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三冊pdf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三冊pdf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00:25:08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三冊pdf?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今年5月間影印刊行了上海圖書館所藏胡三省注本《資治通鑒》,為元刻初印本,首尾完具,至為罕觏此書為學界所知是在二十多年前,當時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尾崎康教授來中國調查宋元版書,在上圖發現此本,據書中不見于他本之胡三省題記三十馀條,判斷其為現存數部同闆元刻本中刷印最早者,且全書為無修闆完本,僅卷81第26葉,卷163第11、12葉共三葉為抄配尾崎教授并辨識出書中一百八十馀個刻工姓名,又全文輯錄胡三省各條題記文字,考訂出每條之年月,撰寫書志學提要,作為《上海圖書館藏宋元版解題·史部(二)》之一篇,刊載于《斯道文庫論集》第32輯中(1995年),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三冊pdf?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三冊pdf(新見上圖藏元本胡注資治通鑒初讀記)1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三冊pdf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今年5月間影印刊行了上海圖書館所藏胡三省注本《資治通鑒》,為元刻初印本,首尾完具,至為罕觏。此書為學界所知是在二十多年前,當時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尾崎康教授來中國調查宋元版書,在上圖發現此本,據書中不見于他本之胡三省題記三十馀條,判斷其為現存數部同闆元刻本中刷印最早者,且全書為無修闆完本,僅卷81第26葉,卷163第11、12葉共三葉為抄配。尾崎教授并辨識出書中一百八十馀個刻工姓名,又全文輯錄胡三省各條題記文字,考訂出每條之年月,撰寫書志學提要,作為《上海圖書館藏宋元版解題·史部(二)》之一篇,刊載于《斯道文庫論集》第32輯中(1995年)。

此元版《鑒注》雖藏于公立圖書館,但其後二十馀年間幾乎無人見過,偶有學者論及,也都是憑藉尾崎康解題之内容而立論,而解題披露的信息十分有限,因此對此書之認識,尚在洪亮吉所謂收藏家與鑒賞家之間。今全書刊布,珍罕史籍,化身百千,令人心喜,亟購得一部,初步翻閱一過,乃知其中佳處不勝偻指,以前《鑒注》文本中的許多疑案均可得到破解。

曆來《鑒注》中有一處16字注文缺失,清初顧炎武已注意及之,《日知錄》卷19《古文未正之隐》條雲:

胡身之注《通鑒》,至二百八十卷石敬瑭以山後十六州賂契丹之事,而雲“自是之後,遼滅晉,金破宋”,其下阙文一行,謂蒙古滅金取宋,一統天下,而諱之不書,此有待于後人之補完者也。漢人言“《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者,其事皆見于書”,故定、哀之間多微辭矣,況于易姓改物、制有華夏者乎?《孟子》曰:“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習其讀而不知,無為貴君子矣。

近人陳垣《通鑒胡注表微·本朝篇》則雲:

亭林以為所阙者身之諱言,吾則以為所阙者镂闆時鏟去。何也?蓋身之全書,立言謹慎,忠憤所發,不能已于言者,亦隻有痛于宋,而無怼于元。(中略)此條之阙文,蓋镂闆時偶檢點及此,認為有礙而去之,非身之諱而不書也。文津閣庫本《通鑒》乃于“金破宋”下補十六字雲:“南北分裂,兵連禍結,凡數百年,而定于元。”果如所雲,又何必諱。且全注稱元皆曰“大元”,無單稱“元”者,與其妄補,毋甯仍史阙文之為愈矣。(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16頁)

顧炎武所見胡注《通鑒》,其為元刊本,或為明萬曆間吳勉學刻本,抑或為天啟間陳仁錫評閱本,今不得而知,而陳垣所據則為清嘉慶間胡克家覆刻元本。元刊本今存世有十數部,已公開者有日本靜嘉堂文庫藏陸氏皕宋樓舊藏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本,檢兩本之卷280第10葉,後晉天福元年“今果然,此天意也”句下之胡注皆缺16字。兩元刊本間有明修闆片,而缺字之葉尚為元闆無疑。以下吳、陳、胡三本悉仍其空缺。1956年版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以胡克家本為底本,于此處标示“原缺十六字”(9147頁)。由此可見,從元刊本,到明吳、陳本,清胡本,再到晚近整理排印本,胡三省注文十六字沉霾竟已七百馀年矣。今取上圖本觀之,前人從未得見之16字宛然在目:

達靼又滅金,皆跆藉中國,如涉無人之境。

按達靼亦寫作鞑靼,滅金者為蒙古,此以達靼指代蒙古;跆藉,蹂躏踐踏之意。胡三省以宋代遺民自居,入元隐居二十馀年注《通鑒》,至五代石敬瑭父事契丹、割棄燕雲之際,憤悁之情,不能自已,遂連類書及此後遼、金、蒙古三朝在本國舊土相踵代興、橫行無忌之狀,痛故國之淪亡,忿異族之殘虐,其語固當為新朝所忌憚,因被删削章句,深沒其文,此點尚易看出。而此區區16字非鏟除淨盡而不可,疑更因其中以“達靼”稱呼蒙古之故。按王國維《鞑靼考》雲:“蒙人本非鞑靼,而漢人與南人辄以此名呼之,固為蒙古人所不喜。吾侪既發見元人諱言鞑靼之故隐,則其删剟事實,改易名目,并不足深怪。而上所陳述武斷穿鑿之假說,固自有可能性在也。”後印本《鑒注》此處之留白16字,足為王氏之說添一有力證據。《鑒注》中另有“鞑靼”或“達靼”多處,皆謂古代民族,非用以指稱蒙古,故不必删除。

此16字缺文,顧炎武認為胡三省是“諱而不書”,而陳垣以為“镂闆時鏟去”。今上圖本《鑒注》出,可知版刻原有,初刷時文字具在,後印才被鏟削。顧炎武未得其情,而陳垣獨具隻眼,為不可及。

此類因避忌而删削之處,書中恐所在多有,初讀之下,再舉兩例。

一處已經陳垣拈出,卷294第17葉,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導汴水入于蔡水”句,胡注引“□朝會要”,國圖、靜嘉堂兩元本均缺一字,胡刻本同。陳垣《表微·本朝篇》雲:“‘朝’上阙一字,陳仁錫本同。蓋所引者《國朝會要》,以書名不便改,故阙之也。”按之上圖本,正作“國朝會要”,陳垣推理精當,若合符節。而中華書局點校本補一“五”字(9595頁),無版本依據,亦不合胡注原義,況且若真為“五”,非關忌諱,又何必刊落?

另一處尚未有人道及。卷286第6葉“兀欲姊壻潘聿撚為橫海節度使”句下胡注引《考異》曰“《周太祖實錄》‘聿撚’作‘聿涅’。今從《陷蕃記》”,後空白一整行有馀,非版刻格式所應有。檢上圖本,其下乃有51字,曰:

餘觀今北方之人,其言語其名稱,多是有其聲無其字,華人随其聲以字書之,初無意義。聿撚即聿涅,語有輕重,字亦随異耳。壻音細。

此處所謂“今北方之人”,指蒙古、契丹等民族,作者自稱為“華人”,有以外之。數語看似不經意間,而夷夏之防俨然,其遭削除,亦勢所必然。

除去以上所說有意删削者外,國圖和靜嘉堂兩元本版面應有文字而空白之處甚多,胡克家覆元本或仍其空缺,或以意補之。此類情況多不勝舉,下僅以兩例說明之。其一,卷85第9葉晉惠帝大安二年“白沙督孫惠”句,胡注“白沙在邺城東南頓”下,兩元本空缺大字11格位置。胡刻本删去“頓”字,補入正文“與機親厚,勸機讓都督于粹。機曰”13字。中華書局點校本同胡刻(2686頁)。而上圖本胡注下尚有“丘界,其地臨河津,與濮陽對岸,置督守之”16字,并正文13字。胡刻本因無法補足注文,遂擅删一“頓”字以完文義。其二,卷116第17葉晉安帝義熙七年“擊休官權小郎、呂破胡于白石川”句,下有胡注兩行,靜嘉堂元本殘存17字,為明代補刻,國圖元本則全部空缺,胡刻本同國圖本,中華書局點校本标注 “原缺四十六字”(3658頁)。上圖本則完好無缺,作“休官,夷部落之名,居于隴右,權氏、呂氏世為酋長。白石縣,前漢屬金城郡,後漢屬隴西郡。賢曰白石山在今蘭州狄道縣東,劉昫曰河州鳳林縣漢白石縣。熾,昌志翻。昙,徒”65字。靜嘉堂本明代補刻之胡注17字中,有兩字訛誤,“部”誤作“耳”,“徒”誤作“走”。

上舉兩例,并非觸及時諱,為何亦缺其文?細加觀察闆面狀況,可以發現凡空缺之處均有文字擠刻現象,即本來一個字的位置上刻入了二個以上的字。擠刻的原因,蓋由于闆片刻成後内容又有所增補,其方法為鏟去原有文字,再嵌入新木條,刻字時減小字形字距,以一字之位置改刻多字。嵌入之新木條,刷印時遇水漲縮,日久偶有脫落,遂成空白。後日再刷時,又一時無法得到初印之本,未能據以補足文字,久而久之,遂無人知空白處為何字。明清翻刻本對這類阙文的處理,或依樣保留空白,或以己意補出文字。空白留有閱讀缺憾,意補則可能造成不符合注者原意的訛誤。凡此種種,悉因上圖本再出人間,訛缺之憾,大多得以彌補。但如卷204武則天永昌元年“徐敬業之敗也,弟敬真流繡州”句下胡注删去約五十字,上圖本亦然,非擠刻木片脫落,而是有意删除,辄恐永無補完之日。所幸上圖本刷印極早,此類改易情形并不多見。

由此又可論及元本 《鑒注》之刊刻問題。前人有以此書為元興文署所刊者,但從四庫館臣所作《鑒注》提要,到王國維《元刊本資治通鑒音注跋》(《觀堂集林》卷17),再到陳垣《通鑒胡注表微》之《本朝篇》《校勘篇》,已辨其非,《提要》引明黃溥《簡籍遺聞》謂是書“刊于臨海,洪武初取藏南京國學”,幾為定論。今觀《鑒注》闆面,注文擠刻之處數以千計,中有增入大段注文,絕非當時負責刻書者所能擅補。偶有正文擠刻或注文誤入正文者,亦不能僅以寫樣疏忽解釋之。《鑒注》為294卷之巨帙,非倉猝所能畢工。頗意胡三省生前已将書稿付與臨海刊所,陸續雕版,後發現有訛誤或缺漏,又加增改,随時示知刻工,改闆擠刻以補入。胡三省家在甯海,屬台州路總管府,而臨海是台州路治所所在,兩地相距不足百裡,其間訊息之往來傳遞當無障礙。全書蒇事,當在胡三省辭世以後。又明初将《鑒注》闆片全部運往南京國子監,捆紮裝載,路途千裡,舟車颠簸,恐亦是擠刻小木片有所脫落的原因之一。

上圖本中有校語九十馀條,均書于闆框下端,大多勘正《通鑒》正文,間糾胡注之謬,頗為精核,對今人校訂整理《鑒注》極富參考價值。校語不知出于誰手,但其中有一條似乎可以窺見批校者的時代。卷263第12葉唐昭宗天複二年“镠還及龍泉(中略)微服乘小舟夜抵牙城東北隅”句,胡注雲:“龍泉即龍井,在杭州城西南風篁嶺上,去城十五裡。”批校雲:“若以龍泉為龍井,則無舟可達(東北)隅矣。蓋今馀杭縣有地名龍泉(寺),即其處。而(從歸)錦橋下舟出,(徑)入今菜市門也。”(上圖本葉面地腳有裁切,損及校語,括号内文字據文意補)按菜市門為南宋臨安城東東青門之俗稱,元初隳壞天下城垣,此門不複存在,其名則一定時期内尚存于人口。元末張士誠據杭州,複築城,而東青門擴至原地外三裡,俗名太平門,明代又改慶春門。批校者稱“今菜市門”,意其非元代以後人,且熟悉杭城周邊地理,或許為浙江士人。若然,其晚胡三省不能過數十年。另從批校和抄配文字看,二者似出一人之手。抄配格式及文本悉準元闆,亦可證批校者時代不能太晚,否則,再得到一部元版,豈容易事。

上圖本《鑒注》(包括《通鑒釋文辯誤》)全書近萬葉,原刻極初印,字劃明爽,書品亦佳,幾無蠹蝕朽壞,抄配僅五葉(尾崎康漏數卷229第16葉、卷259第13葉二葉),或非後天失去,而是刷印裝訂時偶然遺漏。如此佳椠,七百年來從未經官私書目著錄,書中亦無隻字題跋,僅在胡三省自序首葉及卷273尾頁,有清道鹹間覺羅崇恩之印章八方。頗疑此書未久在民間流通,元季或明初時已入内府,清代貯于内閣大庫,未入天祿琳琅。崇恩以皇室近支,或以某種機緣得此珍籍,钤印秘藏于家。至于何時又歸上圖館藏,暫時不得而知。

方今寰球多虞,而神州尚稱乂安,上圖本《鑒注》出,秘籍複章,不僅胡三省千秋之志,幽而重光,即文字之種種異同,雖無關大義者,亦得一掃疑謬,甯非天意乎。故撰此小文,聊作喤引,其亦愛讀《鑒注》者所樂知欤。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作者:秦蓁編輯:任思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