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對中國的貢獻,祝勇在《為什麼唐朝會出現李白》裡的這一段話總結得很精辟:中國人與其他東亞人種外觀很像,精神世界卻有天壤之别,一個重要的邊界,是他們的心裡沒有住着李白。
最能引人共情的思念,應該是床前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最能勾人遐想的瀑布,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最快的船,莫過于“千裡江陵一日還”;最長的愁,也比不過“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所以我同意曆史學家許倬雲先生的話:“(古代的)‘中國’并不是沒有邊界,隻是邊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李白的詩,是中國人的精神護照,是中國人天生自帶的身份證明。
關于李白的身世,一直以來頗有争議。有的說是在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理由是因為李白出生在那裡。也有人說李白的故鄉是在四川的江油,理由是因為李白5歲就随父親遷居到了這裡,并一直在此生活到25歲,才“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這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
但我個人認為詩人的故鄉在哪裡不重要,隻要那裡曾經留下過詩人的足迹,就足以夠人們憑吊、追思、遐想。
在江油市有兩處紀念李白的地方,一處是位于江油市區昌明河畔的“李白紀念館”,另一處是距市區大約15公裡的青蓮鎮,那裡才是當年李白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搞明白這個問題後,我們去了太白故居。
在唐代時這裡叫作“清廉”,因涪江居其左,盤江居其右,古時涪江叫清溪,而盤江叫濂江。李白就曾取二江之名,自稱“青蓮居士”,後人為紀念李白便将其更名為“青蓮”。
車近青蓮鎮,遠遠地就看到一座巨大的牌坊,坊是四柱三樓,坊梁上高懸“李白故裡”四個大字。牌坊後是一段長達二百餘米的回廊,這裡是通往李白故裡的起點,一看便知這些建築全部都是後修的,給人的感覺有些過于奢華和闊氣,遠沒有一座茅屋、一片睡蓮更令人感覺親切、自然。
穿過巨大的廣場,在層層疊起的台階後有一尊李白的青年塑像。這就是太白碑林。
隴西院,為李白故宅。李白自稱“隴西布衣”,所以把他的故居叫隴西院。
隴西院向東約一裡即到太白祠,祠内有陳列室和明碑,這是最早的李白紀念館,至遲宋代就已經有了。曆經千年滄桑,多次興廢,現存的古建築是清代乾隆年間彰明縣令主持重建的。紅牆環繞,翠竹掩映,古屋、古碑、古台,組成古色古香的古建築群。
正殿的李白像,器宇軒昂,飄逸潇灑。柱上高懸的楹聯是:“真賞難逢,今古幾人如賀監;大恩不市,平生無語及汾陽。”歌頌了李白的超人才華和高風亮節。
在青蓮鎮街上原有太白樓、名賢祠等紀念李白的建築,現今僅存李白衣冠墓,碑題:“唐翰林學士李太白之墓”。後墓被損壞,1963年重新培修,立“唐李白衣冠墓”。墓周松柏挺拔、樹飄秀、花草繁茂。墓旁一小台上,有一立方大的怪石一塊,據說是修建衣冠墓時從天而降,老百姓傳說李白念念不忘家鄉,化作隕星,回歸故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