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電影中的祥林嫂簡介

電影中的祥林嫂簡介

娛樂 更新时间:2024-07-09 05:17:28

1956年,著名編劇、電影大家夏衍将魯迅的小說《祝福》搬上了銀幕。

作為49年之後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祝福》備受好評,空前成功,不僅受到官方推崇,還獲得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特别獎。

但是,這部影片實際上嚴重誤讀、漏讀了魯迅的本意。

電影中的祥林嫂簡介(這部電影裡的祥林嫂)1

▲《彷徨》《祝福》收錄于這部集子之中作者:魯迅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

01.

被誤讀的祥林嫂

在電影《祝福》中,白楊飾演的祥林嫂頭發烏黑,膚色白皙,眼波流轉,與小說中那個「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隻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的祥林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電影中的祥林嫂簡介(這部電影裡的祥林嫂)2

▲電影中的祥林嫂,頭發烏黑,膚色白皙,與小說中人物出場時的描述完全不一緻。

這還是祥林嫂嗎?

被颠倒的不僅是祥林嫂的外形,人物的行為更是如此。影片中有一幕耐人尋味:祥林嫂發瘋一樣地拿着切年糕的刀,沖到土地廟砍她用血汗錢捐的門檻。

電影中的祥林嫂簡介(這部電影裡的祥林嫂)3

▲祥林嫂跑到廟裡,用刀砍門檻,1956年電影版《祝福》。

這一幕,小說中完全不存在——甚至正相反,小說中祥林嫂的畢生之願,恰恰是要捐一條門檻。

為什麼要這樣改編?

按照夏衍自己在《雜談新編》中的說法,他接手改編魯迅的名著,是「要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上映,所以我接受這一改編工作就把它看作是一件嚴肅的政治任務。」

通過砍門檻這個行為,祥林嫂被完成了電影創作者賦予她的「政治任務」,形象得到拔高:雖然她命運悲慘,但是她有鬥争精神。她肩負起了反抗地主、反抗「封建」、反抗迷信的重大使命。她英勇鬥争的力量幾乎溢出熒幕,要将腐朽的舊社會撕扯粉碎。

夏衍也由此完成了他的「政治任務」,他本人對這個「創新」應該也是頗感滿意的,但還謙虛說這個細節不是他的創意,在早先的電影《祥林嫂》,以及越劇、評劇中已經有過。甚至他認為,電影《祥林嫂》有着諸多改編不當之處,但這一細節令他舍不得割棄,「每次看到這一個場面的時候,都隻是感到激動,而并沒有覺得突兀或者背離了祥林嫂的性格」。

夏衍心裡清楚,他做這種改編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政治因素」,他也不認為這樣做「違背人物性格的發展規律」。他堅信,「祥林嫂有決心用死來反饋現實的吃人社會的迫害」;他反問,「就是這個祥林嫂,難道永遠會是神權下面的不抵抗的奴隸麼?」

電影中的祥林嫂簡介(這部電影裡的祥林嫂)4

▲電影《祝福》劇照主演:白楊、魏鶴齡該劇也作為1978年《人民電影》第七期封面

但對于祥林嫂,魯迅卻是這麼對許欽文說的,他說:「祥林嫂到後來弄得活既活不成,死也死不得。如果有鬼,她怕被鋸開身子來,如果無鬼,将永遠見不到唯一親愛的阿毛。悲慘到了極點,但這種痛苦,并不是她自己找尋出來的。祥林并非她害死,再嫁并非她所願,阿毛是狼拖去的,都出于無可奈何,所以是慘劇。」

祥林嫂是慘劇,魯迅寫祥林嫂,是哀其不幸,而夏衍因為有「政治任務」,則必須要讓祥林嫂的行為具有積極的反抗意義,必須要讓祥林嫂的悲慘具有現實意義,所以給她加上标簽和符号。但這種改編,是對祥林嫂的誤讀,更是對魯迅的誤讀。

也正是由于這種誤讀,夏衍還有意無意地漏讀原著中另一位關鍵人物——「我」。

02.

被漏讀的「我」

小說中作為叙述者的「我」,是一個接受過一些新思想之後,回到魯鎮,并到「老監生」四叔家「暫寓」的知識分子。「我」見證了祥林嫂的命運,讀者在小說中,也是通過「我」的眼觀察祥林嫂,透過「我」的口了解祥林嫂,但是在電影裡,如此重要的「我」,卻完全消失了。

電影直接從祥林嫂的故事開始講起,再沿着時間線推移。這樣一來,觀衆被置于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祥林嫂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交代得非常清楚,牽引着觀衆對整個故事情節進行理解和把握。

但這樣的安排,直接抹去了知識分子「我」的形象。與小說讀者不同的是,電影觀衆完全不知道「我」的存在,當然更不知道「我」是誰,這就巧妙地導緻了原著主題的遷移:不再注重啟蒙性,而是突出強化「為革命鬥争」服務的作用。

小說的叙事視角發生轉變之後,祥林嫂成為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電影于是理所當然地展現了祥林嫂的悲劇命運,并突出了政權、神權、族權和夫權對祥林嫂的壓迫和摧殘。

不得不說,這樣的處理,恐怕背離了魯迅小說的創作初衷。

原著中,魯迅對「我」的心理活動其實着墨頗多。一開篇,「我」和四叔寒暄過後,四叔便大罵起「新黨」,即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雖然這并非罵他,但可以想得,倘若四叔發現「我」是個比康梁還「新」的人,恐怕會罵得更慘。而「話不投機」之後的結果,是「我」一個人剩在書房裡。

如果說「我」作為一個接受過西方文化與思想的知識人,因為寄居在别人家,乖乖敗下陣來,尚且說得過去。但面對祥林嫂,「我」這個「見識得多」的知識分子一下子也招架不住,那就是真無奈了。

祥林嫂問「我」,人究竟有沒有靈魂的終極問題。「我」先是發現靈魂有無對于自己來說向來是「毫不介意」的,緊接着又想要按照魯鎮信奉鬼神的「理」敷衍了事。沒想到祥林嫂偏偏不肯就此打住,硬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問完靈魂又問起了地獄。「我」這才意識到了自己那少得可憐的現代文化思想是根本「擋不住三句問」的,于是産生了「逃離」的想法,欲将責任推卸給「說不清」三個字,這樣一來「即使發生什麼事,與我也毫無關系了」。

「逃離」,發生在與「祥林嫂」遭遇之時。其中隐藏的,是魯迅更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電影中的祥林嫂簡介(這部電影裡的祥林嫂)5

▲1957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祝福》連環畫,這本改編的連環畫也和電影一樣,将「我」隐去,以第三人稱視角來叙述祥林嫂,原著中的「我」,在畫中被泛指為「識字的人」。

03.

回魯鎮記

當「我」在書房中再次感到不安的時候,即刻想要用城裡價廉物美的魚翅和安逸享樂來緩解自己的不安:「不如走罷,明天進城去福興樓的清墺魚翅,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現在不知增價了否?往日同遊的朋友,雖然已經雲散,然而魚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隻有我一個······」

又比如說,初回魯鎮的時候,「我」還會覺得「震耳」,并且發現自己與「一切照舊」的魯鎮之間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與後來面對魯鎮毫不反抗、「繳械投降」相比,這時候的「我」雖然沒有意願和能力去改變什麼,至少還有想要逃離的欲望。

但在小說的結尾,「我」卻覺得爆竹聲是「繁響的擁抱」且「懶散而舒适」的。「我」不僅無力對抗,而且自身已經融為以往批判對象的一部分而存在了,其實也已經無意反抗。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這個「知識新人」甚至還不如祥林嫂離「啟蒙」更近。至少祥林嫂有明确的問題意識,亦嘗試通過這個「識字的」、「見識得多」的「出門人」去獲取答案。隻可惜她所依仗的對象,也不過是剛剛邁處魯鎮門檻半步,根本不具備回應祥林嫂的能力。所以,身處魯鎮,祥林嫂的自我尋求之途注定成為泡影。

可以看出,魯迅借助小說想要表達的,絕不僅僅像電影那樣,隻是通過祥林嫂個人的悲劇命運,來揭露和抨擊「吃人」的專制禮教。魯迅思想的複雜與深刻,是這種政治臉譜涵蓋不了的。

中國的知識分子,如同「祝福」裡的「我」,對中國之真問題,是有觀察與感受的。「我」回到魯鎮後,不僅自覺格局高,而且看到了「祥林嫂」,看到了魯鎮生活最殘酷的一面:「祥林嫂」的絕望與悲劇。

然而,「我」也隻能停留在「看到祥林嫂」、「知道祥林嫂」的悲慘這樣的邊界上。再往前走,當與祥林嫂遭遇的時候,「我」的無力感就立刻産生,于是「我」也立即選擇「逃離」:「逃離」到更舒适的生活,甚至「逃離」的更深,深到主動融入魯鎮、為魯鎮的「舒适」辯護,視魯鎮最悲慘的一面——「祥林嫂」的悲劇——為弱者的笑話。

以魯迅《祝福》筆下的「我」來關照近百年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每每令人有毛骨悚然之感。我們的生活并未脫離「魯鎮」,「魯鎮」的最底層,一代代徘徊着「祥林嫂」,一代代的知識分子降臨「魯鎮」、遭遇「祥林嫂」、然後逃離、最後擁抱「魯鎮」。

雖然隔着時空,魯迅已經寫盡了世相。

在完成《祝福》後一年,魯迅于雜文《論睜了眼看》中曾說道:「中國的文人,對于人生,——至少是對于社會現象,向來就多沒有正視的勇氣。……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着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如今,又一代知識分子降臨到新時代的「魯鎮」舞台,開始了又一輪的遭遇、逃離與擁抱。近期,與魯迅一樣同寓滬上的一位年輕知識分子,在「魯鎮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魯鎮」應該如何重視「祥林嫂」路線的大作,并以此為榮,似乎他逃離「祥林嫂」并擁抱「魯鎮」的選擇反而是在拐着彎直面「祥林嫂」,何其忍辱負重。

如此吊詭,算是給魯迅文章裡的「我」增加了新高度。

魯迅先生地下有靈,一定會痛恨自己的文字至今在魯鎮「不得過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