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說《西遊記》,自古以來就有不少的争議,尤其是發展到了現代的時候,各種類型的觀點和學說競相湧現出來,但其中多半都屬于無稽之談。或許空口白話大家不能理解,之所以這麼說,筆者其實是專門進行了一番調查的。
但反觀《西遊記》卻是大不相同,這部小說的成書,可是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時期錘煉,最後是凝聚了無數位編劇作家的智慧才寫成的。
那時是在唐太宗時期,有位名叫玄奘的僧人,為了普度衆生而不惜違反國法,偷偷地離開了大唐的過境,前往天竺國求取那号稱能夠解除世人苦難的經書。期間一共耗時十七年,跨越了數萬公裡,最後求得了六百餘部經書,可謂是勞苦功高。回國之後,他通過口述的方式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告訴給了自己的弟子,後來這位弟子将這些内容整理成了後來的《大唐西域記》。
此後,人們根據這部小說對其中的玄奘進行了多次的神化,而這部小說也就從遊記慢慢過渡成了神魔小說,不過這些在當時還并不成熟,但卻給了後人一個很好的啟示——可以根據遊記中的内容,開發更多有趣的情節。
宋代,開始出現了玄奘取經的壁畫,重要的是畫中已經有孫猴子的原型出現,同樣一身毛,同樣手持棒子。而且,此時人們已經開始嘗試将取經的一系列經曆,通過神話故事的方式串聯在了一起,其中就有女兒國、虎精破腹等主要情節。
到了元朝時期,小說也來到了第三階段,從先前的詞曲話本,演變成了院本戲劇,唐僧取經的故事開始登上舞台,隻不過因為這部戲曲涉及到政治因素,所以現在已經失傳,但是對于後來的小說寫作卻産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例如最主要的就是唐僧以“江流兒”流派的故事開場出現。
其實早在元朝的劇本演繹的時候,這部書中的主要内容就已經近乎成熟,有元朝出土的取經枕上就有取經五人組的描繪形象,而《永樂大典》中也有泾河龍王與袁天罡相鬥一事的千餘字記載,且其與後世小說中所記錄的内容基本相同。關于沙和尚(号稱深沙神)和豬八戒(當時喚作朱八戒)的人物出處更是被從《樸通事諺解》找出,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斷定,這部小說的主要内容,最晚在明朝初期,就已經确定了下來。
從以上這部小說的發展階段來看,筆者剛才在文初立下的觀點完全是有理有據的。所謂的這部小說是宣揚道教丹經的說法純屬胡扯,而且其中前後矛盾的劇情和設定,并非是作者另有深意,這其實隻是因為這部小說的成書是搜集各種民間故事彙聚而成,必然會存在一些整理痕迹。
這部小說不會,或者說是不屑于通過将紅孩兒暗指稱老君的孩子,或是描述老君與鐵扇公主之間的恩怨情仇來吸引大衆眼球,也沒有必要為了迎合某宗教而大肆宣揚,它僅僅是為了反映政治現實而存在的,所含有的也僅僅是當時玩世不恭的社會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