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是誰寫的詩?
是駱賓王寫的。
駱賓王又是誰?
駱賓王,是大唐著名的詩人。
他曾在大唐曆任武功主薄、長安主薄、侍禦史。
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文章齊名于天下。
他的《代徐敬業讨武曌檄》,曾讓武則天看了之後,都為其文筆而驚歎。
武則天當時就曾找來當朝的宰相發問:這樣有才華的人,你怎麼不推薦給我,讓他埋沒在民間?
他的這篇文章寫得氣勢磅礴,讀後,令人熱血沸騰。
請看——
僞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曾以更衣入侍,穢亂春宮。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人神之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猶複包藏禍心,窺竊神器,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言猶在耳,忠豈忘心?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那真是壯懷激烈,慷慨陳詞,義憤填膺。
而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這兩句詩,來自駱賓王的另一篇大作,其篇名為《易水送别》。
全詩還有下面兩句: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這當說是《代徐敬業讨武曌檄》的一個注釋。它道出了上述這篇文章沒有講到的意思。
當時,他寫《代徐敬業讨武曌檄》這篇文章時,可以說就是在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的情境下完成的。
當初,唐高宗力排衆議,一立武則天為後,武則天見已得勢,便開始頤指氣使,全不把已患風眩病眼睛不能看東西的高宗放在眼裡了,朝中各項大事全由她一人定奪。
等到高宗離世,中宗李哲繼皇帝位,她更是得意忘形,培植親信,把天下視為她自己的了。
她那時的權力就大到皇帝也可以由她任意廢立了。
中宗想提升自己的嶽父韋玄貞為豫州刺史,有人反對,他說了句:我把天下給他又如何?武則天沒幾天,便把他廢掉,幽禁了起來。
在此事發生後不久,他駱賓王受眉州刺史英公徐敬業的牽連,官職被貶。
面對武則天的肆意妄為倒行逆施及各種醜惡行徑,他駱賓王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而他敢于如此行文,也正是像當年荊轲一樣抱着壯士一去不複還的壯志而下筆的。
當時的背景是,他駱賓王被貶官後,與同遭此運的衆人會集于揚州。他們在徐敬業的鼓動和率領下,起動一州郡的兵馬,以勤王救國匡扶盧陵王李顯複位為出師之名,開始了對武則天的讨伐。
當時,徐敬業自封匡複府上将軍,兼領揚州大都督,任魏思溫為軍師,任他駱賓王為紀室,做文字秘書。
他當時心裡很明白,徐敬業如此舉起反叛之旗,成則光複大唐偉業,不成則必死無異。但他面對強權者無所畏懼,他要為這個世界伸張正義,他要跟着徐敬業赴湯蹈火,去殺掉武則天而萬死不辭。
當然,《易水送别》這首詩寫于徐敬業舉事之前。但在那時,武則天的各種醜行己經昭然于天下。他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在公元676年冬天,他赴幽燕側身于軍幕之際。
那時,她武則天已經和高宗并稱二聖,參預朝政,己經開始重用酷吏,殘忍到亂殺無辜了。那時,有人狀告嶺南流犯謀反,她派司刑評事萬國俊行監察禦史之職前去審訊,萬國俊到那裡後,根本就不做任何調查取證,召集起在冊的全部被流放之人,不論男女老少有罪無罪,将之一律趕到一水邊統統殺掉。
對于這種人,她武則天大加賞賜。這家夥回來後,立刻被武則天提升為朝散大夫、行侍禦史。而真正的正人君子真正的秉公執法的人卻得不到重用。相反,真正的正人君子卻往往在她的那幫鷹犬爪牙之下蒙冤受屈,或被流放或被處死。
他駱賓王就是因為主持公道,上疏諷谏,而得罪了武則天,後又被誣下獄的。他當時被關了一年才被釋放出獄。
他的此股惡氣無從宣瀉,便借助當年燕子丹送荊轲過易水去刺殺秦王政這一典故,慷慨陳詞,寄史詠志,表達出了怒發已沖冠的悲壯情緒。
這首詩,之所以又謂之為詠志,就在于它暗示了他駱賓王對當朝在位的武則天的強烈憎惡,同時,也抒發了他對古代英雄的無限仰慕,傾吐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
他有心以當年告别燕子丹的荊轲那樣抱着一去不複還的決心去和武氏政權做一番較量。他要等待時機匡複李唐王朝,重新迎來他人生的光彩時分。
自然是,在這首詩中又不乏寒涼之意。他也非常清楚他要真那樣做了,等待他的還會是什麼。但他又義無反顧矢志不渝。
在徐敬業舉起反叛之旗之後,他毫不猶豫地加入其列,也正是緣于他寫這首詩時的豪壯激情。
他後來,也真成了此去不複還的一名名垂千古的壯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