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知?就像樹上的知了啥也不知。
絕大多數的無知,都自以為是,甚至自以為聰明。
而且并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就好像知了以為自己什麼都知了。
那麼,我們從說文解字的角度,來認識一下什麼是真正的“知”,什麼是真正的“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知道了”。
因為——
也許我們以為知了,其實并不知。
也許我們以為知道,其實并不知道。
也許我們以為知道了,其實并非知道了……
第一個階段,知:就是知識進入腦海中,但知識并不等于智慧。
所謂知,就是不管懂不懂,理解不理解,贊成不贊成,明白不明白,甚至完全不願意接受,都在腦子中留下了印記。
在生活中,為什麼人們常常習慣于“自以為是”、“自行其是”?特别是對于經驗,對于常識,對于知識。
因為在内心,無論是骨子裡還是潛意識,人們容易條件反射地認為——這個事情我很清楚,這個道理我很清楚,因為知識就是智慧。
其實未必如此,甚至恰恰相反。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知識也是一樣。
知識并不等于智慧。
第二個階段,知道:就是智慧被真正掌握,或知識升級為智慧。
所謂知道,就是“知” “道”,是真切知道了其中的“道”。
換句話說,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這個“然”就是“本來面目”,就是“如是”的“是”,就是“是其所是”的是,就是實事求是的“是”。
當然,“自以為是”的“是”也是這個“是”,隻是我們切不可自行其是。
簡單說,“然”的意思是“樣子”,就是“真相”;“是”的意思是“對”,就是“正确”,就是“道理”。
知道,就是明白了“個中道”。
無論是智慧帶來了新知識,還是知識變成了活知識。
就是說,你知來知去,終于豁然開朗,明白了智慧。
知識未必是智慧,但智慧一定是知識。
智慧就是真知識。
第三階段,知道了:知識其實是智識,而且智慧一定是行動。
所謂“知道了”,就是“明白”了,“了然”了,“了了”了……
明白了“個中道”,就是大成了,大功告成了。
重點在這個“了”字。
也就是說,明白了“個中道”,無論是作為知識,還是作為智識,你都了然于胸了,你都放下了,似乎“無所謂”了。
就比如學會了開車,就不會在意具體技術了,自然而然地娴熟運用了。
一句話,就是“好了”。
而“好了”并不是真正結束,因為智慧一定是運用,一定是行動。
就是知行合一、合道而行,自覺地身體力行了。
即沒有不行動的智慧,也沒有不作為的智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