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恺之(348年-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
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
東晉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
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被為畫絕、文絕和癡絕。
顧恺之是中國美術史上有名有姓有圖像流傳下來的第一位畫家,
他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
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洛神賦圖》卷,晉,顧恺之(宋摹),絹本,設色,縱27.1厘米,橫572.8厘米。
一、《洛神賦圖》綜述
▎創作背景:
此圖是根據三國(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寫《洛神賦》而創作的故事畫。
描繪了作者對洛水之神宓妃的愛慕以及神人兩隔的惆怅。
據說曹植曾經熱戀過甄氏,
後來甄氏被曹丕奪去,抑郁而死。
有一次,曹植從京都返回封地,
途徑洛川,夢見已作洛水之神的甄氏來與他相會,
人神相隔,不勝惆怅,感而作賦,以記情懷。
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傳頌千古的名篇《洛神賦》。
▎ 綜述:
顧恺之為賦作圖時,充分發揮了藝術想象,
再現了原文濃郁的詩的意境。
他筆下的洛神端莊美麗,
時而徜徉于水面,“淩波微步”;
時而遨遊于雲端,“若輕雲之蔽月,若流風之迥雪”;
“翩若驚鴻,矯若遊龍”,含情脈脈,儀态萬千。
把一個美麗多情的古代婦女形象描繪的淋漓盡緻。
對曹植潇灑的文士風度,
及其對甄氏的深情依戀而又無限惆怅的心裡活動刻畫的真切生動。
這也體現了顧恺之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的特點。
這 種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作品,
在中國繪畫史上開創了一個詩畫結合的好範例。
二、《洛神賦圖》分述
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
他初見洛神,激動之下雙手推開了身邊的侍從。
我們放大看這八位侍從的眼睛都是收斂于近處,
隻有曹植的眼睛望向遠方,與洛神四目相對。
曹植步履趨前,
遠望龍鴻飛舞,
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峨,
修眉聯娟”的洛水女神飄飄而來,
而又時隐時現,忽往忽來。
洛神一再與曹植相遇,
時而在清流中嬉戲,時而在山林中邊走邊舞,
顧盼生輝、行止輕盈。
緊接着衆神也加入了,風神屏翳張開大嘴收風、
水神站在河裡平定波浪、黃河河伯馮夷擊鼓奏樂、
衣着古樸人身龍爪的女娲放聲高歌,好一幅熱烈歡騰的場景。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分别的時刻又到,
後段畫洛神駕六龍雲車離去,
雲水翻騰中,旌旗飛揚、水族護衛,
長着翅膀的文魚貼在雲車兩側為洛神警戒。
雙頭的神獸有的在前開路、有的在隊尾壓陣。
洛神回首張望,依依不舍,一種無奈離析之情顯現畫面。
此時的曹植更是不舍,他急命侍從駕舟追趕洛神,
但曹植終究不能留下洛神。
洛神一去不返,萬般無奈的曹植隻得踏上歸程,
雖然人已經坐在車裡,可他不時回頭張望,
心中還存一絲希望,希望洛神仍在。
《洛神賦圖》分段描繪賦的内容,構圖連貫,
主要人物随着賦意,反複出現。
設色濃豔,畫法古拙,山石樹木鈎填無皴,
“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系初唐以前畫風。引首有清高宗弘曆行書“妙入毫巔”。
卷後有元趙孟頫行書《洛神賦》、李衎、虞集、明沈度、吳寬詩跋均僞。
又乾隆詩題。钤“明昌”、“禦府寶繪”、“群玉中秘”、“明昌禦鑒”及清内府乾隆、嘉慶、宣統諸藏印。
三、結語:
顧恺之所畫《洛神賦圖》,
描繪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無法彌合時所虛拟的一個充滿浪漫主義的意象世界。
洛神在畫家筆下有着說不出的優雅與哀婉,
情感交融和人神阻隔之間的熬煎,
把這段纏綿悱恻的中國“柏拉圖式愛情”演繹得凄美絕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