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文化中的人面魚紋神秘而獨特,因而引起學界的熱烈讨論進而産生了近乎二十種的不同說法。然而對于其文化内涵的解釋來說,必須遵循的是原始人類所遵循的實用理性原則,另外則是其對于自身基本生存狀态和生存體驗的關注。
從這兩點上來看,我們就必須關注人面魚紋盆的物質載體——甕棺,從而去分析圖像與器物之間的真正聯系。根據《西安半坡》報告中的資料來看,半坡遺址一共發現250座墓葬,其中成人墓174座,兒童墓76座,而就在這76座兒童墓中,就有73座是甕棺葬!
那麼甕棺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從字面理解就是“以甕為棺”,而從考古材料的實際情況來看,至少可以分為以下五類情況:
1.器蓋 直筒罐(或缸);
2.缽(或盆)與加砂罐(或甕);
3.豆形器與鼎;
4.兩個半截的尖底瓶;
5.半截尖底瓶與直筒罐等;
而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中,兒童所使用的甕棺葬就是第二種組合方式。也就是以人面魚紋盆為蓋子,下為一個陶甕或陶罐,将兒童屍骨放置于其中。
而且最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人面魚紋盆的中央會鑽出一個小孔,這意味着這個盆是沒有實用價值的,其作用可能需要從精神觀念方面找尋;除了兒童的甕棺形制特殊之外,其埋葬地點也很是奇特。這些夭折的孩童的甕棺埋的地點不會遠離居住區,甚至直接埋在房屋附近!
巧的是郭沫若在參觀半坡遺址的時候,似乎也思考到了這兩個問題,于是興緻勃勃地寫下了這首詩:
“半坡小兒冢,甕棺盛屍骸。甕蓋有圓孔,氣可通内外。墓集居址旁,仿佛猶在懷。大人則無棺,縱橫陳荒隈。可知愛子心,萬劫永不灰。——《訪半坡遺址四首》”
郭沫若的這個說法則是基于“萬物有靈”學說,也就是說人死之後其靈魂是可以脫離肉體存在的,原始人對于夢的理解,便是靈魂在遊走,而肉體卻在沉睡。進而用這種靈肉可以分離的觀念來解釋疾病與死亡!所以人面魚紋的含義應該是與人的生死直接相關。
從這些圖案來看,其色彩多以黑白兩種單色來表現,這可能就是古人對于生死二元觀念的樸素認知;其次魚代表着生殖力進而引申為無窮的生機,而人面則可能正是代表着部落中的巫師形象,人面兩側相接的魚紋,可能正是代表其通過交感巫術完成由死到生的轉化!
另外我們仔細觀察的話,就不難發現這些人面魚紋都是繪制在陶盆内壁的,也即是說在其倒扣在甕口的時候,這些畫面也隻有死者的靈魂才能看得到,所以其作用的對象隻能是死者,起作用則是期冀死者能夠複生!
而郭沫若的說法,則是認為其靈魂是需要通過盆底的孔洞而出竅,埋在房屋附近也是出于父母希望夭折的子女靈魂能夠常伴左右。
但是,這也存在一個問題,如果靈魂沒有一處安定居所,那豈不真正成了所謂的“孤魂野鬼”了嗎?大家以為如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