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庭院,将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因為端午節堪稱中國古代的“衛生防疫節”。仲夏天氣濕熱,又值汛期,百蟲孳生,疫病易生。于是,人們會在端午這天熏艾洗浴,佩戴香囊,飲雄黃酒。艾草、香囊、雄黃酒也被稱為“端午三友”,至今仍是許多人心目中的防疫利器。但千百年前的“土法子”,如今如何利用更養生呢?
熏艾葉小心刺激呼吸道
古時到了端午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把從田間采回的艾蒿、菖蒲懸挂在門戶上。再将艾葉點燃,用來繞室熏燒。還會以艾葉煎湯,用來噴灑,沐浴,甚至是飲用。也有人用艾葉等浸制成藥酒,或用嫩艾葉做成馍馍食用。
古人熏艾主要是為了驅蟲,但如今的作用卻不一樣了。“熏艾能夠改變室内濕度,起到祛濕的作用。”浙江省新華醫院中醫科主任王德玉說。要注意的是,熏艾也有禁忌,有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要慎用。
艾葉香包佩戴驅蚊 放在腹部祛風止痛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張維介紹,利用艾葉治療和預防疾病也是中國古老針灸療法的一部分。在濕熱天氣裡,将艾葉泡在水裡沐浴,具有止癢、殺蟲、祛晦作用,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總結出來的保健方法。艾葉還有通經絡的作用,手腳冰涼,虛寒體質的女性用艾葉泡腳,可以加速血液循環,對平時痛經、月經不調的女性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端午節前後是胃腸疾病、傳染疾病高發季,此時也是艾葉生長旺季,古人采集艾葉後将其捆成一束挂在門楣上,利用其濃郁氣味來驅蚊蟲,燃燒的艾葉還能防止病毒傳播。現代都市人很難采集到新鮮的艾葉,但仍然可以利用曬幹後的艾葉,制作成荷包随身佩戴,不僅防蚊驅蟲;放在腹部,還能散寒除濕,祛風止痛,用于風寒或風濕所緻腹部冷痛。
艾灸療法 通經止痛
将艾葉曬幹碾碎後,剔除雜質後可制成不同等級的艾絨,等級低的艾絨質地較粗,可以卷成長條卷,制成類似于雪茄樣的艾條;等級高的艾絨質地細膩,不但燃燒值高,而且在燃燒過程中産生的有害氣體少,可以做成艾炷為病人做皮膚灸。
張維表示,艾灸治療疾病的方法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間接灸時艾條不直接接觸皮膚,将艾條點燃後,懸在穴位周圍,使皮膚産生一定灼熱感以達到治療作用。直接灸則直接将點燃的艾柱放在皮膚上,通過強烈刺激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
灸在中國的使用有相當長的曆史,艾灸療法具有通經、止痛、溫陽作用,适合于疼痛類疾病及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等。在長期臨床實踐中,中醫還總經出特殊灸法醫治疾病,如利用核桃皮做中介治療視神經萎縮、神經炎等眼病,為胎位不正的孕婦調整胎位等。雖然艾條具有養生保健功效,但它不能代替疾病的治療。艾灸療法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勿亂飲雄黃酒,可用黃酒代替
白素貞飲下雄黃酒現出原形的傳說,恐怕無人不知。但相比于艾葉與香囊,“雄黃酒”在現代的養生方式就改變了。
古人認為雄黃有解毒功效,端午常撒雄黃粉、喝雄黃酒。但近年來不少新聞報道出,雄黃酒不僅不解毒,還頻頻引發中毒。據說是雄黃加熱後會産生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
“雄黃裡确實有砷、汞等有害物質。”王德玉說,中醫認為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過去以雄黃入藥,也是慎之又慎。而現在很多中醫藥機構都不再用這味藥了。很多民衆不知道,端午還來買雄黃,反被醫院勸了回去。
醫院配不到雄黃,在網購網站一搜,還是能發現許多販賣雄黃酒、雄黃石的商家。王德玉提醒,即便是微量攝入,久服雄黃也會傷肝,何況自制雄黃酒難掌握藥量。也有人被蛇蟲叮咬後會塗點雄黃。“這也不是很建議,現在能替代雄黃的藥物很多,沿襲傳統也要講究科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