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HIFI的定義在國内還是有不少同學不認識進而導緻盲目的去買了一些并不屬于HIFI範疇的回來
這裡先提一點,除非是超級無敵鐵木耳,否則大部分人都有辨别以下參數的能力。
不過,在器材不對等的情況下,有的差别的确是非常難以辨别出來,不過難以辨别不代表沒有,一句我聽不出來就是沒有這種論點我會直接無視之的。
于是正文開始。
說到音頻信号,第一個要提的就是三頻,三頻大家都知道,低頻中頻高頻。
這裡就先從高頻信号說起吧。
高頻:
高頻信号分為如下幾個細節點:
聲音解析度,聲音通透度,高頻聲場,弦音,箱音。
聲音解析度:
這個顧名思義,同樣一個音樂裡,解析度越高的回放設備你就可以聽到更多的聲音細節。
但是,一個器材并不是說聲音解析度越高越好,高解析度必須有對應的聲場空間作為鋪墊才可,不然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個小房間裡讓一支交響樂團給你演奏交響樂的感覺。
聲音通透度:
這個是一個很相對的概念,舉例來說你可以找一個KOSS PP和一支森海PX200來聽阿蘭的明日への賛歌,PP出來的阿蘭給人的感覺絕對不像是真正的阿蘭。
聲音的通透度和聲音解析度一般是關聯的,解析度高的耳機一般情況下通透度都會比較好。
高頻聲場:
高頻聲場主要決定了大聲場内的聲場範圍概念。而聲場,就是你可以在器材裡聽到多大的聲音空間感。
高頻聲場必須和中頻厚度以及低頻聲場配合,這個概念與上面的解析度概念相同,如果一個器材的高頻聲場太大而缺少中頻厚度的支撐以及低頻聲場的配合,你可以想象為坐在一個體育場裡聽一個沒有任何回房器材的歌手唱歌那種感覺,雖然也有一些器材會出這種聲音,一般HIFI領域将出現這種情況的器材定義為假聲場。
弦音,箱音:
這兩個定義和通透度一樣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弦音就是樂器弦所發出的聲音,箱音就是共振箱發出的聲音。這兩個如果需要對比的話,森海塞爾HD650和HD600兩個放在一起聽一曲Le Portrait de Petit Cossette ~Kozetto no Shouzou~Original Soundtrack專輯裡的Somewhere I Belong感覺會非常明顯。如果非要解釋的話,箱音的高頻響應會略低一些,但是這個不是一個單純的低的概念可以解釋的。
弦音和箱音一般和器材的聲音冷暖相關聯,冷聲監聽器材一般都是弦音器材,實際上真正的箱音器材相對極少。
中頻:
中頻信号分為以下幾個細節點:
冷聲、暖聲,中頻厚度,節奏控制力
冷聲、暖聲:
這兩個也是一對相對的概念,舉例的話,鬼束千尋和蔡琴大媽就屬于典型的暖聲,而Asriel的主唱KOKOMI和王菲就屬于冷聲。
冷聲和暖聲決定了一個器材大的聲音走向方向,所有的監聽器材都是冷聲,隻有HiFi器材裡才有暖聲器材。
中頻厚度:
這個東西是中頻的重點,同時也是低燒或者僞燒不會在意但是高燒絕對不會忽視的一個參數。
中頻的厚度一般決定了樂音的場面飽和度,這個飽和度和高解析度出來的多細節的飽和度概念不同。
中頻的厚度體現出的是整個聲音是否能沉得住,聽感的中間部分是否實在。
許多燒們常說的比如“那個聲音都不是飛在天上,而是地球人在聽火星人唱歌”這個就是典型的說中頻厚度缺乏。
順帶一提,上面這個說辭是普遍的對拜亞動力DT990的評價……這裡并不是說DT990很爛,隻能說這個器材的聲音取向本就不是用來聽人聲的器材。
作為一個玩器材的人來說,聽一個歌手有沒有唱功的一個重點,就是聽歌手聲音的中頻是否厚實。
這個中頻的厚度與聲音冷暖完全沒有關系,比如fripSide的歌中的人聲就要比相對聲音還更暖一些的平野绫的歌聲厚實得多。
這裡吐一個槽,平野绫唱歌真的很爛……
作為中頻厚度來說,實際上很多錄音師在錄音時,會為了彌補歌手中頻的不足采取将中頻領域擴充一部分到高頻和低頻的這種做法,在器材裡很容易聽出來錄音師做的這些手腳,比如水樹奈奈的《深愛》。
這是後話,繼續下面一個概念。
節奏控制力:
節奏的控制力這個概念一般在于樂音的節奏感,控制力強的器材樂音節奏铿锵有力,但是在快節奏的音樂的時候會導緻拖泥帶水。
同樣,節奏控制力低的器材在快節奏的音樂的時候會表現出色,但是在慢節奏音樂面前就會有種被人推着演奏的感覺。
比較典型的,森海塞爾HD650和愛麗絲M1都屬于慢節奏的耳機。
事實上,節奏控制力普遍是比較平衡的,除非山寨産品,因為樂音搶節奏的器材人是聽了受不了的。
當然,其中也有快節奏也能控制得非常好的,比如拜亞動力系列的耳機普遍都屬于這種風格。
總體來說,節奏控制力其實相當考驗一個HIFI調音師的能力,因為控制力的分配涉及到耳機的解析、泛音、聲場大小等等一大堆參數的平衡。
低頻:
低頻信号分為以下幾個細節點:
下潛、彈性、低頻聲場、低頻量
下潛:
下潛的概念就是你可以聽到這個低音能低到什麼程度。
作為高燒而言,大家經常說的“那個低音從腦門一口子砸到肚子裡實在是爽”這個形容的就是低頻的下潛。
比如《謳う丘~Harmonics FRELIA~》在11秒處可以聽到一個非常明顯的超低頻波,但是在PK1下則什麼都聽不到。
下沉越好的低頻越能鋪墊起整個樂音的厚重感,這個細節對于喜歡聽交響樂的朋友來說非常重要,請一定要注意。
彈性:
彈性就是你聽到的低頻波在釋放出去以是否會有一個反沖信号的感覺。
比如聽一個鼓聲,鼓聲是鼓槌在敲下去以後,鼓膜共振發聲後聲音不是“自從和芙蓉姐姐結婚後就再也沒回來”的那種感覺,而是像皮球一樣有一個彈性的反饋信号,這一點點的反饋信号就是低頻的彈性。
從聽音感覺上來說,沒彈性的低頻就像散沙,有彈性的低頻就像氣泡。
而低頻的彈性,和低頻的下潛一般是相沖突的,低頻彈性好的器材往往就不會有太深的下潛。
低頻聲場:
高頻聲場是用來鋪墊一個大空間感,低頻聲場就是用來鋪墊一個小空間感。
高頻聲場是通過利用人無法感覺到的音頻信号延遲給人在大腦裡造成一個皮層反射區視察以後拉出來的空間感,而低頻聲場則是利用聲波擴散給人充實起這個空間。
說起來和中頻厚度的作用有所相似,中頻厚度負責中頻信号在高頻聲場内的厚實度,而低頻聲場控制低頻的厚實度。
低頻量:
這個概念對于剛想入門燒的朋友來說非常重要,請一定要看仔細。
低頻量的作用是決定一個器材中低頻音量大小的概念,但是低頻量和上面三個參數沒有任何關系!
很多朋友去買耳機,要求就是挑一個低頻夠強的,殊不知這低頻質量根本不是由這低頻量控制的。
高質量的低頻不會有太多的量,高質量的低頻是由下潛以及彈性外加上适當的低頻量決定的,注意,是适當!
共通概念:
三頻銜接:
三頻銜接指的是三頻過度是否順暢緩和,這個問題一般在多單元動鐵耳機裡比較突出。
總的來說,三頻銜接這個問題一般比較少見,不過在比如TF10和5pro上還是多少可以聽出一些揣測。
是否易驅動(易推):
推力大小這個概念解釋起來其實很麻煩。
并不是說一個器材能夠被推得很大聲就叫能推動。
作為驅動的概念來說,一個器材必須被驅動出了應有的聲場大小,低頻厚實程度,才能算被驅動起來了。
而好的放音器材需要好前段器材支撐的理由也在于此。
分離度:
分離度一般指的是聲音左右的距離空間感。
比如我們在聽音樂時,在樂音左右兩邊有不同的樂器演奏時我們可以聽到這兩個樂器相隔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或者聲音會不會互相影響混在一起。
但是分離度與單純的聲場概念不同就在于分離度的提高并不會影響聲場的飽和度,而影響了整個聲場的大小。
這個空間感由三頻聲場同時決定,一般采用卡農雙推的耳機的分離度都要比采用6.3mm或者3.5mm頭的耳機高得多。
普遍來說,用常規的6.3mm或者3.5mm頭的耳機分離度都不會高。
動态:
這個概念隻有靠比較才能比較出來。
總的來說,同樣的交響樂,同樣的聽感音量,兩個器材哪個能拉開更大的頻斷高低差的,就是擁有更強的動态的器材。
動态對于喜歡聽交響樂的朋友來說非常重要,動态差的耳機聽交響會聽得人昏昏欲睡。
瞬态:
動态是整首曲子整體上的差距,而瞬态則是短時間内高低差的差距,一邊比較容易體現在單樂器上。
在表現方面,瞬态一般表現為器材的能量分布瞬間爆發力。
一般情況下動态适用的範圍都是交響,而瞬态則适用于所有音樂。
聲音結像度:
這個概念受聲場以及聲音解析度的影響。
但是聲音的結像度由調音師在調音時針對了同一種樂器的不同音調音後将這些不同音的聲場感中的反射區固定到了同一個點上。
這個就是聲音的結像度,聲音的結像度好壞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看出調音師的水準。
山寨耳機沒有結像度(包括碩美科的所謂5聲道耳機)。
因為他們沒有專業調音師。
說起這個順帶提一下遊戲耳機,一般遊戲耳機的解像度團都比較大,因為便于定位。
遊戲耳機的調音方式其實極其簡單粗暴,一個寬大的橫向聲場,一個不高不低的結像用于在聲場内定為,最後加上一個轟隆隆的低頻烘托氣氛即可。
所以遊戲耳機根本不适合用來聽音樂,也因為其調音風格簡單粗暴,所以比如西伯利亞、雷蛇之流的玩意兒根本不能列入HIFI行列。
齒音:
對于齒音的概念大家可以參照對着麥克風吹氣的那個聲音。
一般而言,器材的高頻通透性越好,越容易出齒音。
有的時候,高頻與中頻銜接不好也會出齒音。
一般而言,回放設備出齒音是難免的,這個參數隻能作為個人喜好來參照。
對于筆者本人而言,筆者本人是不怎麼在乎齒音的那類人。
聲壓值:
一般來說聲壓這個是一個純粹的感覺上的參數。
高聲壓的器材在嘈雜環境下也可以讓你聽見清晰的聲音,同時保證你聽到足夠多的細節。
但是另一個方面來說,聲壓值太大也會很容易造成人的聽覺疲勞,也就是常說的聽成了木耳。
大部分情況下,解析度越高的回放設備聲壓值越大。
高聲壓值設備一般是監聽設備,聲壓值這個參數一般不需要特别在意。
不過如果是面對諸如SE530那種聲壓值高得過分的耳機時必須注意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的耳機戴上聽音樂,剛開始會覺得很好聽,甚至可以說是驚豔,但是一般1小時之後聲音就會索然無味了。
保證高聲壓值的同時避免聽覺疲勞是高端器材的一個标志,比如HD800,Stax 007,KK和T1基本上都做到了高聲壓值低聽覺疲勞。
音染:
按照廣義定義來說調音時的人為失真就是音染,其實按照這個定義來定義的話,全世界的所有器材都有音染(包括監聽)。
而作為挑選器材而言,音染的準則在于音準,當然這屬于歐美HIFI的定義,日本器材目前沒有什麼比較具有權威性的HIFI定義故下面的部分可能有争議。
但是隻要不影響音準的調音都不能算作是音染,舉個例子吧:
上面提到的拜亞動力DT990,這個耳機的調音方式就是以降低中頻提升高低頻的方式來獲得更大的聲場。
這種調音方式實際上在古典樂以及樂器耳機裡非常常見,TF10也是這種調音方式。
但是這樣的調音我們不能算它是音染,因為它隻是在頻響線上對于某些頻率頻響差而某些頻率頻響好一些。
舉例來說,就是它在某些頻段上音量比較大,而另一些頻段音量就比較小(實際上非常複雜并沒有這裡形容的這麼簡單)。
但是這樣的調整并沒有造成樂音原有“音準”信号的喪失。
再舉例,你拿着拜亞動力DT990,再拿一個森海塞爾HD650,一個MX760,外加一個AKG K701和悲劇的UE SF4同時聽蔡琴的歌。
五個耳機聽下來,就算感受不同,蔡琴的聲音還是蔡琴的聲音,不會變成其他人。
然後如果這時候你換一個鐵三角EM7,你會發現你聽不出是誰在唱歌了。
調整頻率的響應大小的調整不能稱為音染,隻能成為風格,但是如果讓整個聲音的音準音調都不同了,這樣的調整叫做音染。
所有的“監聽”器材都沒有這個定義上的音染,包括鐵三角和SONY。
好了,概念大概就是這一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挑選器材時,多聽一些器材會對你的挑選更有益處,上面提到的概念大家也都可以看出來,并不是哪方面強就是好的。
喜歡聽日系流行的人更适合冷聲耳機,而歐美流行則适合暖聲。
監聽器材一般不适合用來聽音樂,但是也有特例,比如K240S。
監聽器材一般是作為專業用途的放音器材,在調音上也針對了不同的環境采用了不同的調音,但是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
它們都不是為了聽音樂而調音的!
比如DJ監聽就是把三頻做得非常平衡,然後把聲音都拉得很近。
這樣做是因為DJ需要調整場地環境三頻的音量平衡而設計的,但是聽音樂的耳機是絕對不可能把三頻做得如此平衡而且聲音都拉這麼近的。
對于最後音染解釋的那一段裡我引用了鐵三角,這裡請不要随意拍磚。
如果對我的言論有異議請君自己去鐵三角店裡拿一支鐵三角監聽耳機一聽便知。
鐵系音染其實基于日系HIFI理論中優先聽感的部分形成,因為日本歌手普遍唱功實力不足,所以其實鐵系音染就是針對性的修補這些唱功實力不足的歌手演唱中的各種問題,最明顯的就是讓一些明顯唱不到某個頻段高音的歌手通過音染讓她唱到那個高度。
當然,一旦碰到一些實力派歌手,這樣的染法就會讓這些實力派歌手反而表現不出原有的美,比如伊藤君子,又比如kalafina。
然後其實如果還要撤下去,還有一大堆關于人聲情感表現力、樂器分布方面的問題會由于這個音染産生,但是介于本貼并不是來聲讨音染的故就此打住。
今天的掃盲到此為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