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對于王勃詩文的印象,除了那篇千古絕唱《滕王閣序》,還有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是如今年年入選課本的作品,也是唐代送别詩中的經典之作,其中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很多人小學就會背了。按道理來說,它這麼通俗易懂,理解起來應該不難,但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它卻難住了百人團41人,這是為何?我們先來看看題目: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的“比鄰”是什麼意思?
A.和鄰居比較 B.近鄰 C.像鄰居一樣
這道題的答案是B,其中的“比”字并不做“像”的意思,比鄰合起來就是一個固定名詞,意思是近鄰。作為一線教師,我在教這首詩時,就有同學認為王勃這句詩寫得有問題,他認為“天涯若比鄰”中的“若”已經是像的意思,為何後面又加上一個“比”字,太啰嗦了吧!這位同學之所以會這樣想,就是沒有把“比鄰”二字當成一個整體看。
早在漢書中,比鄰就有近鄰這一層涵義。《漢書·孫寶傳》中曾有“祭竈請比鄰”這樣的描寫,這裡的比鄰就是近鄰。所以,王勃這句詩寫得并不啰嗦。百人團之所以會有41人答錯,就在于沒有認真理解字句的意思,太想當然了。如果選A或者C選項,顯然“若”就和“比”的意思是重複的,王勃寫詩怎麼可能這麼不講究?
事實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詩看似大白話,其實一點兒都不簡單,這主要體現在兩點上。
首先,王勃為何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首詩是王勃少年時在長安所寫,大家不要誤會,詩題中的“杜少府”不是詩聖杜甫,杜甫那時候還沒有出生。對于這位杜少府是誰,其實文史專家們是認真研究了很久的。
少府在唐代是縣尉的稱謂,官職并不大。而且這位少府應該不算什麼名人,不然連李白《贈汪倫》中的汪倫《全唐詩》都注解裡注了幾筆,為何對他卻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
官不大,也不是什麼名流,為何就能讓一向清高傲氣的王勃寫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呢?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問題。原因就在三、四兩句: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他們同為漂泊在外離開故鄉為官的人,這本身就已經有一層離愁了,現在他們也要分别,那自然就是愁上加愁了。這種感情很像“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如果白居易當初不是自己被貶外地,見到琵琶女時應該也不會有這麼深的感觸。所以王勃這首詩,每一句之間是有很強的聯系性的。
其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的感慨,并非王勃首創,他是在化用曹植的詩句。
曹植曾寫過一篇五言詩,詩名叫《贈白馬王彪》,其中有這樣幾句:
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
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節選)
王勃化用的正是“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這10個字。看了曹植的原詩,是不是覺得王勃确實很牛。他把人家的“四海”改成“海内”,更具體了。再加上了“知己”一這意象,立足點就在友情上,與後一句也更加契合。最後曹植說“萬裡猶比鄰”,王勃就它放大到天涯,因為萬裡沒有宦遊的滄桑感,但天涯這兩個字是有的。意思還是那麼個意思,但改寫後格局顯然更大,這也是王勃詩會更火的原因,它保留住了精髓,又寫出了新的格局。
王勃确實是一個天才型的詩人。除了這句詩外,他的名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其實也是模仿,仿的是庾信《馬射賦》中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又是一個成功的模仿典範,仿得讓人記不住原詩,仿出了大氣和自己的特色。
王勃6歲能寫詩文,10歲飽覽六經,年少的他對古詩詞的涉獵範圍是極廣的,這也正是他哪怕是模仿前人,也能仿出千古名句的原因。筆者經常在想,若他不是27歲(虛歲)就離世了,還會有多少名篇問世,一聲歎息。王勃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大家現在理解嗎?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