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01:32:03

對于漢武帝頒布輪台罪己诏的原因,在《漢書·西域傳》中,班固有過一番論斷:

漢武帝制匈奴,通西域,“師旅之費不可勝計。至于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管鹽鐵,鑄白金,造皮币,算至車船,租及六畜。民力屈,财用竭,因之以兇年,寇盜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始使出,衣繡杖斧,斷斬于郡國,然後勝之。是以末年遂棄輪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豈非仁聖之所悔哉”!

漢武帝在長期反抗匈奴的過程中,開邊、興利、改制、變法,繼往開來,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但漢武帝窮盡天下民财以奉其政,數十載國無甯日,加以重刑酷吏,窮奢麗,弄鬼神,求長生之術,弄得民怨沸騰,社會影響十分嚴重。正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漢武帝要保住所獲得的積極成果,就要适時的轉變統治的策略,使社會安定下來,讓百姓休養生息。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1

但是改變又談何容易,直到漢武帝去世前的征和四年,漢武帝才痛定思痛,頒布了輪台罪己诏,這是中國古代君王對于挽回民心的一次嘗試,它的頒布理清了紛亂的局面,明确了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為後期“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使西漢王朝的統治又延續了近百年之久。

頒布輪台罪己诏的時機

漢武帝統治前後曆經五十四年之久,在征和四年之前,就曾多次出現可以發生這種轉變的時機,但由于各種原因,漢武帝都沒有實行這種政治策略上的變革。導緻整個西漢的政局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國力疲憊、百姓苦不堪言,西漢統治在漢武帝的窮兵黩武下,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2

那麼究竟什麼時候,是實現這種政治轉變的最佳時機呢?我們從漢武帝之繼位之後的作為和人生軌迹,就可以不難發現究竟什麼時候是做這種政治改革的最佳時機。漢武帝繼位之初的大漢經曆的高祖、呂雉、文景四任帝王,國力強盛、百業興旺、國泰民安,可以說當時西漢的政治、經濟、軍事都達到了頂峰,有了這樣好的基礎條件,漢武帝自然想有一番作為。因此在元狩、元鼎年間,漢武帝屢次用兵,在這期間完成了對匈奴的緻命打擊。同時漢武帝進行的多項政治改革,都發生在這一時期,到元封年間,除了讨伐大宛之事外,漢武帝并沒有什麼為政、用兵上的作為。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3

元封是一個特殊的年号,因為它是以在這期間進行了封禅大典而得名的。封禅大典盛大隆重,世人非常重視。司馬遷之父司馬談,以自己不能參加封禅大典而抱恨終生。

在《漢書·武帝紀》中注引孟康所說:“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

也就是說漢武帝認為自己該做的事情基本都做完或者即将完成,已經到了“功成治定”的時候了,因此才決定改年号為元封,并舉行封禅大典以彰顯自己的功績。因此可以推斷漢武帝準備的元封年間實行自己的政治改革,是有一定依據的。在元封年間,漢武帝前期統治留下了一些問題已經逐漸的暴露起來,社會矛盾叢生,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西漢政權的統治,因此漢武帝在這個時候實行政治變革是極其必要。

《漢書·石奮傳》附《石慶傳》中記載:“元封四年,關東流民兩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

首先就是流民問題。民無業可持,無家可居,無事可為,乃為流民,國無德則流民巨。流民問題并不始于元封年間,但是在元封年間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如果處置不當,很可能“搖蕩百姓”動搖國本,對于問題的嚴重性,漢武帝是有足夠認識的。因此漢武帝斥責了丞相石慶,并處理了建議遷徙流民戍邊的官員,以圖平息事端。從這裡可以看出,漢武帝改變政策以安民,也是形勢所必須的。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4

《資治通鑒·漢紀》中記載了漢武帝對衛青說過的話,盡管這段文字在《漢書》和《史記》裡都沒有記載,但結合元封年間的形勢,這段話體現了漢武帝的憂慮,和變法的迫切。

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承亡秦之迹也。

漢武帝以史為鑒,對自己繼承皇位後的所作所為進行了反省,認為自己所做之事雖有必要但亦勞民傷财大損國本,如果後世繼續像自己一樣,那麼将重蹈亡秦的覆轍。這是建立在對當時的社會形勢分析基礎上的,漢武帝認為勞民會導緻天下不安,因此改弦更張的改革需求十分迫切。因為當時的局勢,還沒有發展到征和年間那樣接近失去控制的局面,也是進行改革的最佳時機。這是史料記載漢武帝表示要改革的最早記載,衛青是元封五年去世的,因此漢武帝和衛青的這段對話,必然在元封五年之前或者更早的時候,可見漢武帝想改革并不是敷衍之詞,而是自己的鄭重思考。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5

那麼既然漢武帝自己也意識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是什麼原因導緻他一遲遲沒有行動,非要在自己去世前才做出改變的決定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漢武帝自己也不知道開邊之事,究竟什麼時候停下來合适;第二個原因是所有追随在自己身邊的人,幾乎都是借助開邊、興利、改制、變法而謀得爵位的人,他們并不希望改變國策,那樣會損害他們的個人利益;第三個原因是太子劉據為人羸弱不類自己,漢武帝對自己的兒子并不放心。

漢武帝和戾太子之間的矛盾

漢武帝和太子劉據之間的矛盾,通過《資治通鑒》中漢武帝和衛青之間對話,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于太子者乎!聞皇後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耶,可以意曉之。”

漢武帝說這番話的目的,就是在安衛皇後之心,安太子劉據之心,也是安大将軍衛青之心,漢武帝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衛皇後衛子夫是衛青的姐姐,太子劉據是衛青的外甥,劉俊出生時,衛子夫盛寵,因此漢武帝立劉據為太子。此時漢武帝開邊、興利、改制、用法,事業上蓬勃發展,同時他留心觀察太子劉據的才能,希望太子和自己一樣有雄才偉略。當他發現太子敦厚仁和,和自己很不一樣的時候,心裡是有些失落的。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6

恰在這個時候,漢武帝寵愛的妃子為他生了一些皇子,漢武帝在選擇繼承人時,就有了選擇的餘地,因此對衛太子從盛寵變成了寵衰。衛皇後的寵衰是由于衛太子的寵衰,從根本上講這是政治事件,而不是所謂色衰導緻的。根本原因是漢武帝在繼承人的選擇上産生了動搖,但是當時衛氏家族勢力強大,衛氏家族手握權力,大将軍衛青又手握兵權,因此變更儲君的事,必須要慎之又慎。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7

元封五年,大将軍衛青病逝,但漢武帝并沒有廢黜太子和皇後,直到征和二年的十六年之間,皇後和太子的地位一直沒有什麼變化。看來由于情況的複雜,漢武帝在廢黜太子這件事上過一段相當長的猶豫期。漢武帝做為一代雄主,他認識到國策如不更改,則國有傾覆之險,但是他又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不會重蹈前秦覆轍,因此在自己執政期間,一直遲遲不改變執政的方略。尚武和守文是完全不同的政治方略,因此漢武帝和太子劉據就必然站在了對立面上,這已經不是父子的問題,而是兩個政見不同的人的問題,而他們每個人身邊又有不少支持自己觀點的人,就形成了兩大利益對立的集團。實力對此下,漢武帝是占據絕對上風的:第一他是皇帝;第二他身邊的全是開邊、興利、改制、變法的能人,而圍繞在太子劉據身邊的則是寬厚長者。顯然雙方的實力對比懸殊,在大将軍衛青去世後,這種對比就更加懸殊。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8

因此,漢武帝和太子劉據之間的主要矛盾,主要是政見不同,而不是由于衛子夫寵衰,或其他什麼原因造成的。

再論巫蠱之禍

漢武帝與太子劉俊的公開沖突,爆發于征和二年,這就是巫蠱之禍。所謂巫蠱,是一種迷信活動,當時在宮内宮外都很盛行。當初處置陳阿嬌的時候,酷吏張湯用的罪名便是巫蠱,指陳阿嬌用巫蠱之術來詛咒漢武帝。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9

一個奸佞之人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江充。下面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這個奸臣在漢武帝面前搬弄是非,利用漢武帝年老不明事理的狀态構陷太子,最終導緻了巫蠱之禍,但這真是事實的全部真相嗎?奸臣陷害忠良,這種故事我們聽的太多了,但是奸臣真有大這麼大的能量嗎?事實上,江充代表了漢武帝身邊開邊、興利、改制、變法的勢力,并秉承漢武帝的意志,他本人并未被史官列入《奸佞傳》中,而是被當作變法的酷吏來對待,類似于漢初的酷吏張湯。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10

從江充的角度分析,太子是皇位的繼承人,就算他和太子的政見不同,他也沒有必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構陷太子。因為畢竟太子劉據和漢武帝是父子,一旦漢武帝心軟,自己可能就會陷于萬劫不複之地。因此,江充背後必然有強大的勢力支持他,讓他有這個膽量,敢去觸碰太子的權威而有恃無恐。那麼江充背後的勢力到底是誰呢?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11

從太子劉據殺死江充之後,領兵直接去尋找丞相劉屈氂就可以看出,江充在臨死之前可能已經供認出指使他的人就是向丞相劉屈氂。這位老兄是公孫賀被殺之後繼位為丞相,公孫賀是衛氏家族在朝廷之中最後的依靠,但巫蠱興起之時,便被漢武帝誅殺,借此機會,漢武帝清除了衛氏家族所有有勢力,甚至漢武帝自己的女兒也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表面上,似乎劉屈氂成了獲利的人,通過後來他與李廣利之間的關系可以明确,實際上劉屈氂是李廣利的死黨的人,也就是說他支持的是昌邑王劉髆。這就為他構陷太子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構陷太子、皇後,就可以為昌邑王劉髆繼承儲君之位創造條件。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12

但從結果上看,劉屈氂并不是最後的赢家,因為巫蠱之禍後不久,漢武帝就幡然悔悟,将所有參與巫蠱之禍構陷太子的人盡數誅殺,江充被夷滅三族,劉屈氂因為和李廣利密謀擁立昌邑王劉髆而被腰斬于市,昌邑王劉髆也無疾而終,構陷太子時,沖鋒在前的人都沒有好下場,盡管罪名不同,但結果一緻。

從這個結果上看,漢武帝對參與巫蠱之禍的人,進行了血腥的清洗。因此有人說巫蠱之後真正的幕後黑手就是漢武帝本人,對此我并不完全贊同。因為在漢武帝身後,還有一個年輕貌美,并為漢武帝生下了一個類武帝的男孩的女人鈎戈夫人。

輪台罪己诏之前西域開邊的背景

元封五年,大将軍衛青病逝。漢武帝并沒有開始從尚武到守文的轉變,反而在兩年之後的太初元年,命令李夫人之兄大将軍李廣利出征大宛,欲建立非常之功。那麼這個非常之功究竟是什麼呢?很多史書中記載,漢武帝之所以讨伐大宛,是為了得到大宛的汗血寶馬,但這個觀點似乎有些片面。

事實上在元封元年封禅大典的時候,漢武帝就已經表示和匈奴的戰争,我們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盡管邊境上還有摩擦,但優勢已經完全掌握在大漢的手中。同時也說對西域還沒有建立這種優勢,為了穩固大漢的統治,就必須對西域進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隻是這次戰役的時機還沒我出現,因此時間還不能确定。隻打敗匈奴而不平定西域,對于漢武帝來講是不能接受的。張骞出使西域的成果之一,就是堅定了漢武帝要征服西域的決心。

從嚴格意義上講,漢武帝征服西域的戰争并沒有結束,而隻是進行到了中間的一個階段便戛然而止了。大宛之戰之後漢武帝不再繼續對外用兵,因為他意識到大漢的國力已經不能支撐連年用兵。因此當桑弘羊等人建議漢武帝繼續對西域用兵開疆拓土的時候,漢武帝才下了輪台罪己诏,其目的之一就是消除這場戰争發生的可能性,再戰則可能成為亡國的前兆之戰。

作為有為之君,漢武帝劉徹意識到有位亦應有止,有為可以保國泰,有止可以保民安,大漢已經沒有了外患,最嚴重的問題是内憂。

漢武帝完成了從尚武到守文的轉變

太子劉據這個最合适的守文之君已經不在,因此這個改變國策的事情,最終還是落在了漢武帝自己的身上。

《資治通鑒》記載,征和四年三月,漢武帝說:“朕繼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害百姓,二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同年六月,漢武帝就頒布了輪台罪己诏,因此上面的這段話,就是漢武帝罪己的前奏。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13

關于漢武帝頒布的輪台罪己诏的内容,上承巫蠱之禍戾太子事件的餘波,最直接的原因是征和三年不利的軍事形勢。征和三年,漢武帝發兵三路攻打匈奴,其中主力李廣利因與劉屈氂密謀擁立昌邑王劉髆的事情敗露, 怕漢武帝追究而投靠了匈奴,這對漢武帝來講是巨大的一個打擊,其他兩路漢軍也無功而返。面對漢軍不利的局面,丞相田千秋,搜粟校尉桑弘羊,禦史大夫商丘上奏:

在輪台以東屯田,置校尉,由張掖、酒泉遣斥侯屬校尉,有事因騎置以聞。并且列亭障為威西國,遣使者以安之,使他們不會因為漢軍不利而産生動搖。

漢軍的失利雖然不會影響大局,但漢武帝決定利用這個時機實行自己的變革,于是他頒布了輪台罪己诏,否定了桑弘羊等人的建議。

诏曰:“今請遠田輪台,欲起亭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憂民也。令朕不忍聞!”又曰:“當今務在禁苛政,止擅賦,力本農,修馬複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事實上就算沒有桑弘羊等人的奏請,漢武帝也會找其他理由來推行自己的變革,因為對他來講時日無多,這位一代雄主在暮年之時,如果不完成自己的變革,恐怕身後之事就無法控制,大漢國運會就此由盛轉衰,而徹底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曆史界是怎麼看待輪台诏的(輪台罪己诏從尚武到守文)14

同時,漢武帝又做了另外一件事,就是以“子幼母壯,必亂朝綱”為由,處死了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鈎戈夫人,為巫蠱之禍畫上了完美的句号。

漢武帝之偉大,不僅在于其開邊、興利、改制、變法之功,更在于其迷途知返,知錯能改,罪己過而挽民心的勇氣。漢武帝從尚武到守文,頒布輪台罪己诏,不是最佳的時機,卻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人的曆史,一家之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