,創造出來的一種民間戲曲。表演的藝術形式上是載歌載舞,廣大勞動群衆所喜聞樂見,廣泛流行。黃梅縣“一去二三裡,村村都有戲,處處鑼鼓響,人人唱采茶”,是黃梅戲的發源地。
查閱資料,1949年6月,“樂籬班”與縣文工團合并成為黃梅縣人民劇團。樂柯記、項雅頌是劇團的主要演員。
行走在樂家籬,望着藍天白雲、墩中的池塘,村子背後不遠的多雲山,我不禁想,是不是這裡的靈山秀水造就了樂柯記在黃梅戲發展史上不平凡的成就?也或許是多雲山這一帶民風淳樸,百姓能歌善舞,成為了孕育黃梅采茶戲的土壤。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如今,走到大江南北,不論是城區,還是農村,就是打開手機看抖音,随處都可以聽見優美動聽的黃梅戲曲調,這就是優秀文化的傳承以及戲曲藝術的無窮魅力!
作者:曹錦軍 ,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曹錦軍圍爐》文旅微信平台總編、黃梅作協常務理事、黃梅攝協理事、《黃梅文藝》雜志副主編。著有《北緯三十度上的黃梅》、《煙雨浸潤濱江城》、主編有《穿越時空賞黃梅》、《大美黃梅》等書。文字作品發表百萬字,散見于《長江文藝》、《長江叢刊》、《湖北日報》、《濤聲》、《黃岡日報》、《鄂東晚報》、《黃石周刊》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