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兩個3.8萬年前的人頭骨化石在天水武山神秘出土,專家們将這兩個人頭骨化石命名為“武山人”。衆所周知,天水是“羲皇故裡”,在距今約五千年時,人文始祖伏羲和他的子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武山人”頭骨化石和伏羲部族有什麼關系嗎?他們會是伏羲部族的先祖嗎?我們來到武山,探尋3.8萬年前的蛛絲馬迹。
神秘出土
讓我們尋找“武山人”的原因是,蘭州晨報刊登《6萬年前大地灣就有先民》的消息。這個消息刊出後,一時間關于天水境内原始先民的話題,再次成為一個熱點。由此,人們的目光也關注到了天水武山出土的3.8萬年前“武山人”頭骨化石。
早上8時半剛過,我們就如約趕到了武山縣博物館,尋找已久的“武山人”頭骨化石就藏在博物館的庫房内。一位庫管員打開沉重的鐵門,将一個40厘米高的木箱抱了出來,打開木箱我們尋訪了十多天的“武山人”頭骨赫然出現。
“這是個女子的頭骨,石化得比較好。”博物館的張志理簡單介紹了一下情況後,又小心地從木箱内取出了另外一件東西,他細心地去掉層層包裹的報紙,原來是一個下颌骨,将下颌骨仔細安在人頭骨上,一個完整無缺的頭骨化石就出現在了我們面前。它牙齒掉了幾顆,兩眼空洞無神,似乎還在回憶着3.8萬年前的往事。
“這就是在武山縣城西北鴛鴦鎮苟家山村附近農田内出土的人頭骨化石。這是天水境内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也是甘肅境内為數不多的舊石器時代原始先民的頭骨化石。”張志理介紹說。
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在武山縣鴛鴦鎮苟家山村的狼叫屲附近兩次發現人頭骨化石。第一次是在1984年的夏天,核工業部某地質隊的地質工作者在勘測地質土層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具抛落在田野的頭蓋骨化石,憑着多年的地質工作經驗和對古生物化石的認識,他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具年代久遠的古生物化石。第二次是在1987年,此時正值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武山縣文物工作者在距前一具頭骨化石1.2米處又發現了一具頭骨化石,這具化石石化程度較好,較為完整,根據外部形态,專家确定這具化石為女子頭骨化石。兩具頭骨化石都先後經蘭州大學碳14檢測,年代均為3.8萬年。
意外發現,給這兩具頭骨化石籠罩了層層神秘色彩,這兩個頭骨之間究竟有沒有關系呢?他們是伏羲的先祖嗎?看完人頭骨化石後,我們匆匆趕往武山鴛鴦鎮。
遍地殘彩陶
武山地處隴中黃土高原的西南邊緣和西秦嶺北坡的接合地帶,境内分布着5條河流,村莊農田基本上沿着河谷兩邊分布,所謂“一道山來一道道川”似乎指的就是武山的這種地形。武山縣城修建在渭河邊上,出縣城一路西行,直奔30公裡外的鴛鴦鎮。通往鴛鴦鎮的公路就修建在渭河和大山之間,或者說是,公路修在大山延伸出來的緩坡上。
我們沿渭河而上,沒有走多遠,就到了同樣修建在河邊的山丹鎮,鎮子上有一條玉石街,鴛鴦鎮的玉石基本上都在這裡加工,被制作成各種各樣的夜光杯,銷往全國各地。過山丹鎮後,公路拐入一座大山中。當我們的采訪車呼哧呼哧爬上山頂後,眼前豁然開朗,隻見兩山相夾的河谷,在這裡形成了西到南的拐角,山下房舍農田井然有序,炊煙袅袅而起。在半山腰有一個岔路,一條通往鴛鴦鎮,一條通往蘭州。我們拐入通往鴛鴦鎮的路,繼續尋訪“武山人”3.8萬年前的家園。
鴛鴦鎮内有一條沙石路,可以通往苟家山村。苟家山村背靠林家山,屬于山前坡地,發現人頭骨化石的地方名叫狼叫屲,那裡距離苟家山村還有三四裡路。
20多分鐘後,我們來到了苟家山村。小村很安靜,看到有人來了,村裡的人都圍了過來,幾位熱心的村民給我們指點了去狼叫屲的路。自從發現了“武山人”頭骨化石後,這裡的甯靜就不時被尋訪者打破。
順着一條土路,我們走向田野,走了不大一會兒,我們在一塊石碑前面停住了腳步,這裡就是狼叫屲。收割後的田野安靜而蕭瑟。今年雨水充足,農田中的野草長得格外茂盛。1988年11月26日武山縣人民政府将這裡設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狼叫屲遺址坐落在大溝以南山坡上,東接小咀梁,西到老鼠溝,大約700米;南到苟家山村,北臨大溝,寬約500米,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這裡處于渭河和滂沙河之間的山體下部。依山傍水,避風向陽,山原開闊,非常适合先民們居住。3.8萬年前“武山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苟家山村背靠林家山,最新的田野調查表明,圍繞着林家山分布着大量的人類活動遺迹。從3.8萬年前至今,人類在這裡留下了大量的活動痕迹,田野中平均每平方米就有兩三片彩陶,一些地方的文化堆積層厚達一米,還有大量的灰層灰坑。
衆多的彩陶片顯然不是“武山人”所使用過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肯定是“武山人”的後裔。
伏羲先祖
看着茫茫的田野,我們的話題又回到了“武山人”。“武山人”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部落呢?
“武山人”生活在距今3.8萬年前的原始社會,他們生活的年代要比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早2萬年(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1.8萬年左右)。 因為沒有找到更多的材料,人們隻能通過山頂洞人來認識武山人。3.8萬年前,武山一帶的植被要比今天好得多,可以說是綠樹蔥茏,流水潺潺,處于母系時代的“武山人”,他們已經能夠制造簡單的工具,掌握了磨光和打孔技術,過着捕獵生活。他們已經能夠使用火了。
“武山人”頭骨化石的出土驚動了文物工作者和古生物專家,專家們認為“武山人”頭骨化石已經具備了早期蒙古人種的頭骨形态。大地灣考古的最新發現表明,從距今6萬年前開始,原始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薪火相傳。武山境内不僅有“武山人”遺址,而且有與大地灣文化一脈相承的石嶺下仰韶文化遺址。可以這樣說,包括今天天水、平涼等在内的甘肅東南部地區,是中國最早的開發地區,先民們在這裡創造了豐富燦爛的史前文明。同時,大量的考證表明,甘肅天水及其周邊地區是伏羲活動的主要範圍,而伏羲活動在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階段,距今5000年左右。
“完全可以這樣說,‘武山人’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而伏羲部族正是這個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光大者。從這個意義上說,‘武山人’是伏羲的先祖絲毫不為過。”
“武山人”頭骨化石的發掘,為黃河流域遠古文明史提供了新的物證,也為研究渭河流域人類的進化繁衍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站在苟家山上,人們能輕松地将周圍的山川一覽無餘,收割後的田野中,開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它們給我們展現了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正是在這種生生不息力量的推動下,“武山人”走出大山,走向更為廣闊的黃河流域,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文明。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贊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