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城市發展規劃?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深圳廣大幹部群衆披荊斬棘、埋頭苦幹,用4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曆程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迹”,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南海城市發展規劃?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深圳廣大幹部群衆披荊斬棘、埋頭苦幹,用4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曆程。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迹。”
指出:“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率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40多年來,從南海小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深圳的建設成果,成為“勞動創造幸福,實幹成就偉業”的真實寫照。的話語,激勵着廣大幹部群衆繼續奮鬥。
——編 者
4月下旬,廣東深圳市龍崗區大運中心交通樞紐建設現場,吊塔正伸展巨臂,建設者們揮汗如雨,到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機器轟鳴聲中,被稱為“灣區之舞”的樞紐頂部巨大的流線型鋼雨棚已初見雛形。
幾個月後,這個深圳東部最大的交通樞紐就将建成。随着“城市新客廳”的開門迎客,無數勞動者的辛勤付出,也将轉換為這座年輕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高 度
創新讓這座城市不斷向上生長
沿着深南大道一路西行,25.6公裡的道路兩側,此起彼伏、層巒疊嶂的各式建築與天際線渾然一體,勾勒出城市發展的動人輪廓。盡管已在這條城市主幹道上穿行過無數次,車窗外的景觀仍令陸建新流連忘返。
今年58歲的陸建新是中建鋼構工程有限公司首席專家。1982年,參加工作不到3個月的陸建新來到深圳,為160米高的國貿大廈施工測量。
以國貿大廈為起點,陸建新開始了與摩天大樓的不解之緣。從地王大廈、京基100大廈到平安金融中心,40年來,深圳每個時期的标志性建築,都留下了陸建新的汗水與付出,都有他的奮鬥和回憶。
“勞動創造财富,更幸運的是深圳的快速發展給了我們建築行業從業者這樣的機會。如今,中國的鋼結構施工技術水平突飛猛進,已跻身世界一流。”陸建新表示。
近些年,陸建新的工作内容和以往相比有了一些變化:摩天大樓項目越來越少,醫院、學校等民生項目越來越多。
“業務的轉變,表明深圳的城市建設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陸建新認為,現在深圳降低了對城市建築物理高度的追求,但在不斷提升對城市發展質量高度的追求。“正是在這種高标準下,在勞動者不斷創新和創造下,40多年過去,這座城市仍在不斷向上生長。”
深 度
地鐵路網四通八達
4月19日,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13号線工地,上屋北站主體結構施工進入尾聲。施工現場,中建八局深圳地鐵13号線項目總工詹興家與監理工程師正在驗收。
“困難雖然多,好在我們都一一克服了。”在詹興家看來,地鐵四通八達,給城市的發展、居民的出行帶來巨大的便利。“我常常和工友們聊天,能感覺到他們心裡都很自豪。”
中國電建深圳地鐵12号線土方工程工人萬東平的感受則更加直白:“這也是我們工人一點一點搬出來、造出來的。每次想到地鐵通了,城市建設有我們的參與,就有點滿足和驕傲。”
萬東平2019年來到地鐵12号線項目。由于工期緊張,兩年多來他幾乎每天兩點一線,也沒時間到深圳各處走一走、看一看。“等這個項目完工,我也想坐着地鐵走遍深圳,看看自己參與建造的美好風光。”他說。
2005年,深圳軌道交通線路長度22公裡;2020年,深圳軌道交通線路長度423公裡;2022年底,深圳地鐵運營裡程将突破500公裡。随着總裡程增長,地鐵路網四通八達,市郊至市中心通勤時間不斷縮短,市民幸福感不斷增強。
“家人現在住在惠州。我好幾個月沒有回去看看了。”詹興家說,“未來深圳地鐵21号線、16号線都将延伸至惠州。希望地鐵繼續高效建設,早日實現地鐵到家的心願。”他笑着說。
速 度
“深圳速度”給無數年輕人鼓勵
“手套、安全帽、安全繩大家再檢查一下,千萬不要疏忽……”4月18日,随着早班安全教育的結束,深圳光明科學城啟動區負責幕牆和室内裝潢的工人,在韓均的帶領下又開始了緊張忙碌的一天。
盡管有10年建築經驗,韓均至今仍對科學城項目的建設速度難以置信:從一片荒地到建成占地3萬多平方米、以5棟高樓為主的科學城,這個項目僅花了3年多的時間。
目前深圳光明科學城啟動區建設的總進度已完成97%,基本實現了“五天一層樓”。由于項目結構特殊,施工不能往上同步複制,“五天一層樓”要比當年深圳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的難度更大。
韓均感歎,這個項目不僅結構複雜,内部還有大量需要精密布置的科研儀器。“疫情影響下還能如此高效施工,以前總聽說‘深圳速度’,來光明科學城後才讓我長了見識。”
韓均看來,光明科學城的建設速度可以歸功于建造體系好、技術熟練度高和細節工作足。“不過我體會最深的,還是每個人身上的那股子沖勁,讓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樣子。”
2012年,韓均隻身一人離開四川來到上海,在建築工地找活幹。
“剛到工地時什麼也不懂,但我知道工作絕不隻是為了混口飯吃。”他回憶,自己那時很勤奮,無論是木工、繪圖還是測量,項目上的每一個環節都學得很用心。“即使是農民工,也要學得一技之長。”
短短兩年,韓均迅速從新人成長為老手。2016年到深圳,他已經走上了技術管理崗位。
“很欣慰自己年輕時沒有虛度光陰。”韓均說,深圳這座城市和自己非常契合,年輕、有幹勁、敢闖敢拼。“這座城市曾經誕生過無數奇迹,它教會了我很多,‘深圳速度’也給無數年輕人帶來鼓勵。”
如今,随着光明科學城項目建設漸入尾聲,外觀日漸靓麗,韓均感到與有榮焉。“作為一個農民工,很榮幸能為‘深圳速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未來我也要繼續努力,繼續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本報記者 呂紹剛)
來源: 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