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思五首·其四
元稹 〔唐代〕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
經曆過波瀾壯闊的大海,别處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觀。陶醉過巫山的雲雨的夢幻,别處的風景就不稱之為雲雨了。
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古往今來,記錄在文字裡的愛情,沒有比元稹和韋叢更能令人感動的;同樣,從理想照進現實的愛情,也沒有比元稹和韋叢反差更為強烈的。公元802年,20歲的韋叢嫁給了24歲的元稹,七年内生下六個孩子,病逝于公元809年,年僅27歲。
韋叢是名門之後,出嫁時元稹尚無任何功名,但她堅信自己嫁給了愛情。二人婚後感情的确不錯,雖然飽受貧困之苦,但韋叢始終不發怨言,認真而努力地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角色。然而,由于家道太過落魄,貧病交加的韋叢甚至無錢治疾,越拖越嚴重,最終在元稹外出期間,病死于家中。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面上是說看過“滄海水”、 “巫山雲”之後,其它地方的水和雲已經很難再入詩人的眼底了,實際上隐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讓詩人動心的女子了。詩人借“滄海水”、 “巫山雲”這世間絕美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對愛妻堅貞不渝的感情,表現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意境深遠、意蘊頗豐,情感熾烈卻又含蓄蘊藉,成為人們喜歡借用的一副聯語,後來不僅用來表達愛情深厚堅貞永固,還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閱曆豐富而眼界極高。這首詩也從客觀上進一步提升了人們對滄海之水巫山之雲的認識。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于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第三句以花喻人,即使走進百花盛開、清馨四溢的花叢裡,也懶于回首無心去欣賞那些映入眼簾的盛開的花朵,表示對女色絕無再留戀眷顧之心。第四句承上“懶回顧”的原委,含蓄地說:一、他對世事看破紅塵修道的緣故;二、因為失去心愛的人,再不會動心于其他的芳草繁花,這是悲痛無法解脫的感情上的一種寄托;“修道”也可以理解為修身、修德、治學的一種自我操守。“半緣修道”、“半緣君”所表現的憂思之情,完全是一緻的,這樣寫更覺意蘊深厚。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緻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緻,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