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北京平谷區馬坊鎮的一個廢棄養雞場裡,十幾隻貓在玻璃房裡踱步或睡午覺。玻璃房後的廠房隔間裡,養着240隻狗狗。看到李林到來,狗狗們特别激動,搖着尾巴叫着,前爪搭在栅欄上,鼻子伸到洞口。
這是李林7年的時間裡救助回來的流浪動物。這個養雞場是北京Rain救助小院所在地,更是它們的家。
今年45歲的李林,200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收養了一隻流浪貓,從此一發不可收。救助流浪動物之外,還到救助站當志願者,直至自己設立救助小院。不管是創業失敗,抑或是缺乏救助經費,李林都沒有放棄,“那麼多的生命,說服不了自己。”
為了讓這些流浪貓狗更好地生活,李林也在努力。組織領養活動,向外界宣傳救助小院,招募更多志願者,募集更多經費。
李林希望,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人用領養代替購買,救助小院的貓狗都能有好的歸宿,“都能有一個家”,而救助小院隻是一個暫時的中轉站。“最好的場景是,每隻貓狗都有好主人,沒有遺棄和虐待。”
11月2日下午,李林正在給貓咪們喂雞胸肉。新京報記者 喬遲 攝
郊區的救助小院
從北京市區出發沿機場高速和京平高速走50公裡,下了高速再走1公裡,就是平谷區馬坊鎮。路邊到處種有玉米和楊樹,低矮的紅磚平房分布在路邊。
走過一段石子路後,路邊有村民經營的養魚塘,一排排楊樹後面的房子是曾經的養雞場。養雞場離村民的住房有1公裡左右的距離,不會擾民。
由李林創建的北京Rain救助小院,就設在廢棄的養雞場裡,10畝左右的面積。
走進養雞場的鐵栅欄門,有一幢長10米、寬3.5米、高3.5米的玻璃房。11月初的正午,吸收着充足的陽光,不用開電暖氣,玻璃房裡就顯得很溫暖。十幾隻貓咪,或懶洋洋地踱着步,或者在睡午覺。房間的長凳上鋪着厚厚的毛毯和被子,這是專門為貓咪們睡覺準備的。
玻璃房再往後走,經過兩三道鏽迹斑駁的鐵門和鐵栅欄,是240隻狗的活動區域。這是72間被改造過的隔間,用鐵栅欄分隔開來。一個隔間大概有10平方米,經過一個小洞口,通往6平方米的戶外活動區域。每個隔間有一到兩隻大型犬,或四到五隻小型犬。
隔間的門是粗鐵栅欄和細鐵絲網組合而成,留有一個可以伸進一隻胳膊的小洞。看到李林到來,狗狗們似乎特别激動,搖着尾巴叫着,前爪搭在栅欄上,鼻子伸到洞口。
李林熟練地叫出每隻狗的名字,她知道每條狗的來曆、年齡。哪隻狗做過大手術,哪隻狗的身體有鋼闆,哪隻狗的性格活潑親人,李林都一清二楚。
李林不時彎下腰和狗狗們打招呼,親昵地和它們說話,用手指點點它們的鼻子,或者把胳膊伸進洞裡,摸着它們的腦袋和下巴,就像對待一個個小孩。
李林告訴新京報記者,喂養近300隻貓狗并不是件簡單的事。目前,救助小院共有4名工人,主要負責喂飯、清潔、遛放。狗每天吃一頓,工人早上10點給狗喂狗糧,一天能吃掉100斤。每兩天要炖一大鍋鮮肉,包括雞胸肉、鴨腿、雞肝等,一共有20多斤。貓咪的貓糧常備着,一天喂兩次肉,用雞胸肉拌罐頭。
每天早上6點和下午2點開始,工人負責把狗分批遛放在5個固定的戶外區域,每批次遛放半小時左右。
在救助流浪動物的第7年,照顧貓狗已經成為李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她主要負責救助小院的管理,包括新員工培訓,老弱病殘貓狗的醫治,狗的社會化培訓,籌集捐款,買物資、買貓狗糧等。
2022年8月至10月,因為缺少兩名工人,李林隻能頂替上來照顧貓狗。她每天5點半至6點起床,開始給隔間打掃衛生、添水,然後再遛放150隻狗。九十點鐘開始喂食,一直到11點半。中午休息後,下午2點繼續開始遛放狗。
一天工作下來,李林的微信運動步數都在三四萬步。李林之前跑過全程馬拉松,自認為體力不錯,然而一天下來,“已經累到睡覺好像昏過去一樣。”她的腳趾被磨破,胯骨也脫臼了。
160厘米的身高,頭發梳成馬尾,碎發在額頭和臉頰蓬松地散開着。上身是藍白色格子襯衫,外面罩了一件暗紫色的運動衛衣,煙灰色的褲子褪色發舊,一雙平闆鞋上沾着泥土。乍一看,李林和普通的工人并沒有什麼分别。
因為貓狗生病的太多,需要了解跟動物醫療相關的知識,幾年的救助下來,李林已經成為半個獸醫。貓鼻支、貓瘟、犬瘟等一些症狀較輕或常見的病,李林都知道對症下藥,治愈率不比寵物醫院低。
李林網購了烤比薩的電箱和咖啡機,她想把貓咪的玻璃房改造成一個咖啡廳。等到疫情好轉後有志願者來幫忙時,大家可以一起在咖啡廳休息、聊天。
很多狗是從小收養到救助站的,跟李林熟悉親切,見到李林撒歡個不停。看到它們開心,李林打心底裡感到快樂。
2022年4月5日,北京平谷Rain救助小院,李林正在跟她收養的流浪狗玩耍。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從1到300
李林接觸貓狗,完全是一個偶然。
2002年,李林從上海大學畢業後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北漂。讀理工科的她,主要從事建築類的工作,房地産建築、汽車4s店建設都做過。
李林從小沒有接觸過貓狗,隻是覺得寵物很萌很可愛。
2006年,一個朋友救助了一窩流浪貓,并把其中一隻小橘貓送給李林,這是她第一次養寵物。小橘貓叫皮皮,隻有兩個月大,小小的,很瘦弱。貓咪很高冷,不喜歡被抱。但上了年紀以後,又變得特别黏人。李林一回家,它就喵喵叫跟她打招呼,走到哪兒都要跟着。
兩年後,李林在所住的小區裡偶然碰到一隻流浪狗。狗狗隻有三四個月大,很瘦小,身上的毛因為皮膚病掉了一半,李林把它帶回家,抹了兩個月的藥。這隻狗也很黏人,隻要李林在家,它不會離開主人超過兩米,連晚上上廁所都要跟着。
後來,李林又撿回一隻流浪的黃貓,這隻貓咪跟李林也是寸步不離。孤身一人在北京打拼,因為有了貓狗的陪伴,李林感覺特别溫暖,“從心裡把貓狗當作家人。”
從這以後,李林也更加注意流浪的貓狗。上班路上花叢裡的小奶狗,大雪天被扔在自行車棚棚頂受到虐待的小狐狸犬,車底下犬瘟後遺症抽搐的流浪狗等。看它們着實可憐,李林就把它們帶回家收養。
慢慢地,李林的家裡有了四隻狗和兩隻貓,這有些超出了她的承擔能力。後來再碰到流浪貓狗,她都會在社交平台發布領養信息,希望給救助的貓狗找個領養人。
從2010年開始,李林和大學同學一起到南六環外的貓狗救助站當志願者。
而成立救助小院,更像是一個意外。
2015年冬天,李林正經曆着第一次創業失敗的低谷期,努力經營5年的西餐廳倒閉了,“處在很低沉很消極的一段時間。”家人和朋友對李林的态度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大家比較注重結果,(創業)做得很好,大家會覺得你很厲害,說什麼都很有道理。如果(創業)失利了,就會全盤否定你。”
事業付之東流,身邊的人不理解,李林想,世界上有沒有一直不變的東西?在這段消極的時光裡,是貓狗的陪伴給了李林強大的精神依靠,“人的一生會經曆很多,不管遇到什麼波折,貓狗都會一直在你身邊,它們對你的感情是不會變的。”
這四隻狗和兩隻貓,讓李林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她對貓狗也産生了更加堅定的精神寄托和信仰。“建立救助站,其實它們起到很大的幫助,有時候明明很多困難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但是我還會去做,我覺得它們是一種很堅強的支持和力量。”
之後,李林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做有機食物食材的網絡平台運營。
也就是那年冬天的一天,李林路過朝陽區黃渠村時,發現有20多隻狗屬于放養的狀态,而且每隻狗的眼睛和鼻子上都髒髒的,被分泌物堵住了。李林以做志願者的經驗判斷,這些狗可能集體感染了犬瘟熱。經過測試,果然是犬瘟熱。
20多隻病狗已經算大型救助,李林沒有經驗,也沒有資源和經費,但她并沒有猶豫。“先救下來,以後再慢慢找人領養。”
她覺得,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晚一天,狗可能就沒命了。她把自己的煩惱抛在腦後,争分奪秒地救狗,發布救助信息,籌治療費用,找寵物醫院,把20多隻狗分别安置好。
最後,隻有三四隻狗沒活過來,其他的狗都痊愈了。而通過這次救助,李林自己也振作起來,很快度過了低谷期。
2016年4月,為了安置這20多隻狗,她先是租了四五間平房。後來為了給狗提供遛放的空間,她又換了一座帶小院子的平房。後期收養了拆遷村十幾隻流浪貓和十幾隻流浪狗,慢慢地數量漲到50隻。為了照顧貓狗,李林雇了一個工人。她每個月工資6000元到7000元不等,還要付工人4000元的工資。
Rain是李林救助的第四隻狗,這是一隻胖乎乎的小狐狸犬,發現它的時候,它在一個大雪天被人扔到自行車棚頂上下不來,特别瘦弱。養了五年後,Rain突發心髒病去世了,李林特别傷心。這是李林最初救助的四隻狗裡最先去世的,為了紀念它,李林把救助站起名叫“北京Rain救助小院”。
從這時起,救助流浪貓狗成為李林人生的一部分,救助的數量越來越多。尤其是“遇到特别緊急的情況,不救貓狗就會死”,李林沒辦法不管。拆遷村裡被遺棄的貓狗,餓得皮包骨頭;還有冬天懷孕或帶一窩奶狗的狗媽媽,李林怕它們挨不過寒冬;還有生病、車禍後被遺棄的狗,流浪後毛都掉光認不出品種的狗。
2018年1月份,李林救助的流浪貓狗已經達到100隻。2021年年初,狗的數量漲到200多隻。最多的時候,貓狗加起來近300隻。“其實我從心裡有一個理性救助的弦,要不然收五六百隻都有可能。現在每天都有人問我還收不收貓狗,我都在拒絕,我們的照顧能力已經滿了。”
2022年4月5日,北京平谷Rain救助小院,李林正在跟狗狗玩耍。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不停地搬家
在李林看來,救助不僅要留住貓狗的生命,還要讓它們有質量地生活。但對她來說,并不容易。
2016年,李林的救助小院,最初設在六環外,面積約一畝半。那時候還隻有50隻貓狗。由于與當地居民的住房隻有一牆之隔,居民投訴狗叫擾民,救助小院被限期三天内搬走。
時間緊迫,李林隻得在順義區李橋鎮找到一片廢棄的豬圈。房子年久失修,一推就倒。而且豬圈的地勢低,夏天下雨,雨水都往屋裡流,狗的半個身子都被泡在雨水裡。
李林很心疼,她和志願者做起了修繕工作。把房子重新翻新,把豬圈變成隔間,擡高地面,新做了自流平地面,在遛放區還鋪了簡易草坪。
整個救助站隻有一台空調,隻能給貓用,因為貓咪更脆弱,對環境的要求更高,寬敞、幹淨的屋子也留給貓住。
李林和志願者一直在努力改善貓狗們的生活環境,讓它們過得更好。
2021年1月,李林将救助小院搬到了平谷區馬坊鎮的養雞場。搬到平谷區後,條件改善很多,貓狗的活動區域更大了。貓咪有了寬敞的玻璃房曬太陽,通過小梯子接通平房住宿區,冬天夜晚降溫,貓咪可以直接回到住宿區取暖睡覺。“救助站體量不小,再加上資源有限,所以有一點進步其實蠻難的。”
平谷區的溫度比市區低,冬天白天的溫度都在零下十幾攝氏度,晚上更冷。狗的水盆即使放的是熱水,也會立刻結冰。狗籠裡鋪着棉被取暖,一場雪下來,被打濕的棉被結了冰,狗瑟瑟發抖。
這又讓李林心疼不已,她和志願者決定做地熱狗窩。地熱狗窩的外表像一個封閉的鐵盒子,有三四平方米大,高1米左右。一共有4層,是用冷庫的牆面剪裁後組成的,保溫效果很好。通電後,狗窩的溫度能保持到10攝氏度左右,水盆不會結冰。地熱狗窩看起來比較笨重,但幾分鐘就可以拆下帶走,十分方便。
2020年,因為疫情,救助小院又經曆一次危機。李林的創業陷入停滞,連着幾個月沒有收入,拿不出救助經費。
因為付不出工資,工人不幹了,房租也付不起了,但李林幾乎沒有過放棄的念頭。“放棄的是那麼多的生命,說服不了自己,不像别的事,随時可以停。”
身邊的朋友給李林出主意,“你一定要走(傳播)出去,不能隻有身邊的人知道。”在朋友的幫助下,李林加大宣傳,并做起了領養活動。朋友們都來參與支持,還組了一個義演樂隊。
領養活動讓更多人看到了救助小院,志願者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有三四百人。
李林說,近兩年,通過在網上宣傳,更多人知道了救助小院,一批批志願者為救助站付出了很多。“給狗狗們洗澡推毛,編輯公衆号文章,幫助特别多。社會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幫助,困難會更好解決一些,救助小院在緩慢進步,也是一種欣慰。”
據李林介紹,去年的領養活動共募資近20萬元。募集的資金用于一年的貓狗糧食。
救助小院還有助養活動。助養人可以選擇助養一隻貓或狗,每個月資助300元的費用,費用包括糧食、人工、房租等。2021年,助養達到了近100隻,但今年減少了三分之二。
最近,李林一直在籌集救助小院的狗糧經費,應對可能發生的冬季狗糧貓糧短缺等問題。
李林也在慢慢成長,她也在提升抗壓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照顧貓狗也變得越來越仔細,越來越有耐心。“看到救助小院和貓狗越變越好,我很欣慰。過程雖然辛苦,但是很快樂。”
2021年8月8日,北京順義Rain救助小院,院長李林正在講解北京市的養犬相關規定和救助小院的領養規則。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讓流浪貓狗“有一個家”
救助隻是第一步。讓這些流浪貓狗“有一個家”,是李林的理想。
2021年3月到8月,在三元橋、國貿等人流量較大的地方,救助小院組織了将近100場線下領養活動。李林會帶上四五隻乖巧親人的狗狗,和志願者一起宣傳“領養代替購買”的理念。
但是近100場領養活動後,隻有5隻狗被領養,3隻被退了回來,還有1隻因為主人的不負責任失去生命。
在李林看來,雖然領養的理念已經傳入中國很久,但還處于發展初期,好多人還沒有真正接納。人們更傾向于養品種犬、幼犬,領養的狗大多是成年狗、中華田園犬。
另外,救助站通常會對領養有要求,比如領養後需要辦狗證,遛狗用牽引繩,生病要看醫生,後續做回訪等,很多人會覺得太麻煩了。“甯願花錢買一個有品種的幼犬,都不願意去填很多資料去領養一隻成年中華田園犬。”
一般情況下,把領養要求發給有意願的領養人後,百分之七八十的人直接放棄。
在領養活動中,有一些對貓狗很熱情或是條件很好的領養人,但是養寵觀念并不符合領養的要求。“好多人的養寵理念不同,并沒有真正地把寵物當成朋友或家人。”
還有些人領養的意願很強烈,但他們對寵物的了解很片面,隻是看到貓狗可愛的樣子,對貓狗的習性、性格都不了解。這類情況,李林也很慎重。“喜歡它也不一定了解它,很多人養貓狗後發現,和他們想象的很不一樣,這也是很多寵物被遺棄的原因。”
每一次做領養工作,救助小院的志願者都會與有意願的領養人溝通很多。“貓狗再健康也難免有生病的時候,它不隻是随時像玩具一樣,養它要付出很多,需要陪伴、遛彎,每天至少一兩個小時,你有沒有做好準備?”
李林說,領養觀念的轉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領養少雖然是現實,但總需要有人去做奠基石的工作,去傳播理念。“傳播領養理念等于傳播一個種子,等到領養人時機、條件都成熟時,貓狗都會有更好的領養環境。”
救助小院裡有三分之一的貓狗都是被遺棄的,李林呼籲,希望飼養寵物的人減少棄養、減少虐待。而針對遺棄、虐待貓狗的行為,盡快出台動物保護法,對遺棄、虐待的行為追責。
在宣傳領養理念的同時,李林也在活動中宣傳救助小院,從而招募更多的志願者,募集更多的救助經費。
李林把胳膊伸進門上的小洞,跟狗狗們互動。新京報記者 喬遲 攝
但李林希望,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人用領養代替購買,救助站的貓狗也都能有好的歸宿。
在李林的想象中,救助小院隻是暫時的中轉站,貓狗都是流動的,“隻能算是臨時的家”。需要救助的貓狗過來,通過救助變得安全、健康、互動性好,再找到負責任的領養人,“讓它們都有一個家。”最好的場景是,每隻貓狗都有好主人,沒有遺棄、虐待,“沒有救助站才是最好的。”
新京報記者 喬遲 編輯 袁國禮 校對 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