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竹林七賢”,我們首先會想到一群放浪形骸,視功名如糞土的世外高人。這七個人生活在魏晉時期,都崇尚老莊思想。傳說他們談吐風流,不拘禮法,一有空便湊在一起喝酒吟詩。這種逍遙快活的生活,很為當時人所羨慕,也被後來的文學家塗上了濃重的美學色彩。
你可以把 “竹林七賢”視為一幫文人的自嗨。放到今天,有點類似于知識分子的文藝沙龍。然而,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們七個,仍舊會發現很大的不同。而且據學者的考證,“竹林七賢”在一起的時間,也不過五六年,之後便各奔東西了。
在他們中間,真正稱得上純文人的,隻有阮籍、嵇康和向秀這三位。剩下的四個,山濤與王戎後來去朝廷當了官,而且身居高位。至于劉伶與阮鹹,則更像是打醬油的。劉伶一生嗜酒如命,除了那篇著名的《酒德頌》,好像啥也沒留下。阮鹹是阮籍的侄子,精通音律,應該是一位音樂家,可惜存世的作品不多,在“七賢”中名氣最小。
為何“竹林七賢”的命運會有如此大的差異?為何後世沒有再出現類似的團體?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簡單了解一下七個人的生平。
1/5 嵇康
先說說“竹林七賢”的核心人物——嵇康。
嵇康是偉大的文學家,也是天才的藝術家。他給後世留下了很多傳世之作,文章有《與山居源絕交書》、《聲無哀樂論》、《養生論》等等,都被收進了中學的語文課本。還有著名的琴譜《廣陵散》,至今仍作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流傳甚廣。
嵇康不僅有才,人也長的帥,人稱“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後兩句出自朋友山濤之口。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的意思是,嵇康的人格如松柏一般挺拔,如果他喝醉了,就像是一座玉山坍塌下來。
一個在品行、才能甚至相貌上皆無可挑剔的人,往往會遭到老天的嫉妒。我們都知道,嵇康後來被司馬昭處死了,而幕後黑手,是魏國的大臣鐘會。
這個鐘會也不簡單,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他率兵攻滅蜀漢之後,一度想效仿劉備割據一方,但事情敗露,很快就被部下給殺了。鐘會曾經崇拜嵇康,有一天前去拜訪,他以為自己是個大人物,對方至少會 向他禮貌地打聲招呼。沒想到,嵇康全程連看也不看一眼。
鐘會影視形象
鐘會非常氣惱,轉身就走,嵇康這才問他:“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的回答也很巧妙,他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兩人的初次對話以尴尬收場。
據說,嵇康就因為這件事得罪了鐘會,給自己惹上了殺身之禍。鐘會在司馬昭面前進獻讒言,誣告嵇康圖謀不軌,嵇康也因此被殺掉了。
然而,如果說這就是嵇康被殺的根本原因,恐怕有點牽強。要知道,鐘會的權力再大,在朝廷中頂多就是個校尉,犯不着為這點破事和嵇康過不去。真正想要嵇康死的,還是司馬昭。
嵇康有一個顯赫的身份,他是曹操的孫女婿,與曹氏家族有姻親關系。你可别小看了這層關系,魏晉時期是個門閥社會,你和大家族的關系,往往決定了你的政治前途。
司馬氏得以掌權,得依靠門閥士族的支持,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門閥士族既然能支持你,也可以颠覆你。司馬氏是通過誅殺曹氏宗親上位的,而嵇康的特殊身份,決定了他必然反對司馬氏,不僅如此,他還差點采取過行動。根據裴注《三國志》記載,淮南的毌丘儉造反時,“康有力,且欲起兵應之·····”足見嵇康反司馬昭,不止是說說那麼簡單。
當然,上述說法缺乏充分的考證,我們也隻能猜測。如今人們熟悉的版本是嵇康替好友呂安鳴不平,最終觸怒了司馬氏。呂安的妻子被他的兄長迷奸,而對方卻惡人先告狀。嵇康看不下去,挺身替好友作證,結果引火燒身,把命也給丢了。即便這事确有發生,也不足以讓嵇康掉了腦袋,充其量隻是個導火索。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政治上的,嵇康和司馬昭不是一個陣營的人,而且他也的确反對司馬氏。
2/5 阮籍和向秀
說完了嵇康,我們再談談阮籍。阮籍是個詩人,相比嵇康,阮籍的人生要平淡一些,但他和嵇康一樣自命清高,對俗人“以白眼對之”。除此之外,阮籍對禮教也不屑一顧,曾著有《大人先生傳》,諷刺了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正人君子。
嵇康被殺的理由是“非湯武而薄周孔”,按照這個标準,阮籍同樣該殺。可他卻活的好好的,這就進一步證明,嵇康之死有政治上的原因,所謂诋毀禮教,不過是随意扣上的帽子罷了。
阮籍生前曾被任命為步兵校尉,所以他還有個稱号,叫做“阮步兵”。阮籍早些時候是想幹一番事業的,但司馬氏掌權後,他不願效力,又不敢像嵇康那樣公然反對。于是整天喝得爛醉如泥,用裝瘋賣傻來僞裝自己。有一次,司馬昭曾想讓阮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兒子司馬炎,阮籍卻天天喝酒,把自己灌得不省人事,最終隻好作罷。阮籍至死也不會知道,司馬炎後來當了晉朝的開國皇帝,這位大詩人險些做了國丈。
與嵇康和阮籍比起來,第三位出場的向秀,則沒有前者的傲岸與浪蕩。
嵇康與阮籍有藝術家的氣質,他們都嗜酒如命,而向秀卻不善飲酒,他更熱衷于研究《莊子》,是個學者型的人物。
當年鐘會前來拜訪嵇康時,向秀就在旁邊。他目睹了嵇康對鐘會不理不睬,并因此身首異處的下場。所以,他頗為識時務地向現實妥協。就這樣,向秀做了朝廷的散騎常侍。不過,他這個官當和沒當沒啥區别,因為他基本上是不做事的。
向秀的成就主要在哲學領域,他給《莊子》做的注,成了中國哲學史上的經典。在“竹林七賢”中,向秀不算個重要的角色。
3/5 山濤
嵇康、阮籍和向秀,他們都是文人。這裡的文人不僅指文章寫得好,更是一種生存狀态。雖然這三人皆有官職,但他們更向往無拘無束的生活。文人的理想主義成就了他們的名聲,也造成了他們政治上的失敗。
接下來的這兩位,山濤和王戎,就比前三位世俗的多了。
我們中學時都學過一篇課文,嵇康寫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就是寫給山濤的(山濤字巨源)。文章的寫作背景是這樣的,嵇康聽聞山濤投奔了司馬師,并引薦他一起去做官。但嵇康不願意侍奉司馬氏,于是向好友表達了自己志存高遠,不願受禮法約束的意願。總的意思就是:你想當官就去當吧,我隻想圖個逍遙自在!
光看這篇文章的名字,你會被“絕交”二字給吓倒。這個山濤到底如何得罪了好友,竟讓對方以“絕交”二字相送?然而,嵇康在臨終之前,卻把兒子嵇紹托付給山濤。畢竟,再清高的文人也知道,想要兒子将來有出息,還是得找個大人物才靠譜。嵇紹後來也在晉武帝的朝廷裡做了官,顯然和父親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山濤為人正直,做官也非常清廉。他在晉武帝時期任吏部尚書,選賢用能,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緻好評。《世說新語》評價其“殆周遍百官,舉無失才,凡所題目,皆如其言。”意思是說,凡是被山濤選中的官員,基本上都很稱職,可見其有識人之能。
山濤還有着極強的政治嗅覺,當年做地方官的時候,他就看出了司馬懿稱病不朝的真實用意,于是辭官回家,從此遠離政治。知道司馬師上台後,山濤才回歸政治舞台。
在“竹林七賢”中,山濤的政治名聲最好。晚年一再向晉武帝上表辭職,卻屢被拒絕。最後,山濤以78歲高齡得以善終。
4/5 王戎
與山濤同樣入朝為官,并取得高位的,還有王戎。他也是“竹林七賢”中年紀最小的一位。比阮籍小了24歲。
很多人聽說過“王戎識李”的故事。有一次,王戎和夥伴在路邊玩耍,他們看見有一棵樹,上面結滿了李子。大夥都搶着去摘,王戎卻直搖頭。他對同伴們說:“如果樹上有那麼多李子卻沒人摘,證明它們肯定是苦的。”結果的确如他所料。
《世說新語》用這個故事,來證明王戎的精明。他的長處是機智并善于審時度勢,很難想象,這樣的人竟能和“竹林七賢”這幫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在一起。阮籍曾對王戎說:“俗物已複來敗人意。”意思是說,像王戎這樣的俗人,時常來敗壞他們這群高潔之士的雅興。
王戎不僅熱衷做官,也善于做官,當然,這裡不是說他有特别的政治才能,而是指他特别能在官場上左右逢源,又不失良好的名聲。王戎是個官二代,所以起步就比别人來得高。王戎先是接替父親的位爵位,之後相繼出任散騎常侍、河東太守和荊州刺史。五十歲那年,王戎成了朝廷的吏部尚書。
晉惠帝上台後,天下敗像已露。王戎升為太子太傅,後來又相繼擔任了中書令和司徒。後來,八王之亂爆發,王戎被司馬囧任命為尚書令。此時的他早已無所作為,不過是随波逐流,甘願做個“甩手掌櫃”,把大事都交給下屬去辦理,也許正是憑借此道,王戎得以在西晉晚期的腥風血雨中幸免于難,并以七十二歲高齡安然地過完人生。
“竹林七賢”裡最後的兩位,劉伶和阮鹹,之前已經說過,他們都談不上重量級的人物,劉伶拒絕做官,逍遙了一輩子。阮鹹和嵇康一樣是個音樂家,但成就不及前者,為官更是政績平平,沒啥可說的。
5/5總結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竹林七賢”,究竟有何與衆不同。
從個性的角度來看,他們人人皆有非凡的一面。嵇康的灑脫、阮籍的癫狂、向秀的沖淡、王戎的機智、劉伶的豪放······他們都藐視禮俗,敢做常人不敢做之事,這當然是“竹林七賢”最閃亮的标簽,但我們不能忽略另一個關鍵點,就是這群人的身份。
“竹林七賢”中,嵇康是曹魏的姻親,山濤是司馬懿妻子的親戚,王戎出身琅琊王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相比之下,阮籍、阮鹹、向秀和劉伶的出身要稍低一些。這七個人中間,誰與當權者或門閥士族的關系越近,誰和政治的關系就越近。山濤、王戎皆身居高位,而嵇康則因為政治而死。除了嵇康以外,其餘六人皆得以善終。
“竹林七賢”活躍于魏晉鼎革之際,門閥社會雖已形成,但尚未固化。所以,來自不同階層的人得以聚在一起,因為有着共同的趣味,他們相互切磋,彼此欣賞,過一陣無拘無束的生活。
然而,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的,随着司馬氏掌權,中原正式步入門閥社會。世家大族制約着皇帝,也讓高層政治陷入到了長期的傾軋之中,社會的日益團塊化,使得原本基于自然生态的士林階層瀕于瓦解。知識分子被迫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做出選擇,要麼向現實妥協,要麼被現實離棄。
“竹林七賢”真正的價值,在于它的多樣性。它并非純粹以玩世不恭自居的團體,盡管其成員常常表現得浪蕩不羁。事實上,每個人的志向都不相同。有人甘願做個閑雲野鶴;有人一心要當官;有人品行端正,左右逢源;有人隻想單純地做學問。
至于後來的中國社會,士大夫要麼在殘酷的政治鬥争中保持緘默,徹底變得消極頹廢。要麼在科舉制度的洗禮下成為一個個嚴肅古闆的道學先生。總之,他們的生命失去了彈性,從而也喪失了更多可能。
所以,什麼是有生命力的組織?不在其成員的行為在表面上如何高度一緻,而是它能否容下更多有不同背景,不同志向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