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題是我想對國産遊戲《紀元:變異》的開發團隊說的一句話。
好像是2018年吧,我隻記得那時候的我還是一個沒接觸過Steam的小白,是TapTap讓我知道原來除了市面上泛濫成災的氪金手遊,還有一類叫做“獨立遊戲”的好東西可以享受;也正是在那時候,我在TapTap上的《紀元:變異》頁面上點下了“預約”按鈕——我不清楚這是不是我預約的第一款獨立遊戲,但肯定是印象最深刻的之一。
時至今日,《紀元:變異》的TapTap頁面上依舊還是“預約”。不過好在還有G胖,這款遊戲最終還是先在Steam上與大家見面了。那個像素畫風的高馬尾女主角回來了,我原本還以為她隻能變成回憶了呢——畢竟有很多曾經備受期待的國産獨立遊戲都敗給了時間,變成了隻活在回憶裡的“有生之年”。
不過,在實際體驗當前版本的Steam版《紀元:變異》,我陷入了沉默。
遊戲的賣相真的非常好,簡直無可挑剔,這一點不得不讓我贊歎。選擇像素畫風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像素畫風本身就帶有一種懷舊感和數碼感,這兩者看似矛盾的交織會産生一種奇妙的美,這也正是很多近未來題材尤其是近未來的賽博朋克題材遊戲多喜歡采用這一畫風的原因。具體到本作來看,遊戲内的畫面不僅有像素畫風固有的顆粒感,細看之下其實各種細節相當細膩和精緻,光與影的表現,場景中豐富的可交互要素,賽博都市的氛圍構建,甚至街機裡真的有可以玩的小遊戲——用像素來呈現精細,這又是一種看似矛盾的美。單看畫面的表現力,這款遊戲的水準已經達到國内一線、可以在Steam上與國外的獨立遊戲佳作一戰的水準。
但遺憾的是,遊戲作為第九藝術,并非視覺決定一切。交互的樂趣,才是第九藝術最重要的核心,這一點對于開發團隊來說,想必也不陌生。于是,在如何提升交互體驗——簡單來說就是遊戲的可玩性方面,開發團隊做了很多肉眼可見的努力,但似乎有那麼一點用力過猛。
過多玩法要素的堆疊,全方位地“加料”,的确讓這款遊戲看起來至少不單薄了。厚度是有了,但體驗就真的好了嗎?就我個人而言,我進入遊戲後的第一感覺是:這一定是一個很有故事、很有觀點的遊戲。開發者——或者說故事的講述者,一定很想讓我們玩家把這個故事聽完,這個故事肯定是想告訴我們一些觀點。因為如果使用賽博朋克作為背景卻不能講述一個有觀點的故事,我覺得那将是一種浪費。也就是說,我内心是希望這是一款以劇情為導向和重心的作品。
但實際上,開發者可能是擔心玩家們覺得遊戲太單薄、不夠玩,于是加入了很多玩法要素,以及與之對應的系統。橫版戰鬥無疑是其中最大的組成部分,連招系統的加入讓戰鬥看起來确實“夠厚”了,但也讓手殘劇情黨心裡免不了犯嘀咕。追逐劇情,自然少不了橫版平台跳躍的玩法,跳跳樂與橫版戰鬥結合在一起,确實有銀河城内味兒了。僅僅這樣還不夠,為了讓玩家有成長感,天賦系統的出現自然順理成章,通過戰鬥擊殺小怪,獲得點數,點數累積起來之後就能點亮天賦樹了,但點數的需求量并不小,所以玩家自然有了刷怪的欲望,而不會整天想着“逃課”了。另外,解謎也是少不了,畢竟戰鬥是武解謎是文,再激烈的功夫片也得有文戲,作為第九藝術的遊戲自然也是要講究文武之道的。
這一切看起來挺完美,但實際體驗中就會發現,劇情黨會苦于帶有連招的戰鬥,恨不得平A到底;動作遊戲愛好者會覺得戰鬥和“跳跳樂”的手感不好,做得還不夠專業;而解謎想要做到兼顧遊戲性和故事性則一直都是遊戲界的高難度課題,想要擺脫“為了解謎而解謎”的怪圈并非易事。做得多是好事,但如果人力物力有限,可能結果就是都做了,但卻都不完美,原本預想中的全面開花,難免變為雜而不精。所以,如果這款遊戲能做一些減法可能會更好,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往往更容易取得勝利。
遊戲的評價現在不太理想,我了解了一下,原來是劇情黨的不滿占了很大的比例。這款遊戲原本應該是由劇情撐起大梁的,結果沒能勝任,确實非常遺憾。我本人不好對劇情評價什麼,因為很慚愧,我是被中途勸退了的。原因就是在一個場景中,由于我沒有按照既定的合理路線進行移動,導緻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我被困住在頂樓,而樓梯有空氣牆,其他地方也沒有任何可供跳躍離開的點。自動存檔功能此時沒能幫到我,因為這個自動存檔的功能隻會保存最近的一個檢查點,而我最近的檢查點正是在這個困住我的場景,所以要想繼續恐怕就隻能重頭再來。如果自動存檔能保留最近的三個檢查點,那麼這樣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可惜事情并沒有如果。
《紀元:變異》這款遊戲能登陸Steam,這确實是一件很讓我們這些關注已久的玩家感動的事情。謝謝開發團隊的堅持,沒讓女主角——那個高馬尾妹子變成我們的回憶,而是讓我們終于能玩到這款遊戲。當然,如果開發團隊能再接再厲,繼續打磨這部作品,我相信這部作品的評價會遠不止如今的“褒貶不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