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8年6月30日,在英國蘭迪德諾,英國皇家海軍護衛艦參加“武裝部隊日”慶祝活動。圖/新華社
據央視新聞消息,多家英國媒體11月7日報道,英國國防部證實,近日,在北大西洋的某處水域執行絕密任務的英國皇家海軍“勝利”号核潛艇因艇内起火,被迫停止執行這項任務。據了解,“勝利”号核潛艇已服役30年,耗資30億英鎊建造,是英國皇家海軍四艘戰略核潛艇之一,通常以核威懾為目的進行巡邏。
據英國海軍消息人士證實,“勝利”号位于艇殼内的電氣櫃艙(一座用于将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的電氣轉換器)出現故障,導緻烈火和濃煙,并觸發艇上自動滅火噴淋裝置。
由于核潛艇是戰略性高價裝備,且事發時位于水下,艇長緊急動員包括歇班下更人員在内的全體艇員投入損管,并要求艇員穿上防護服。此後盡管火勢很快被撲滅,“潛艇未嚴重受損,艇員也無人傷亡”,但出于保險考慮,“勝利”号仍然中斷執行既定“秘密任務”,從北大西洋折返母港。
去美國參加聯合兵棋推演
“勝利”号是現役英國一級戰略核潛艇“先鋒”級(Vanguard-class)第二艘。“先鋒”級水下排水量15900噸,可攜帶16枚“三叉戟II”型潛射戰略彈道導彈。首艇“先鋒”号(HMS Vanguard S28)于1992年下水,翌年8月服役,“勝利”号則是1993年9月下水,1995年1月開始服役。
自戰略轟炸機和空載核彈1997年退役後,“先鋒”級及其姊妹艇就成為英國唯一的核威懾手段,因此受到格外重視。這4艘艇以蘇格蘭法斯蘭的克萊德皇家海軍基地為母港,為英國提供不間斷核威懾巡邏力量。
據英媒引述英國皇家海軍消息人士稱,此次失火事故發生在約6周前,事發時“勝利”号并未執行“不間斷核威懾巡邏”任務,而是前往美國參加一次細節不詳的聯合兵棋推演(但艇上仍然帶有“三叉戟II”實彈)。事故發生時,“勝利”号位于北大西洋某處,事故發生後已折返母港。
“勝利”号是曆史悠久的英國皇家海軍常用艦名之一,第一艘“勝利”為74門炮三級風帆戰列艦,早在1785年即下水服役,此後又陸續有一艘風帆戰列艦、一艘前無畏艦和一艘航母,命名為HMS Victorious(“勝利”号)。
此次失火的核潛艇已是英國皇家海軍第五代HMS Victorious。這五代“勝利”号中最出名的是第四代航母(HMS Victorious R38),正是從這艘航母上起飛的一架老式雙翼魚雷機擊中德國戰列艦“俾斯麥”号,并恰好卡住其舵輪,才讓随後趕來的英國主力艦隊抓住機會,擊沉了這艘二戰中納粹最著名的戰艦。
真正的“殺手”是自己
“勝利”号“秘密任務”雖中辍,但因為全須全尾回到了母港,證實失火消息的皇家海軍消息人士甚至“喪事喜辦”,在吹風時狠狠表揚了一番英國皇家海軍官兵“人人都是稱職損管員”。
但作為老牌海上強國和資深海軍迷紮堆的國家,英國公衆還是對此次意外難以釋懷。有知情者指出,作為英國唯一的戰略核武器載體,“先鋒”級本應一直保持戰略值班狀态,從而為英國撐起核保護傘。
有分析認為,如果放棄空射核武器,單純依靠潛射核武器,撐起核保護傘的最低密度是400枚核彈頭。“先鋒”級每艘裝備16枚“三叉戟II”潛射彈道導彈,每枚導彈帶8枚核彈頭,4艘核潛艇全部處于戰略值班巡航狀态,最多可提供512枚核彈頭。由此不難推算,“3艘值班、1艘大修或休整”,是維持英國核保護傘的最低裝備要求。
“先鋒”級開始建造時英國尚有空射核武器,但服役後不久後者就退出舞台,因此,4艘戰略核潛艇已顯捉襟見肘。在2015年底前,英國4艘艇艇況較好,因此也算勉強可以維持。
資料圖:英國海軍。圖/IC photo
但2015年12月,最初隻打算服役25年的“先鋒”号已接近到壽,不得不回塢大修,原本這級潛艇大修預算為2億英鎊,周期約3年半,但由于工作效率低下和一連串意外(包括不得不連續更換反應堆芯),如今大修已曆時6年半,有消息稱耗資已突破5億英鎊,但“先鋒”号重返戰鬥值班行列仍遙遙無期。
“先鋒”号趴窩,令剩下的三艘“先鋒”級處于“缺了誰都不行”的滿負荷運轉狀态。但此次“勝利”号的失火提醒英國人,“勝利”号等剩下的三艘戰略核潛艇也接近25年的原定服役壽命。
雖然據說此次火災對“勝利”号并未構成重大破壞,但戰略核潛艇畢竟“金貴”,水下環境又特殊,不進行一次周到“體檢”,不但軍方不放心、“老水手”衆多的皇家海軍官兵,也可能對這一“王牌裝備”滋生不信任感。
退一步說,即便真的啥事也沒有,“勝利”号也該去大修了,屆時倘“先鋒”不出塢,“勝利”又進塢,英國“核保護傘”可就名副其實坍塌了半壁江山。由此可見,英國核潛艇真正的“殺手”,其實是英國自身的低效率和資金匮乏。
“獨苗船塢”分身乏術
英國專門負責核潛艇項目的“潛艇教輔機構”(SDA)也并沒有閑着,他們正試圖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核潛艇大修和建造的效率。消息指出,包括增加備件、變三班倒為四班倒、将每周投入總工時從現在的38小時增至147小時等在内的“改革措施”已令核潛艇大修效率提升40%。
但說歸說,“先鋒”号還是繼續出不了塢,且随着通脹加劇,英國各行業工潮風起雲湧,上述“改革措施”能否順利推行,實在令人懷疑。
原本英國計劃建造4艘新型“無畏”級戰略核潛艇一對一置換“先鋒”級,然而,這四艘“無畏”級戰略核潛艇雖早早在2016年9月就被正式命名,但此後進展因經費不足和計劃多變一拖再拖,至今這四艘“無畏”級仍停留在“PPT艦隊”的檔次。
當時英國經濟狀況較好,内閣和軍方躊躇滿志地提出1780億英鎊裝備計劃,其中更換4艘戰略核潛艇、5艘攻擊性核潛艇更是其中耗資最大的手筆。但如今時過境遷,英國還能否繼續這樣“奢侈”,實在不好說。
更要命的是,核潛艇工藝特殊,在英國僅有現屬BAE集團、位于英格蘭西北部坎布裡亞郡的原維克斯(VSEL)巴羅造船廠可以承建,且該船廠也隻有一個船塢有建造核潛艇的能力。如今英國有多達9艘核潛艇即将壽滿,這“獨苗船塢”哪怕分身有術、經費不乏,也很難在短時間内一對一補上“先鋒”級等現役核潛艇退役留下的窟窿。
不僅如此,去年美英拉着澳大利亞搞了個軍事聯盟,其重要舉措之一,就是撬了澳大利亞和法國簽訂的建造常規潛艇合同,轉而由英國幫澳大利亞建造核攻擊潛艇替代。倘若未來英國唯一能造核潛艇的“獨苗船塢”長期被自己的9個訂單“包圓兒”,那煮熟的“澳大利亞鴨子”隻怕又會飛走。
撰稿/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馬小龍
校對/ 王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