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米高空中的飛機玻璃破裂後,中國機長劉傳健用自己超強的意志力拯救了119名旅客和9名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全。英雄創造了奇迹,他們的事迹應該被廣為傳頌。相比中國的機長遇到鮮花與掌聲,好萊塢電影中的《薩利機長》遇到的則是質疑與刁難。
一、危機
這部電影以薩利機長的噩夢作為開頭,事故發生之後,他和副機長做出了應有的判斷和行動,飛機在紐約城市上空滑行了一段時間後依舊是狠狠地撞上了摩天大樓,他在噩夢中驚醒。
這一段酷似911空難的經曆,正是紐約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魇。而這一切壓力與壓抑的來源,正是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對于薩利機長和傑夫副機長的責任調查。
電影《薩利機長》同樣根據真人真事改編,2009年1月15日,他駕駛的1549次航班在起飛不久就遭到“飛鳥撞擊”,造成了雙發動機停車,薩倫伯格駕駛着這架完全喪失了飛行能力的飛機迫降在哈德遜河上。
這位遲暮之年的老人在最危急的時候,以自己一生“甯可延誤、不釀災難”的信念,以自己40多年的飛行經驗,以155條生命為己任,作出了最合乎人性本能的選擇。
影片中出現的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形象主要以兩個人物為代表——男性查爾斯.波特和女性伊麗莎白·戴維斯,二人通過輪流對薩倫伯格發起提問的方式塑造二人的人物形象,以及表現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和計算機背後強大而冰冷的運算能力。
調查小組從飛行結構組、維護檢查組、飛機性能組、空中交通管制、野生動物因素、等方方面面展開具體調查。
最終,調查組認為:航班在鳥擊後有足夠的高度和動力可以成功返回拉瓜迪亞機場,而薩利卻選擇“墜機”到哈德遜河上面,雖然事後成功拯救了155條生命。
但是,薩利機長的舉動讓這155條生命重新陷入到了危機當中。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跟社會主義最大的區别就在這裡:當物質和金錢成為人們追求的直接目的,手段就變成了目的,成了套在人身上的牢籠。
二、機制在《薩利機長》中,聲勢浩大的調查活動幾乎掩蓋了薩倫伯格的英雄光環,他在調查組的不斷逼問之下産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白天出現幻覺,夜裡也會時常在惡夢中驚醒過來。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似乎已經到了科技完全可以主導人的行為的地步,飛行員一生的飛行經驗,在科技與理性下完全無用武之地。計算機甚至可以對一個人的終生成就作出蓋棺定論的判決,理性讓我們無法反駁。
在幾次聽證會中,調查組人員一直都在明裡暗裡傳達一個信息,就是薩利已經上了年紀,精力不濟,所以他在面對鳥擊事故時作出的決策是非理性的、錯誤的。
就連薩利機長都出現了陷于深深的自我懷疑當中,他的精神處于一種壓抑、痛苦的氛圍中,影帝湯姆漢克斯将機長内心深處那種劫後餘生的心悸和後怕表現得淋漓盡緻。
在《中國機長》中,在高空,低溫,缺氧的環境下,劉傳健同樣出現了幻覺。他的女兒化身為天使,從乘客的一排排座椅中向他走來。這就是在提醒他,保護乘客,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庭。
家庭是集體主義最小的單位,也是面對危機時發揮潛能的主要源泉。在《中國機長》中,全體機組人員面臨的是更加險惡的環境。危機來臨時,機長一邊穩定飛機,一邊要将副機長拉回駕駛艙;反映出強大的應對突發危機的能力。
乘務長畢楠,則要防止乘客在非理智狀态下做出危害飛機的行為。
當中國航班降落後,消防人員、醫護人員、武警人員迅速出動,體現出了國家對于人民的高度重視,完成了社會主義價值的書寫。
當美國航班降落後,大量的民間船隻自發地參與了營救,顯示出了一定的人文主義關懷。
換言之,《薩利機長》強調的是個人英雄主義,《中國機長》強調的則是團隊協作能力。
三、時機
在《薩利機長》最後的聽證會部分,在各種媒介方式的見證下,高坐在主席台上的“科技理性”主義與台下的“經驗理性”像兩個俠客終于碰到了一起。
兩台先進的模拟航空倉“重現”航班突遇鳥擊的場面,有條不紊地進行着一系列操作;模拟器中的飛機氣定神閑地成功返航到拉瓜迪亞機場和泰特伯勒機場;調查組得意洋洋地強調飛行員和計算機模拟都得到同樣的結果,這場事故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可以被避免的;
調查人員赤裸裸地質詢:“我真不明白你們兩位是想達到什麼目的?”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英雄似乎就要被拉下神壇,甚至有可能因為過失、渎職而成為罪人。
在酒吧電視機中出現的熱詞“時機”,一語驚醒夢中人。薩利機長這才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人的反應時間和計算機的反應時間是完全兩碼事。
在薩利機長的演說下,終于争取了35秒鐘的“應急反應”時間。這關鍵的35秒将聽證會推向頂峰,作為工具的計算機隻能接受指令,在已知的數據下進行反向推導,從而得到一個理論的可操作性。
甚至事後人對事故過程的模拟實踐也是在聽從計算機下進行的重複,這叫做“根據結果,有準備地進行導向性地操作”。
影片中的這35秒就代表了人性,飛行員畢竟不是機器,在任何合乎經驗的尺度下作出的決策都是合乎理性的。
果然,加上反應時間之後進行的預演,無論是迫降拉瓜迪亞機場、秦特伯勒機場都是失敗的,“英雄”的危機得以拯救。
調查小組對于機長前前後後進行過細緻入微的審查,卻始終沒有将人的反應時間和判斷因素考量在其中,無形中是對于制度與體制的一種質疑與嘲諷。
薩利機長自述,要将功勞歸功于所有人,大家隻會認為他不貪圖名利。而中國機長劉傳健的事迹,則是觀衆折服于全體人員的恪盡職守,驚歎于每一個部門有條不紊地協調與配合。
所以,劉機長坦然地說:這份榮譽包含了我的機組、空管部門、地面和公司的高效應急指揮管理,這是屬于中國民航人的榮譽。
白羽點評:如果說《薩利機長》是美國牛仔冒險精神的延續,那麼《中國機長》則是集體榮譽的弧光。電影以劉傳健的家庭作為開始,完成救援後回歸,形成了完美的閉環結構。個人、集體、國家,價值觀之間實行了完美的融合,體現出了中國人獨有的,集體主義家國情感的價值認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