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有許多真摯的友誼,不分老少,也無論地域。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會出現忘年交,比如魏晉時期的孔融與祢衡,一位年近不惑,一位剛好弱冠,相差二十歲左右,卻成了自己。
鄭闆橋與袁枚都是清代的傑出才子,彼此雖然都知道對方的大名,卻一直無緣相識。後來兩淮都鹽運使盧雅雨在揚州的三賢祠做東,邀請文人雅士在此集會。
鄭闆橋和袁枚都應邀參加,那時他們分别為71歲和48歲,可謂相見恨晚。下面分享的是袁枚賦詩感謝鄭燮,對方即興吟誦《贈袁枚》,流傳了一段詩壇佳話。
投鄭闆橋明府
清代:袁枚
鄭虔三絕聞名久,相見邗江意倍歡。
遇晚共憐雙鬓短,才難不覺九州寬。
紅橋灑影風燈亂,山左官聲竹馬寒。
底事誤傳坡老死,費君老淚竟虛彈。
袁枚年少有才,進士及第後授翰林院庶吉士,後來外放擔任縣令,卻多年不得提拔,于是辭官歸隐于随園,并廣收弟子。詩人的才華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贊賞,就連鄭闆橋也喜歡讀他的詩作。
後來有一次誤傳袁枚不幸落馬摔死了,闆橋非常傷感,還為他哭了一場。袁枚與前輩會面後,大家饒有興趣地談論起這件事,才子非常感謝闆橋的厚愛,于是賦詩表達敬意。明府,是對縣令的尊稱。
袁枚首先贊賞鄭闆橋先生擁有詩書畫“三絕”,尤其是他的畫作更是備受世人矚目。此次群英聚會于揚州的邗江,實屬機遇難得,自己終于可以有幸得到先生的賜教。
接下來才子不禁有些感慨,彼此相知恨晚,而且都已“雙鬓短”,更可惜人才難得,令人感歎九州之地依然不夠寬廣。詩人用“不覺”二字,傳達出求賢若渴的願望。
盧雅雨的紅橋修禊之邀,讓袁枚得以與很多文人墨客相聚,大家暢所欲言、各顯風流,窗外寒風凜冽,屋裡卻燈火通明。詩人又聯想得到鄭闆橋曾在“山左(即山東)”擔任縣令時的艱難處境。“竹馬寒”,道出了其儉樸的生活作風。
結尾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前輩的感激之情,“底事誤傳坡老死”,是指有人誤傳蘇轼在貴州去世,他的好友範景仁在許昌聽說後大哭了一場,詩人借此述說鄭闆橋對自己的深情。全詩傳達出詩人對鄭闆橋的推崇,以及意外會面後的喜悅之情。
贈袁枚
清代:鄭燮
晨星斷雁幾文人,錯落江河湖海濱。
抹去春秋自花實,逼來霜雪更枯筠。
女稱絕色鄰誇豔,君有奇才我不貧。
不買明珠買明鏡,愛他光怪是先秦。
鄭燮,人稱闆橋先生,進士及第後曾擔任山東範縣和濰縣縣令,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作者參加了這次聚會,會見了著名才子袁枚,并即興賦詩,表達了自己對才子的贊賞之意。
作者在開篇抒寫了知己難求,“晨星斷雁幾文人,錯落江河湖海濱。” 詩人說天下的才子騷客,就像晨星一樣光彩奪目,也如離群的孤雁那樣孤獨,更是錯落分布于五湖四海。
接下來作者贊美袁枚的不凡文采,就像春華秋實,既有華麗的文辭,也有發人深省的内涵。才子宦途沉浮、人生坎坷,卻顯得更加堅韌頑強和出類拔萃,就像曆盡風雨摧殘的翠竹,氣節高尚。
闆橋雖然歲數比袁枚大了二十多歲,卻絲毫不在意他的文采超過自己。“女稱絕色鄰誇豔,君有奇才我不貧”,作者說才子金屋藏嬌,鄰居們都誇獎她的國色天香;詩人又贊美袁枚頗有奇才,自己有這樣的朋友,精神生活一點也不貧乏。
結尾兩句乃是戲谑之語,隻可意會,不便明說。闆橋說我不置辦明珠,卻購買明鏡,因為“愛他光怪是先秦”。先秦,化用了古代分桃的典故,相傳衛靈公的男寵彌子在園中摘了一個桃子吃,他吃了一半,覺得味道不錯,就将剩下的一半遞給衛靈公,旁邊的侍衛看了卻目瞪口呆。
比較這兩首詩,袁枚的作品含蓄深情,文采出衆。而鄭闆橋的詩作卻抒寫随意,作者以诙諧的筆調,表達了對晚輩的贊賞。不提兩位才子詩歌的水平高下,他們沒有文人相輕,而是相互欣賞,就值得人們點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