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放下!可你放不下。為何?因為那裡有你的得失利害!
你執着于此,不可自拔,你讓它占據了生命的大部分。于是,你看不到美景山色,嘗不出人間至味,也抓不住這大千世界的至情溫暖!
佛說放下,不是放棄!家庭、事業、親情、愛情、友情?你需要放下的,僅僅隻是你的執念而已!六祖禅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需用心參悟。
放下,即得到!放下,而不放棄。
曆史上那麼多禅師,修習的僧人,為何六祖慧能能成為大德高僧?成就佛家大智慧?因為他深刻悟得了人生的真谛,世間的因果,以及佛教的靈魂思想。
說白了,佛再厲害,還得人來做,離開了人,也就沒有了佛。六組很智慧的通曉這點。那我們俗人怎麼做佛呢?在六祖《壇經》中,僧法海,初參祖師(即有一名僧人名法海,初次見六祖慧能,向六祖請教)。
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請教六祖,我們普通人的心,怎麼是佛呢?)。
師日: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雖然短短的幾句話,卻道出了佛學的真谛和佛教的智慧。在這個問答中,六祖的回答非常重要,也非常富有睿智的洞見。通過這幾句話,六祖讓我們明白,因為我們每人都有心,卻不知怎麼用,所以成不了佛。想成佛能明白六祖之言,做到即佛。
六祖上面幾句話的含義:
前念不生即心——指清靜之心,當我們沒有雜想之心,這個心是指所有人,包括你,我之心,令其清靜。前念不生,就是保持清淨之心,保持本真之心。
後念不滅是佛——說的是當普通人的心沒有雜念,保持清靜無想之态,這時候如果心自動,生出念頭,乃是真心自性起念,此心此念乃慧念,智慧自然流出。也道出了真空不空,不是玩空,有智慧随時而出,不由人想,自然而然。
成一切相即心——心靈如同一個宇宙,可以容納萬物,接納一切事物,這就成一切相。人是個複雜體,可以折射外界的一切,人的心理折射着你的世界觀,價值觀。心靜,性空,不着萬物,鏡子乃空無一物,鏡子如心,當照萬物,即顯萬物,此功能被我們稱之為神,為靈。照萬物又不帶一點自己的自私雜念,不動心思。
離一切相即佛——物體離開鏡子,鏡子又空空如也,不存一點物質在其中,人心如鏡,物走即空。我們說,來的都是客,人走茶就涼,過後不思量。做得到已近道了。心應萬物,而又離萬物,即看見金銀财寶,美女等美貴之物,心不動雜念,沒有雜想。金銀财寶,美女離開,心又空空清靜,心不思不想,事來則應,事去不留,本心自存,無個人私心雜念。所謂直心養道,直心即不思量,沒有雜想之心,心應萬物,而心不為外物所捕獲,不為他者所奴役。心念,應萬物而無萬物。
結語:
佛祖雲,拟議即乖,校量即錯指此。萬事都不走心,不着心。不思量動用世界觀,保原本之心,無塵念,心性自明。無煩惱,靜看起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