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海綿城市建設以來,初雨污染控制量下降近20%,徑流總量控制率有所提升。總體來說,臨港地區不僅解決了内澇積水問題,還提升了人居環境,徹底解決了雨、污混流的現象。”上海臨港海綿城市展示中心館長俞香說。
2016年,上海入選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點區位于臨港,面積79平方公裡,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海綿城市試點地區,包括7個示範區、15個項目、100餘項具體工程,這些工程覆蓋了居民小區與道路海綿化、親水湖泊與河道海綿改造等各類型海綿項目。
經過三年多的建設,臨港試點區建設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今年7月,臨港海綿城市已迎接了住建部等三部委專家的現場督導,目前,臨港地區正在準備迎接最終驗收。
海綿城市改造前,臨港地區已建小區普遍存在雨污混接、道路或停車位破損、局部地區易積水等問題。俞香透露,為了解決積水等問題,臨港按照不同來源對徑流雨水進行區分,選用雨水花園、高位花壇、透水鋪裝、地下調蓄淨化設施等各類海綿技術措施,對雨水進行消納和淨化。
其中,雨水花園是一種下部有特殊結構、上部種植植物的綠色海綿設施,一般設置在廣場、建築物、道路兩側的低窪地,用于減少屋面雨水和道路徑流雨水。在小區内增設雨水花園不僅解決了道路或停車位易積水的問題,而且還能夠減少雨水管道排放的水量,有效減輕下遊排水壓力。
俞香表示,目前,臨港試點區對26個已建住宅小區進行了海綿化改造,改造小區總面積達到200公頃。對于新開發房地産項目,臨港也要求房地産産商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的标準設計和建設。
不僅如此,臨港對區内的公共道路和大學校園也進行了海綿改造。
臨港試點區新、改建的海綿型道路共計36公裡,其中21公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蘆茂路,臨港地區采用透水鋪裝、生态多孔纖維棉、雨水花園、旱溪等設施對其進行海綿化建設,在雨水排放口前還設置了人工濕地進一步淨化雨水,以此加速雨水滲入地表,減少排入雨水管網的雨水量。
在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以及上海電機學院組成的大學城區域,臨港結合校園内部分積水問題,實施了海綿化提升工程,從源頭對雨水進行削減和淨化,解決積水問題的同時減少了雨水徑流入河的污染。
除了改建原有設施,臨港試點區還新改建公園綠地500多公頃,新開河道40多公裡,新增調蓄湖面51公頃。俞香說,“這些系統工程在發揮水質淨化作用的同時,還可以在暴雨時為臨港提供超過90萬方的調蓄容量,提高臨港應對暴雨的能力。”
為了全方位實時監測海綿城市建設過程及運行情況,臨港建立了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台,該平台集硬件監測設備和軟件系統為一身,包括集成站、岸邊站、管網流量計、雨量計、監測系統、決策系統、設施運維系統等。
俞香表示,如今,臨港已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控制度,建成了包括河湖水系等藍綠大海綿和道路、小區等中小海綿在内的完整海綿體,實現了水系統的實時監測和智慧調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